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机械专业“工学结合导生制”的探索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工学结合导生制是推进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和实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省江山中等专业学校建立了“优秀生―导生―导师”和“学生―准员工―合格员工”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四共合作”即基地共建、人才共享、课程共研、班级共办为支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导生制;技能型人才;实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6-0025-04
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工学结合,引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重要课题。江山中等专业学校针对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需求的技能匹配度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训教师数量少,实训设备工位不足,难以顾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等问题,通过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化生为师的途径,探索了一条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
一、“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工学结合导生制”是整合了“工学结合”与“导生制”这两种理念而形成的一种实训模式。工学结合是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进行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导生制是英、美于18、19世纪对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探索,以学生教学生为主要特征。“工学结合导生制”强调,实训教学要基于中职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以行动导向为原则进行教学,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基准”的教学体系,突出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以“导生制”为突破口,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结合起来。
一是彰显主体性的教学实践。该模式强调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旨在通过充分满足个体的主体性需求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在导生的指导下展开练习和实践操作。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重视导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突出导生的综合技能训练,让导生成为校内的“小教师”、企业的“小师傅”,导生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民主的导学互助关系。
二是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该模式改变以教师、学科和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主题学习活动的形式,在“工作任务”层面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整合[1]。充分调动企业师傅、学校教师、导生的主动性,共同参与实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学生在导生的指导下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将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与其职业领域的技能、态度和真实问题联系起来,在情境化的工作场所中获取技能并提升对技能的使用水平。
三是以教师技能工作室为平台。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以技能工作室为校企合作平台,融合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实现生产与教学一体、师傅与教师一体。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强化教师沉入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学习,着力提高实训教师的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思路,依据真实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工学结合导生制”是江山中等专业学校推进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和实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种探索,通过构建“双通道”的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见图1),建立了以“四共合作”为支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建立“优秀生――导生――导师”培养模式
1.严格选拔导生,完善导生的教学和管理
导生选拔是工学结合导生制实施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严把导生选拔关。从2008级学生开始组建导生班,每年选拔10~15位导生进行重点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考察学生,把“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责任心”作为导生选拔条件[2]。同时留意有潜力的新导生,不断充实导生队伍。第二,重视对导生的培养。导生确定后,教师对其进行统一的项目培训。通过提出要求,明确目的和任务,做到培养有计划、超前、深入,利用课余和晚自修时间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突出导生的技能训练,重视导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第三,加强对导生的管理。导生毕竟还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所以学校要注重目标考核,建立激励制度,如安排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让其更好地服务学生,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活动。
2.建立教师技能工作室,重点培养“导生”综合能力
教师技能工作室是一种校企合作育人、教学做一体化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由学校骨干实训教师牵头成立,并从机械专业招聘学生,择优录取15名左右导生作为学生团队。工作室以课题、技能项目等研究为主要依托,深入企业第一线,进行系列教研、教改、科研和专业研修及社会服务活动。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周一次专题活动;抓好一项专业研究;做好一次集中展示;创建一个资源网页;推广一批教学成果;打造一支优秀团队。教师技能工作室的成立,有利于发挥专业教师的团队精神,提高实训教师的技能水平,培养导生在参与工作室系列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3.采用现代学徒制,把“导生”培养成“导师”
在“工学结合导生制”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对导生的培养。学校通过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或能工巧匠担任导生的师傅,让导生在特定的真实工作情境中,在师傅“一对一”、“手把手”的示范和指引下,通过操作、使用相应的设备来领会技术原理、发展操作技能。导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且师傅的职业精神、职业操作规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导生,有助于发展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建立“学生――准员工――合格员工”培养模式
1.采用“导生制”,让每一位学生从新手成为熟练操作者
导生是从各班挑选出的经过校企合作培训的优秀学生,他们是教师教学的助手,以“助教”身份对学生实训进行指导[3]。在实训教学中,以导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对全班进行分组教学。导生对该组内的学生情况比较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其他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由导生指导学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反馈到教师,教师再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改进下一步的教学策略,让每位学生熟练技能操作,从新手成为熟练操作者。
2.探索“一体化教学”,把学生培养成“准员工”
学校以“工学结合”为基本思路,改扩建实训车间,扩大“课堂进车间”的覆盖面,引入“7S”现场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教学任务为驱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导生指导下,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独立操作,严格按照产品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进行,并在此过程中认真分析加工工艺过程和原理。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职业精神的培养。
3.开展“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员工”
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参与企业产品加工,熟悉企业管理制度。学生服从企业管理,遵守工作纪律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工作规范完成岗位工作。校企双方共同遵循教学和生产的双重标准对定岗实习生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和期终考核,达标者能够获到轮岗或提薪的奖励。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熟练地掌握技能,成为企业合格员工,有助于实现从“学生――准员工――合格员工”的角色转变。
(三)开展“四共”合作,为“工学结合”实训提供有力支撑
基地共建。2009年9月,学校与江山亚格电子器材有限公司积极开展“企业进校园、课堂进车间”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管理、培训、耗材等支持,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学生上午在教室学理论,下午进车间练技术。
课程共研。学校与浙江大学金工中心、科力汽配等共建产学研联合体。校企共同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工作室,学校成立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吸收企业人员参与,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任职,校企双方共同研发校本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企业深入到教学全过程,确保教学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编写出版了《企业常识》《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常识与钳工实训》《数控车床》等校本教材。
人才共享。优化“企业工程师兼课,专业课教师送技术”通道,聘请企业高级技师和工程师到校兼课,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双证制”培训和学生暑期服务企业活动。如浙江科润电力公司总经理王隆英每周一次来校给学生上课,给学生带来企业新知识新技术。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攻关,服务企业。
班级共办。学校设基于岗位(群)的人才培养订单班,先后创办了以企业冠名的“纪元班”“科润班”等,为企业“量身定做”专门人才。企业在学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通过订单培养,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加工真实产品,感受企业的文化环境,增强职业现场感,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的评价制度
评价是确保“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良性发展的关键工具。学校构建了多元的实训考评体系,着力体现评价的多维化、过程性、多样性、导向性和发展性。一是建立实训评价制度。制定详细的实训课量化评价标准,主要从实训教学的目标、内容、结构、教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入手。二是推行全程性评价,主要分为实施前教学准备评价、实施中教学过程评价、实施后教学效果评价三个质量评价过程。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采取诸如笔纸测试、动手操作、现场解决问题、产品制作、成果展示和实习日志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引入企业师傅评价。师傅按企业的要求和规范来评价学生的实习,强化学生以“员工”身份要求自己,尽快进入企业角色。五是推行“员工技能卡”。在企业实习中对学生开展目标递进考核,注重对学生的技能评价。
三、实施“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思考
(一)学校层面
“工学结合导生制”作为一种“学生教学生”的实训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是学校缓解实训师资匮乏、办学经费和设备紧张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实训教师缓解繁重的教学任务,帮助实训教师更好地面向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的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教师技能工作室这一平台,实训教师自身的技能得到锻炼,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水平也得到提升。
(二)学生层面
“工学结合导生制”是提升学生自主性、促进学生间沟通、互相学习与共同成长的一种实现方式。在访谈中得知,对于导生来说,他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协助同学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引导同学完成实践操作,规范工作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自身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正面强化,形成了一种责任意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为,导生更了解学生的需求,有着较为一致的思考方式,可以更好地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思路与方法,开展更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通过开展工学结合导生制,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体验,其管理能力、交际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三)实施层面
“工学结合导生制”的实施受学生分组分层的合理性、导生影响力差异等因素制约。分组要考虑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人数多少对实训效果的影响。对导生进行定期培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培训明确导生的职责,树立其责任意识。教师不能放松对整个实训过程的组织和引导,需进一步完善导生的管理模式,建立导生定期工作报告制度和定期交流制度等长效机制。同时注意处理好导生自身学业和工作的关系,做到导学相长。
(四)关键工作
从江山中等专业学校的实践经验看,把“工学结合导生制”作为一项学校制度长期进行下去,需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确保企业的持续参与和高效合作;三是组建好一支稳定的、不断发展的专兼职实训教师队伍;四是建立一系列与“工学结合导生制”相配套的制度和长效机制,共同支撑并推进“工学结合导生制”实训模式的顺利实施。
参 考 文 献
[1]吴鹏泽.基于导生制的主题教学设计与应用[J].教育研究,2011(12):103-106.
[2]张君华,左显兰.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高职项目课程实施的有效模式[J].职教论坛,2010(18):44-47.
[3]张国红,吕红萍.中职专业课导生制操作模式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