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日本国民“负恩心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日本国民“负恩心理”,是指日本国民自出生之日起所背负的恩情与恩德时刻想着努力偿还,同时又不愿随便接受他人恩惠而欠人情的一种心态,由此赋予了日本民族的独特性格,构成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探讨日本国民“负恩心理”,有助于加深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行为方式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中日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日本国民;负恩心理;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76-01
不同民族的语言棱镜所折射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差异往往反映出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以及不同的心态。正如马驿先生在《日本文化的明与暗》中所述:“相比较于其他的语言,日语是一种怪异的语言。这种怪异也和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有关,而这种性格是由日本独特的历史形成的”。日本国民的“负恩心理”就是日本民族独特性格的一面,由此构成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负恩心理”的涵义及其渊源
所谓“负恩”,《辞海》有两种解释:“一是承受恩德;二是忘恩或背恩。”日本人的“负恩心理”,是指日本国民自出生之日起所背负的恩情与恩德时刻想着努力偿还,同时又不愿随便接受他人恩惠而欠人情的一种心态。日本人普遍认为人生的最高任务便是“报恩”。人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履行这种义务,而且这种恩情会随着时间愈久而越显厚重,以至于对外人的点滴帮助也会锱铢必较,毫厘必争,在特定时间内以同等同量的恩情加以偿还。“负恩心理”是日本社会和日本国民普遍存在的具有历史和社会性意义的情感,它的形成有其渊源。
1.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日本古神道认为,天、地、山岳、河流乃至万物无一不是主宰自然的神灵。日本人把自然看做是赋予他们生命的双亲。生命因为有了天地万物才得以维系,山川草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可冒犯的神灵。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使得日本人重视本土自然环境,并且把这种原始的自然崇拜意识直接沉积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情感——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就一直蒙泽自然万物的恩惠。
2.对皇权神授的迷信。日本人迷信他们的国家,是世界无比的国家;他们的皇室是世界无比的统治者;他们的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神选民族”。他们把自己看作是欠恩者,领受的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皇恩”。一切是非曲直,在他们那里都转化成了对天皇效忠与否的问题,除了忠与不忠,没有其他善恶观念。因此,当天皇号召他们从事疯狂行为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把侵略当做神的号召。
3.对神灵祖先的敬仰。日本人的”负恩心理”还源于对神灵祖先的敬仰。日本人为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神奇现象、神秘之物都起了专门的名字,将它们当成神灵法力,或是神灵本身的藏身之处。此外,日本人还尤其重视对祖先的崇拜,认为人时刻都在被他们的祖先注视,他们的存在会督促人不断地完善言行,约束思想,也会给人带来好运。
二、“负恩心理”的独特表现
1.细微的生活情节中。日本人的”负恩心理”容易使他们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甚至达到病态的程度。夏目濑石的小说《哥儿》里有这样一个细节,颇为典型地说明了日本人的这种心理特性:小说的主人公哥儿喝了朋友请客的一杯冰水,价值一钱五厘,相当于零点二美分,后来有人在他面前挑拔,说那朋友在背后说他坏话,哥儿马上就想到那杯冰水之恩,心理反应强烈,第二天就把一钱五厘扔到那朋友的桌子上——因为不算清这一杯冰水的恩情,就无法处理这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即背地讲自己坏话的问题。这从侧面反映出日本人怕“负恩”,不想因欠恩而影响自己的名誉和人格。
2.常用的言语表达中。在不少常用的日语语言表达中,体现了日本人特有的“负恩心理”。突出表现在两种场合,一是道歉与道谢;二是给予与接受。在日本,道歉和道谢有时是使用同一个词汇的,甚或是道歉一词的使用往往多于道谢。比如,当有人为你倒了一杯茶,通常说「すみません而不说「ありがとう。因为前者不仅能表达受恩者因自己给对方添麻烦而心存愧疚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感激之情。此外,日语中有一种比较特殊而又重要的语法现象——授受表达,“授受”即“给予与接受”。在与日本人的交流中,我们会发现日本人经常为了施敬于对方,采用从对方那里接受恩惠的表达。如“我给你唱支歌”应说成“歌を歌わ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而不能说成“歌を歌ってさしあげます。”因为前者意思是“我唱歌唱得不好,请允许我为你唱一首”,会让人欣然接受;而后者隐含的真意是“我唱歌唱得非常好,我特意为你唱。”日本人听了会觉得这个人一点也不谦虚,同时也会有被强行“施恩”的感觉,令人难以接受。
3.特定的行为习惯中。在一些特定的行为习惯中,也体现了日本人的”负恩心理”。一方面表现在遵守秩序。在日本,人们从来不闯红灯;从来不插队;无论在哪里,你总是能看见长长的队伍,因此有人称他们为“爱排队的日本人”。其实,这种行为习惯与日本人的”负恩心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插队”、“闯红灯”就意味着给他人带来不便,以至于欠下巨大的恩情。另一方面表现在重视礼仪。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国家,其中鞠躬是日本人表达自己道歉之意或感激之情的有效方式之一,从侧面反映出了日本人的”负恩心理”。再比如“赠送礼品”,在选购礼品时,日本人十分重视礼品的特色和迎合性,尽量避免赠送太昂贵的礼品,以免对方为此而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高或是你有求于他。
三、“负恩心理”的负面影响
日本人祖祖辈辈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负恩心理”,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这种特殊的文化,知恩图报固然精神可嘉,然而赞赏之余,常常油然升起一股莫名的悲哀。
1.压力太大,诱致过劳死。对日本人来讲,人们施恩不是美德,报恩却是美德,人们为了报恩而积极工作实际上就是一种美德。过劳死这个名词和症状最早就是诞生于日本,而且过劳死有一个特点,都是自己心甘情愿地加班加点。据报道:日本每年约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这就是强烈的负恩心态造成的恶果。日本很多企业采用的是终身雇佣制,不无故辞退员工。企业给员工发放薪金、组织旅游,使员工受惠于企业。在他们看来,没有公司给予的新酬福利恩惠,他们就无法养家糊口,无法偿还帮助过自己的人(父母、老师、朋友、上司等)或特殊的恩人的恩情,就愧对身边的人,所以就必须不遗余力地认真努力工作,当受恩者的个人意愿不能偿还“恩情的力量”时就容易诱致“过劳死”。
2.避入恩情,反致人情淡。日本人不喜欢随便受恩而背上人情债,他们宁愿避免卷入“恩”所带来的麻烦。因此,日本人对大街上发生的事故一般不大理睬,并不只是因为缺乏主动性,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明治维新以前,有一条著名的法令:“遇有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有明确的职责而出面帮助,会遭人质疑是不是想从中捞点什么好处。 这种心态也正符合日本人提倡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然而试想如果人人都避免卷入“恩”所带来的麻烦,只“自扫家门雪”,那么是不是会引发更深的麻烦: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只是外面“一团和气”而已了。
3.自反矛盾,导致走极端。本尼迪克特认为,中国人的恩限定在血缘关系中,但是日本人却将恩泛化到整个社会结构中,他们将所有的社会关系都理解成受恩和报恩的关系。日本人对恩与人情的感觉是无所不在的社会存在,并具体化为强迫性的道德风尚、习惯和行为规范,不允许有不愿意、不情愿的因素,这种不允许有不愿意的强迫性却正是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正是日本文化中难以为外人所理解的特质性之源。由这种“恩情”衍生出两种极端的走向:一是弥漫于有教养的日本人心中的、处于极端狂怒与悲伤抑郁之间的辗转不安的情绪,并最终导致其自杀行为;二是以追求幸福为目的,把极端坚强地经受苦难的意志的养成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日本人在善意时会报恩,在恶意时会复仇。
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心理特性。通过对日本民族独一无二的“负恩心理”进行探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日本民族各种思想和行为的解读,进而促进中日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马驿.日本文化的明与暗[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戴季陶.日本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李涛.罪与耻-日本的岛国属性[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
[4]刘晓霞.日语授受表现中的恩惠意识与文化原则[J].韶关学院学报, 2005(01)
[5]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吕万和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7]李金珏.独一无二的死生观念——谈日本民族在“情义”观关照下的两种极端人生取向及其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J].中文自学指导,2002(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