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电子书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电子书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迈入21世纪,信息化潮流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并引发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正在深刻转型,随着计算机进入校园,互联网的出现,云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现今,“电子书包”的研制与开发,契合了“减负”的需求,其数字化内容、支持服务平台、新的教学方式又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当前学生一提作文就紧张、压抑,上作文课缺乏学习的动力、热情和毅力,平时作文请家长帮忙,考试时用背过的“范文”改、套的现状,我们通过对电子书包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开放教与学的空间,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子书包”的概念和内涵

“电子书包”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由移动终端设备、电子教学服务平台、教育教学数字内容等共同构建形成。它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等实现了教科书内容的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教科书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科书知识,为传统教科书向网络化教科书转变提供了良好范式。学生在使用电子课本时可以随意放大、缩小、跳转和全屏显示页面,利用点读、重点解析、图片欣赏、背景介绍、提示、说明、视频点播、小结等功能方便获得相关信息。

对于“电子书包”的内涵,可以从学习终端、学习平台、学习资源三个视角诠释。学习终端是基于硬件装备视角的电子书包,它是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便携式学习终端设备。学习平台是可移动便携式电脑设备,具有读写功能,与网络服务平台相连,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数字资源和教学管理平台,同时可实现学生与教师的网上交流、作业的布置与批阅等,提供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和学习导航。学习资源是按照学科课程结构整合而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包含数字化教科书、学科教学管理平台、数字化教辅资源、软件学习工具、多形式的课外多媒体学习资源等。

二、“电子书包”的功能和特点

“电子书包”是一款致力于提高家庭和学校配合效率的产品,除了传统包含的家校沟通功能,“电子书包”还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还具备记录学生的成长等功能,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助手。“电子书包”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个性化的特点。

三、“电子书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电子书包”带领四年级学生上了一节作文评改课,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等要求,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写导游词”的习作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学校作为作文教学内容,通过作文评改相关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修改作文,乐于书面表达。

这节课体现了作文教学与媒体运用的新的整合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借助学习空间这一平台,利用“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主题,再凭借“电子书包”这一电子产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所写作文进行二次创作,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学会欣赏佳作,乐于自主评价,致力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运用“电子书包”开展作文教学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教师利用网上的魔灯平台构建学习空间。魔灯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网络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魔灯平台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借助这一平台,我们构建了学习空间,该空间设有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学生习作、教师下水文、佳作欣赏、全班同学作文一览表、作文讨论区,还有灵活的课程活动板块:论坛、投票、专题讨论等。

第二,学生熟悉“电子书包”的功能。现今小学生对电子产品具有天生的亲近感,利用互联网及各类电子终端来辅助学习的习惯正在养成,学生对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方式,有着天然的学习力。教师利用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按口令进入学习空间,学习分类搜索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从接触“电子书包”,到上课时熟练运用累计仅用5个小时的时间。

第三,师生共同完成素材的搜集、整理。“电子书包”具有拍照、摄像、存储功能,在构建学习空间时,教师将学生们自己拍摄的照片收入其中,学生自己将写好的作文发到学习空间,对于学生此次作文的难点――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不甚了解,教师可加入相关的文字介绍以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完成习作后,“电子书包”为学生呈现的是图文并茂的学生范文,如,“我们的校园”导游词(片段):

进入教学楼,沿楼梯来到二楼,迎面便可以看见白墙衬着的艺术字“LOVE HOMETOWN”,下面是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我校“爱的教育主题墙”系列之一――爱家乡。各层主题是不同的:一楼的主题是爱祖国,二楼的主题是爱家乡,三楼的主题是爱父母,四楼的主题是爱自己。

第四,完成课堂教学。以往作文的程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学生修改、誊写―教师复批”这样的环节,这几个环节的完成需要两周时间。而课上教师讲评作文,一节课也就讲评三四篇,形式单一。运用“电子书包”,学生可以上网,在学习平台中随意观看同伴的作文,10分钟可以浏览四五篇文章。学生跟帖、评价,避免了评改相对滞后、作文评价主体单一的弊病。学生在相互评改中,拓展了思维,增进了友谊,同时提升了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纵观课堂教学实例,整节课安排了“交代任务―佳作欣赏―修改作文―模拟导游―小结评奖”几个环节,“电子书包”的使用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之中。

第五,教学反思。“电子书包”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开放教学”。运用“电子书包”,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使教育过程全面信息化,学生是“电子书包”的主人。在“电子书包”中,一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设定学习速度,制定学习计划;另一方面,“电子书包”支持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它可以使师生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实现无障碍的交流与传输功能,支持师生、生生间的即时交流、资料共享,保证了协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四、对“电子书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在小学全面推广“电子书包”,学校面临终端设备、数字化内容、支持服务平台、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1.终端设备。

前文提到了“电子书包”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由移动终端设备、电子教学服务平台、教育教学数字内容共同构建。现今市场上出现的“电子书包”的终端设备如iPad、学之泉等费用较高,在尚未推广阶段,厂家可以赞助几十台,如若推广开来,一台设备需要2500元以上,部分家庭不能承受。由此,一方面我们呼吁厂家逐渐降低成本及价格;另一方面学校应逐渐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终端设备建设,以推动“电子书包”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2.数字化内容。

数字化内容尚不充分,在使用“电子书包”时,对学习资源的整理、分类需要耗费时间、人力。在讲作文评改课时,对内容的准备共花费一周的时间,之后又同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构建学习平台。试想教师每周10节课,每讲一节课需要教师投入如此多的精力恐怕不够现实,这是“电子书包”推广使用中的“痛”,即“电子书包”开发用时较多。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地使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同时,学校要组织理念新、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研究、开发“电子书包”的功能及应用,并形成系列成果,以节约教师教学准备时间。

3.支持服务平台。

“电子书包”需要稳定的网络环境,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校开启5个Wi-Fi热点,一个班43人同时登录,互相之间仍有干扰,出现不能正常访问的问题,课堂时间有限,需要教师不断巡视,解决使用中的问题。

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不止局限于网速问题,还有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的问题。学生浏览与教师教学不相关的内容,可快速切换,且不易被教师察觉,因此“电子书包”对教学秩序的影响是“电子书包”普及之路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驾驭、组织开放式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协调和激励作用,使应用“电子书包”的课堂安定有序,教学高效优化。

4.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培训。

“电子书包”如要普及,需要使用“电子书包”的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式。这也向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顺应需要,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加入对“电子书包”使用的研究与培训,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本培训、观摩研讨等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电子书包”的自觉性及水平。

除此之外,作为学生家长,对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恐怕还会有是否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是否造成视力下降、是否使孩子沉溺网络游戏等种种担忧,这些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对其给予及时规避。

“电子书包”是顺应社会发展、教育发展趋势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自主、个别、个性、创造、开放、终身等时代教育需求,呼唤新的教育媒体、手段、方法、方式的出现。“电子书包”也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它特有的功能使之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有力工具。我们应该顺势而为,加快发展“电子书包”,促进其广泛应用于教学。至于“电子书包”如今存在的种种问题、困难,甚至负面的东西,这是任何新生事物发展中都会经历的过程和客观规律,不应成为主观怀疑、否定甚至取消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