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玛莎.格雷姆舞蹈中的科普兰音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玛莎.格雷姆舞蹈中的科普兰音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舞舞蹈大师玛莎格雷姆(Martha Graham)的作品《阿巴拉契亚之春》(Appalachian Spring)的表演特点、创作背景以及与阿伦・科普兰音乐的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了玛莎肢体展现着科普兰音乐、科普兰用音乐表达着玛莎舞蹈的境界。

关键词:玛莎・格雷姆;科普兰;阿巴拉契亚之春

中图分类号:J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83-01

每一个成功的舞蹈除了舞者完美的肢体语言,更不可缺少的是与高质量的舞蹈音乐相结合。舞蹈语汇中的跳跃、奔跑、延伸、停顿、呼吸和舞台调度与音乐中旋律、音色、节奏、速度和力度是一样表现着创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以及中心思想。因此舞蹈编导与作曲家的思想沟通与融合是一部成功舞蹈作品的重中之重。

一、玛莎・格雷姆的创作特点

作为美国现代舞蹈的鼻祖玛莎・格雷姆,她将自己的一生的经历都献给了美国现代舞蹈的编创、研究和创新当中。她创作的许多成功作品不但见证了美国现代舞蹈的发展历程也是对美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她是美国艺术领域中为数不多的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

格雷姆不断实践和创新,抛开了古典芭蕾传统训练体系的束缚,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舞蹈风格及动作特点。她创办了自己的舞团并且开始大量的编创现代舞蹈作品,这个时期格莱姆的创作主要在多与教徒有关,如《悲歌》、《异教徒》和《春之祭礼》等。格雷姆与霍金斯共组家庭后,其创作转向美国风格,如《阿巴拉契亚之春》、《心之窑》和《至世人书》等。1946年后因艺术分歧与丈夫霍金斯分手后,深受打击的玛莎全身心投入在舞蹈创作当中,以对人性的深入探索为主创作了《走出世宫》、《旅途神话》等众多成功的作品。

格雷姆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数不胜数,题材一方面从现实生活入手,另一方面从美洲印第安和古希腊神话切入,并且她被人们称为“用舞蹈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大师”。她不断用身体最难运用的部位去表达,例如腹部。最终形成了收缩――舒展这一独一无二的动作特点和舞蹈动作的发力点及重心,这一特点在格雷姆的舞蹈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是她对舞蹈中肢体运用的独特见解。

二、《阿巴拉契亚之春》的创作背景

1944年的美国仍处在二战时期,国家战争硝烟未退,社会动荡,艺术大师玛莎・格雷姆依旧怀揣着自己对美国现代舞蹈研究创作的热情,创作了她的代表作《阿巴拉契亚之春》,而这个作品蕴含两层含义。

当时幸福的婚姻生活给了玛莎・格雷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阿巴拉契亚之春》就是为她的婚姻而编创的。《阿巴拉契亚之春》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在自己新的田园里即将开始幸福的生活,春天清晨鸟儿的高歌和阳光的照耀,使新娘与丈夫对自己新的生活充满信心,他们共同憧憬着未来并计划着他们将来的孩子。玛莎在舞蹈中运用旋转和快速的奔跑来表达对新婚丈夫的渴望和喜爱,有人称这个舞蹈为一份情书或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舞蹈,表现了她与丈夫爱情的成长。

在这部作品中,她也颂扬了早期为美国奋斗的先锋们的勇气和悲,通过舞蹈展示了战场上的婚礼,而更多的展示的是广阔的空间和孤寂。

三、科普兰音乐《阿巴拉契亚之春》的宗教性

阿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 1900―1990)是美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作家,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从小学习钢琴和作曲。1927年后分别进入纽约的社会研究所学校、伯克郡音乐中心和哈佛大学任教。作为美国现代音乐的倡导者,他创作出了许多极具美国风格的音乐作品。

《阿巴拉契亚之春》中音乐创作更是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获得巨大成功。这首乐曲长为32分钟,最初的版本于1943年末开始写,共用了13件乐器,1944年10月进行了首演,第二年阿伦・科普兰创作了组曲,组曲共分为七个段落,连续演奏。《阿巴拉契亚之春》似乎是以黎明的声音开始,音乐和舞蹈相互融合,舞蹈动作的张弛有度与舞蹈音乐节拍强弱相互吻合,表达自然、流畅、准确,最后在太阳落山前,舞者唱着圣歌“简单的礼物”结束全曲,这首乐曲曾获得普利策奖。

玛莎・格雷姆找到阿伦・科普兰并邀请他为自己的舞蹈作曲时,科普兰用音乐的语言将格雷姆独特的个性及给予他的特殊感觉表达出来。在《舞蹈中的电影》里,科普兰曾说:“我真的是用音乐来展现玛莎・格雷姆,如果是别人的话,这首舞曲会很不一样。在性格上来说,格雷姆总是带有一点传统宗教、民俗音乐风格的感觉,在这方面她很固执”。我认为科普兰所说格莱姆坚持的传统宗教、民俗音乐风格是因为格莱姆本身就是一个虔诚的者,因此格莱姆无论是在舞蹈动作的编排或是对音乐风格的要求都会有宗教因素。而科普兰的作曲一向注重美国风格,正是因为格雷姆对宗教的信仰,科普兰在创作《阿巴拉契亚之春》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并且做了大胆的尝试。阿伦・科普兰说:“我也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处理大量的传统宗教风格、旋律和舞蹈,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后结果还算不错。民俗素材奇妙的地方在于,偶尔听到一段民俗音乐的时候,你会感叹:天啊,这音调太优美了!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想过用这类的音乐来创作”。从科普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在音乐中加入传统宗教、民俗音乐风格元素的做法表示很满意,并且也实质性的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好评。

四、创作心灵的触碰

我们不能否认玛莎・格雷姆对《阿巴拉契亚之春》进行舞蹈编创时和科普兰对舞蹈音乐创作时两人有着非一般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来自创作时的灵感。最初科普兰在为《阿巴拉契亚之春》作曲时,只是凭借格雷姆给予他特殊的气质和特别的印象用音乐语汇进行表达的,并没有任何标题。科普兰在采访中说:“我经常觉得挺有趣的,因为有的时候,在表演完《阿巴拉契亚之春》之后,就会有人走上前来跟我说:‘我一听到你的音乐,我就看到了阿巴拉契亚山,我就感觉到了春天!’神奇的是,当我为格莱姆写音乐的时候,她只给了我一份没有标题的唱词,所以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这首曲叫《阿巴拉契亚之春》这个名字。”而玛莎・格雷姆对舞蹈进行编创的时候也并没有想好名字,《Martha Graham a dancer’s life by Russell Freedman》书中写到“这个舞蹈本身不是有意与阿巴拉契亚山脉有关的,这个名字是舞蹈编创完后,格莱姆从克兰・哈特(Harte Crane)的一篇诗中借用的。”就是创作时两位大师这样的默契使《阿巴拉契亚之春》成为了如此成功的作品。

作曲家和舞蹈编导能够同时准确的展现出内心所要表达给观众的内容,也就是这部舞蹈的成功之处。玛莎・格雷姆对宗教的信仰使舞蹈动作中有一些如同朝拜或是祈祷的动作,而科普兰创作的《阿巴拉契亚之春》音乐也与自己之前的创作风格不同,科普兰说:“我没有办法去分析为什么我会对某些素材缺乏兴趣,这只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所以当我将现代乐和传统宗教风格的音乐相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挺聪明的。这件事情并一定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大可以写一些没有传统宗教音乐元素的乐曲,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很感谢有这样创作音乐的机会。”玛莎・格雷姆对宗教的信仰和科普兰在音乐中加入传统宗教音乐元素相结合,从而达到了《阿巴拉契亚之春》舞乐合一的完美境界,而舞蹈编导与作曲家的这种创作默契使作品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综上所述,《阿巴拉契亚之春》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玛莎・格雷姆的舞蹈编创,更离不开的是阿伦・科普兰作曲的成功,二者缺一不可,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因此《阿巴拉契亚之春》无论是舞蹈编排或者音乐作曲的成功都是无可厚非的。

参考文献:

[1]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7.

[2]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东方出版社,2005.10.

[3]欧建平.现代舞蹈赏析.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2.

[4]傅小凡、卢莉蓉编译.西方芭蕾舞与现代舞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3.

[5]刘青弋.格雷姆:血之记忆中的舞者.舞蹈,2010.8.

[6]何平.科普兰和他的音乐世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7]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Martha Graham The Evolution of Her Dance Theory and Training.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5 Northwest 15th Street Gainesville,2002.

[8]Russell Freedman.Martha Graham a dancer’s life by Russell Freedman.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imprint 215 Park Avenue South, New York,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