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宝玉的生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宝玉的生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然而他的生辰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正面的说明,红学专家也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主要有两种推断――一是认为他的生日是四月二十六,一个是端午节即五月五。笔者认为宝玉的生日应是端午节。根据有三:第一,在群芳开夜宴那天,香菱和伶官们斗草,而斗草是端午节的特有游戏;第二,在五月初一至初三,元春叫贾母在清虚观打平安醮,唱戏献供拜佛,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在宝玉的生日来临时为宝玉祈福;第三,根据书中几位主要人物生日的推算,元春一月一,宝钗一月二十一,黛玉二月十二,探春三月三,巧姐七月七,数字均有对称之美,故宝玉生日应为五月五,而非四月二十六。

【关键词】宝玉生日;五月五;端午斗草;打醮

虽然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绝对男主角,然而由于作者曹雪芹的云遮雾掩,红学家对他的最基本的信息――生日至今仍是莫衷一是,颇有异见。纵观红学专家的各种推断,主要集中在两个日子上:一是四月二十六,而是端午节五月五。我认为宝玉的生日应该是端午节,主要有三种依据。

第一,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圃,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当日是宝玉、邢岫烟、薛宝琴、平儿和四儿的生日,众人在红香圃中筵开玳瑁,褥设芙蓉,吃酒行令。饭后香菱和小螺、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个人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又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穗。豆官见香菱答上了不服气地说:“从来没有什么夫妻穗!”香菱争辩道:“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穗’。上下结花为‘兄弟穗’,并头结花叫‘夫妻穗’,我这个是并头结花,怎么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时被问住,便笑着说:“依你说,一大一小叫:‘老子儿子穗’,若两朵花背着开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刚外出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儿草儿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说得香菱满面通红,笑着跑过来拧豆官的嘴,于是两个人扭滚在地上。众丫鬟嬉戏打闹,非常开心。这时,宝玉也采了些草来凑热闹。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斗草”分“文斗”和“武斗”。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也就是香菱玩的游戏。

由此可断定“斗草”是端午节的特定游戏,所以宝玉的生日当在端午五月五。

第二,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节的礼也赏了。。。。。。’然后在了五月初一这一日,荣国府众人出动到清虚观打醮。

“平安醮”也叫“清醮”,是以“朝圣庆典,纪念道祖,驱瘟禳灾,祈雨求风”为内容主祭神灵的民间文化活动,清醮会一般要举办三到五天时间,这期间,各种仪式纷呈,通宵达旦的戏剧表演,法师演法,道众诵经,醮主则依时上香,向神明祈祷。元春为什么选在五月初一至初三让贾母出去打醮呢?肯定有着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这不是普通的纯粹打醮,其中还包含着元春为宝玉的生日送的礼物――打醮祈求宝玉的平安。

第三,我们看看红楼梦中其他几位主要人物的生日:元春一月一日,宝钗一月二十一日,黛玉、袭人二月十二日,探春三月三日,巧姐七月七日。

如果把这些生日排列表示则是:一一、一二一、二十二、三三、七七。都是极为对称的字符。作者在为宝玉的生日确定日子时肯定依循此对称规律,即五月五,而非四月二十六。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宝玉的生日当为端午节五月五无疑。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曹雪芹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8

[2]《红楼梦人物谱》 朱一玄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