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可言”与“不可言”:庄子笔下的超越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言”与“不可言”:庄子笔下的超越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是否可言来分析庄子的“超越观”。首先,本文介绍了庄子关于“言”与“道”的矛盾论,指出“道”是不可言的;然后,本文仔细研究了庄子关于言的观点,认为言只是一个符号而已;最后,本文对庄子笔下的“可言”与“不可言”进行了细致的比较。

【关键词】庄子;可言;不可言;超越

一、前言

庄子的超越之路与其语言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庄子认为言与道是矛盾的,道是不可说的,这一点继承了老子的观点。老子就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有“去言”才能得“道”。它是一种内在的超越,而不是始于语言的超越。言与道的关系在庄子那里也是名与实、本与末的关系。

二、《庄子》中的“言”

首先,庄子认为名言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庄子日:“名者,实之宾也。”(《庄子.逍遥游))在《庄子·天运》篇中有一段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就表明了这种观点:“孔子谓老聃:“丘治《诗》、、、

庄子认为,言即是“迹”,而不是“履”,不是“所以迹”,《庄子·天道》篇中也说:“圣人之书。乃古人之糟粕而已。”圣人之书,言说只是“迹”。即真正的道不是从言说中得到的。庄子以“迹”和“履”做比喻是为了让人们反其本。《庄子·天道》日:“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忤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集释》疏日:“忤,逆也。但识其末,不知其本也。”书与言是“迹”,并不是事物本身,名言与物本身并不存在固定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昔者子呼我为牛也而谓之牛。呼我为马也而谓之马”。如“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庄子·天道》)。

三、“可言”与“不可言”

庄子并没有完全反对语言,而是认为有可言说的。有不可言说的。庄子区分了两个世界:可以言说的现象界和不可言说的本体界。如《庄子·秋水》日:“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其次,名言意味着区别和对立。语言是对象性思维的体现。“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庄子·列御寇》)“道”在庄子那里是“一”: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统一性。这是主客无二的世界。一旦言说,即是把万物视为客体。就意味着差别与对立。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严格地说,大全,字宙,或大一。是不可言说底。因其既是至大无外底,若对之有所言说,则此有所言说即似在其外。庄子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庄子·齐物论》)郭象说:‘夫以言言一。而言也,则一与言为二矣。一既一矣,言又二之。’二即非一,故对于大一,只有无言。如有言。其言亦等于无言。”

语言意味着对事物的分割,而不是保全。而道是浑沌的、不可分割的。《庄子·齐物论》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人与天地本来是一体的。“有左,有右,有论,有议,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故“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因此。庄子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逍遥游》)因为“道未使有封”,道是时间上空间上无限广延无始无终的,作为在时同上和空间上都有限的人怎么可以把握道呢?另外,语言也是有局限性的,无法完整地把握住道。人是有始有终的,而道是无始无终的,因此,对道的言说只能是片面的。

庄子认为,语言应成为召唤世界出现的方式,而不是给万物秩序和限定的方式。言不尽意在思想的表述上有其欠缺性,但在美学上也是其魅力所在,正因为言不尽意。作为接受者才追求“言外之意”,作为创作者一方面以各种语言实践方式去“尽”已之“意”: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以“尽”人之“意”。在。尽”与“不尽”之间,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作为创作者来说,要求作品能够“即目”,“如在目前”,让自然万象本身自己涌现,如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语言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庄子消解众生对语言文字的执滞。目的是“解人”,把整个生命世界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孙雪霞.澹然无为道术兼在——《庄子》对老子形象的塑造及其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2-156.

[2]李波.评点视阈下的清代《庄子》文体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7):140-144.

[3]张磊.庄子生死观价值论维度探析[J].学术论坛,2013,36(6):11-15.

[4]白宪娟.高启的《庄子》接受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28-133.

[5]颜翔林.游戏与创造:庄子的美学精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1):106-110.

[6]林光华.庄子真的反对儒家仁义吗?——兼驳李蹊《广废庄论》[J].人文杂志,2012(5):24-32.

[7]王富仁.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J].河北学刊,2009,29(6):39-46.

[8]王雪军.庄子人生哲学的大道精神[J].理论探讨,2011(6):67-71.

[9]李蜀人.道不远人--《庄子》内篇中的哲学思想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0):60-65.

[10]孙亦平.从幸福观的角度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J].南京社会科学,2012 (6):33-38.

[11]徐莹.庄子学说之独立性研究——以《庄子》内七篇为中心[J].文史哲,2009(6):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