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连:不甘寂寞的后起之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连:不甘寂寞的后起之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东起张前路、南起旅顺中路、北至旅顺北路,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坐落在森林中,离开办公室徒步5分钟就能看到大山和森林。6月15日,这座定位为“中国生态版硅谷”和“中国升级版高新区”的现代化国际新城终于盛大揭幕,这也意味着大连“一城一带多区”的产业布局正式形成。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高端平台。”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在启城仪式上表示,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的建设及功能定位,必将对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产生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大连的几大核心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是不折不扣的“后起之秀”。早期,大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但受惠于近10年来国家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大连现在已“后来居上”。“可以说,大连电子信息产业目前的发展速度较快、门类相对齐全、功能相对完整,新兴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大连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唐忠德表示。

没有一种模式是长久的。从“中国的班加罗尔”、“软件名城”到“设计之都”,大连已经被赋予太多的荣誉。盛名之下的大连,也无时无刻不在寻求转型升级。“在转型之中,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关键的策略。”唐忠德感慨地说。

软件的品牌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五年,也是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五年。因此大连陆续出台了围绕‘十二五’规划的一系列纲要和文件,力求做到科学规划。”唐忠德表示,“十二五”期间大连将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石油石化、造船和电子信息产业四大核心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处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对此,大连市经信委有着非常务实的目标:“十二五”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年增长高于30%;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培育石化、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8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一城一带多区”的产业布局,打造十几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和若干个产业发展载体;软件和服务外包争创“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在大连的信息产业中,不得不提的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它已经成为大连的支柱企业,“大连软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

“作为大连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过10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增速达30%〜40%。”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表示,“未来,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逐步转变为以自主创新为主,培育本土的跨国软件企业是实现这一转变的策略之一。”

在过去10余年中,大连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1998年,大连在全国率先成立信息产业局,并在全国创办了第一个“官助民办”经营模式的大连软件园,为国内外软件企业落户大连、发展软件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今,大连软件园已经成为中国外资比例最高、对日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最高的软件园区。

对于这一点,与大连软件产业共同成长的东软,有深刻体会。1996年,东软在大连设立办事处;1998年,东软以“拓荒者”的姿态在大连由家村扎根,开始建设大连第一个软件园――东软软件园大连园区;2000年,东软在大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信息技术学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2008年,东软在大连的第二个园区东软软件园(河口园区)投入使用,这里可以容纳1万名软件工程师;2011年,东软在大连的员工已逾5000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已经向社会输送近1.7万名IT人才,大连是东软总部之外重要的基地之一。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软件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增长达到了35.2%,产业规模突破了2750亿元;而大连去年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超过9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销售收入也达到506亿元,增速达到50.1%。

“下一步,我们要从中端向高端走,从外包中心提升为发包中心。”在唐忠德看来,大连软件还要练好内功。

迈向高端

6月19日,主题为“绿色IT、智能应用”的2011第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在大连召开,该交易会的话题主要围绕全球IT产业的绿色发展、软件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和信息服务业的升级转型等热点。这显示出大连打造低碳社会、绿色经济及软件服务高端发展的决心。

而大连的生态科技创新城,则以生态、科技、创新为开发思想,不仅全部应用最新的能源技术和环保技术,做到绿色、环保,更重要的是“限制了低端的、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进入,集中发展高端的物联网、云计算、科技研发、工业设计、IC设计、软件开发、创意产业、创新服务、教育培训、金融商务等智慧型、高端与高附加值产业。”唐忠德表示,生态科技创新城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区域发展水平。

此外,大连还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三网融合”试点工程建设,争取引进平板显示等重大产业项目,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进网络动漫、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创新服务等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城区经济。以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大连检测科技园等重点园区为依托,加快建设综合科技服务基地,培育100家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

为此,大连特别重视人才问题。大连认为,在与国际领先的城市竞争中,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是整个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缓解产业人才瓶颈问题,大连一方面从国内外广招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也不断完善高新区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尽可能地为人才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2009年,大连引入安博教育集团作为产业人才培养的合作伙伴。安博教育自落户大连以来,与大连高新区合作,开展了IT人才实训、订单培养、企业人才培训、IT人才派遣、国际国内高级项目经理培训等项目,为大连高新区乃至整个东北输送实用型人才,解决了企业对于一些特殊人才的需求。不久的将来,由大连高新区投资建设的安博大连实训基地即将正式投入使用,这也将把大连高新区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正是大连市委、市政府的远见、创新和魄力,使得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在国际、国内有了名气,城市的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大批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和海外留学人员等高端人才纷纷涌向了大连。”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表示。大连市经信委软件与信息服务处副处长尹振习也表示,打造好、运营好大连的软件信息服务平台,更好地为本地企业服务,是“十二五”软件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

加强创新能力

6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第25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大连的三家企业: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环宇阳光集团、大连辽无二电器有限公司分别名列第36名、第65名和第70名。

5月底,市长助理、大连经信委主任刘岩亲自率大连市IT产业代表团,赴台湾开展考察交流。“这是为了拓展连、台电子信息产业合作领域,培育和推动大连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两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交流与合作。”经信委相关人士介绍。刘岩与台湾“经济部”两岸产业合作推动办公室、台湾“经济部”工业局进行了深入洽谈,通过多层次推介,增强了台商对大连投资环境的认可和信心,展示了大连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促成了10多项新的项目合作意向。

“下一步,大连要做到自主创新和高端发展并举。”唐忠德表示,这也是大连首次将自主创新放在首位,因为综合看来,大连的创新能力略显不足,因此急需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落户和布局。

事实上,大连一直本着“缺什么就补什么,企业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思想,为创新企业提供便利。并且从一开始就通过“国际牌”,吸引大公司来壮大自身发展,包括辉瑞投资、海辉、富达科技甚至英特尔等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都已进驻大连。

大连市经信委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处副处长才冬梅从头至尾亲历了英特尔项目,参与了从与英特尔接触到选址、考察、谈判甚至签约的整个过程。2005年,英特尔有意建设封装厂,但当时的首选并非大连。那时竞争英特尔晶圆厂项目的包括美国凤凰城,以色列、越南和印度的城市,还有中国的上海、苏州、无锡、青岛、西安等城市,经过多次谈判后才确立在大连建设芯片生产厂。“英特尔是芯片产业的龙头,它能够认可大连,可以说是大连的综合环境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才冬梅说。

其实从2003年起,大连就与英特尔开始了软件方面的合作,2004年,英特尔公司成为大连海辉公司的股东之一,并在宽带领域达成合作。夏德仁表示,大连一度以重化工业为主,后来大力发展了旅游业、面向日韩的软件外包业。英特尔到来之后,不仅填补了大连半导体产业的空白,也符合大连高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并举的战略。

英特尔是一家很特殊的公司,哪个城市抢到了这个项目,必将拉动经济的发展。目前的拉动作用已经很明显了,近30家新供应商落户大连,与英特尔开展业务;联华气体、美国摩西湖化学在大连直接设厂;美国应用材料、科天、诺发、东京电子、尼康、欧洲阿斯迈等半导体设备商纷纷进驻大连。而由于英特尔的带动效应,许多厂商在考察大连的投资环境时也不再挑三拣四,加快了考察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还有80多家大连企业成为了英特尔的供应商。夏德仁曾表示,英特尔的投资已经对大连的经济格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将推动大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助于将大连打造成为IT产业的高地,并吸引更多高科技公司来大连投资。借力英特尔这块金字招牌,大连软件产业实力正不断增强。

不过,大连的野心不只于此。现在大连又喊出了新口号:让大连本土企业走出去。

采访手记

共赢经济圈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老大”梦。

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到区域经济的概念――泛珠海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经济圈、泛东亚经济圈。但环渤海始终没有珠三角、长三角发展得快,无论产业还是各地政府都没有形成配合。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谁将是引领整个区域的快速发展的龙头老大?

“要强调圈内各个主体的资源整合和分布,形成联盟合作,走出口共赢的道路。”唐忠德告诉记者。

大连身处东北亚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山东、辽宁、河北、北京和天津这两市三省在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由于城市间差异较大,所以既存在竞争,也有很多互补。例如,北京的装备制造业将向河北和天津转移,设计则向大连、青岛转移。

在东北亚经济圈内,大连与日、韩两国的互补性很强,其发展也得益于与日韩的合作。尤其是日本地震后,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对大连是利大于弊。因为大连是日本零部件加工的海外布局点,扩大了日本在大连企业的产能;而且日本的信息技术服务从中低端发包,也加速向大连转移。

那么,作为东北门户的大连,在振兴东北、辽宁沿海经济带等一系列政策下,能否始终稳坐辽东半岛老大的位置?目前我们还不能给出答案,但大连的努力却是有目共睹的。(文/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