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夏物萧疏景更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夏物萧疏景更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山水画发展到五代两宋时期已高度成熟。重读李成山水画艺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体味传统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的绘画本质。李成生活背景、性格气质的独特性决定了他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清”、“静”等意蕴特质则反映了其绘画作品的共性特征并折射出了其个人固有的文人气息。“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风格评价在其代表作《晴峦萧寺图》中得以完全体现,而对史实评价的管窥无疑对于现代绘画创作者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李成 《晴峦萧寺图》;山水画;思清格老

在中国绘画历史进程中,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就山水画而论,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无论从技法上,还是绘画风格都已高度成熟,其成就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为百代所推崇。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古今优劣》谓:“若论山水树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如今。”[1]明人王世贞在《艺苑苊言论画》中论及山水画的发展时,谓“山水至……李成,范宽又一变也”。[2]在这一时期产生出了众多杰出的山水画大家和影响深远、照耀千古的绘画名作,而李成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杰出的山水画代表人物之一。

李成山水画,多作枯木寒林,平远阔气之景,给人一派清旷悠远萧瑟之感。《宣和画谱》评李成“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营丘焉。”李成在山水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流传下来的作品有《茂林远岫图》,《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寒林图》,《寒林平野图》,《乔松平远图》等。

一:李成山水画作品特征分析

李成的绘画风格,《图画见闻志》卷一《论三家山水》概括其为“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而兼具“烟林平远之妙”,北宋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也谓“成画……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法精纯,真画家百世师也。”[4]这些评价是相当客观、准确的。纵观李成的山水画作品,其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清”、“精”二字。就个人精神气质而论,“清高”、“清放”、“放逸”等是其个性特征的体现,其自谓“吾本儒者”,《广川画跋》谓李成“营丘李咸熙,士流之清放者也”,李成整日醉心于诗酒画之中,他自己也强调作画仅以自娱而已。李成为人清高,不肯“奔走于豪势之门”,其作品也必然透露表达其性格特征。从笔墨观来看,李成作品要达到“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意境也必然要依托笔墨这一载体来实现。这就要求他的用笔要具有“清淡、清瘦、清刚、清雅”的特点,这样才能营造出具有“萧疏、清旷之感”。从李成的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品位到这种特点和风格。杨慎《升庵论画》评其画为“李成峰峦林屋之景,皆以淡墨为之,而水天空处,全用粉填,亦一奇也。”明人王世贞评其画“……墨晕神气,至李营丘而绝矣。”黄公望在其《写山水诀》中谓“作画用墨最难,……李成惜墨如金是也。”北宋著名画家王诜曾观看过李成,范宽的作品,他认为李成的画“墨润而笔精,烟岚清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而范宽的画“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遗,笔力老健”,并说这两个画派是“一文一武”,李成“文”,范宽“武”。米芾《画史》谓李成山水“秀润不凡”,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道“学范宽者,乏营丘之秀媚”等等,这都说明了李成的作品具有清秀、清刚、淡雅的共性特点,而墨色浓重,笔法粗壮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从意境上来看,李成作品透露出强烈的“清”境,如《图画见闻志》评其为“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宋人画评》对李成绘画风格和意境的评价则最为经典,其谓曰“成之于画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思清格老,古无其人。”[8]这表明李成在把握了大自然外在的“形”之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了自然界内在的神,反映在其作品上则是“形神兼备”,完全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总之,李成作品所具有的清淡幽雅萧瑟之感,也正好反映了其身处“无人之野”“畅情”而所表现出的个人强烈的文人气息,对于文人来说,醉心于山水林泉之间,不闻时世,作品也必然出现旷达清淡之美。

“精”是李成作品另一大特点,《图画见闻志》谓李成画“墨法精微,毫锋颖脱”,北宋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谓李成“笔势颖脱,墨法精纯”,都很准确地反映了李成绘画作品的用笔用墨特点。李成用笔用墨精劲的特点在其楼阁、人物、山石中体现突出,其林木尤为明显。明人李日华《竹懒论画》谓李成“特妙山水,而林石更造微”。在李成《寒林图》(传)中,两株巨大的大树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中央,老干挺立,枝叶横斜。全画最为引人注目的的是整个主干全用细笔描绘而成,主干的节疤刻画细腻逼真,次枝及树叶用笔圆润,挺进有力,远树也无一冗笔,墨法精润而灵动。《乔松平远图》用笔细致精谨,尤其是松针笔笔劲利,用“毫锋颖脱”一词来形容再也准确不过。李成画被认为“林木为当时第一”,故效仿者众多,以至于“齐鲁之士,惟摹营丘”。郭熙、王诜、许道宁等皆出于李成门下,从“皆李成法”的郭熙、王诜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明显地继承了李成的树法。王诜《渔村小雪图》中的松树、松枝用笔细腻劲爽,墨色细微,郭熙《早春图》里枯树老枝笔法挺劲有力,无一笔妄下,这正体现了李成的“笔势颖脱,墨法精纯”的特点。笔墨精到反映在整个画面意境上则是“意精”,笔墨精微,则物形毕现,而古人对李成的作品的评价则是“其绝人处不在真形,山水木石烟霞岚雾间,其天机之动,阳开阴阖,迅发警绝,世不得而知也。”古人又谓画面的高尚境界为“格高而思逸”,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则需“笔妙而墨精”,而李成的作品完全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故《宋朝名画评》把李成的画列为“神品”,这皆因为李成“命笔唯意所到,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

二:《晴峦萧寺图》作品分析与解读

《晴峦萧寺图》是代表李成绘画风格的作品之一,此图除兼具“气象萧疏,烟林清旷”之美外,画面还别有一种苍茫之感。整幅画面中心为一山峦掩映下的一座寺院。寺院勾勒精准,笔法精微,结构严谨,是此图的视觉中心。此画上部耸立着两座高峰,一近一远,一实一虚。虽高峰耸峙,却并不使人感觉具有压抑、沉重之感。这皆得于李成“墨润而笔精,烟岚清动”的特点。在此图中,对山石的处理反映了李成独特的用笔方式和用墨特点。其山石用瘦劲的线条勾勒轮廓,线条依形而动变,极具节奏与法度。墨色变化和虚实相得益彰,山石的体积与阴阳以淡墨层层皴染而成,线条松动而略带枯涩之感而不失谨严的作风。故用“惜墨如金”来形容其用墨是不无恰当的。在这种表现方式下画面最终呈现出清刚、苍润之感。树木的描绘在此幅图中体现尤为明显。其特点正如上述为“笔势颖脱,墨法精微”。在此图中,林木占据了下半部的相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讲,对林木的刻画加强了此幅图萧朗,清旷之感。李成画“木石瘦硬”(黄山谷《豫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七),“枝干劲挺,枝叶郁然有阴,无冗笔,不作龙蛇鬼神之状”(米芾《画史》)。北宋江少虞在《皇朝事实类苑》中谓“成画平远寒林,前所未有,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法精微。真画家百世师也。虽昔称王维,李思训之徒,亦不可同日而语。其后燕文贵,翟院深,许道宁之辈,或仅得一体,语全则远矣。”

此图另具特点的是对于楼阁、人物、泉瀑表现精致、生动而不式谨严。画面中心为一掩映在树丛中的一寺院,寺院结构准确,勾勒精细,法度谨严而不失略微松动的笔意。(从此我们也可以揣测李成高超的界画功底。)画面下半部的几处楼阁和茅屋亦如此。这充分反映了李成扎实的造型和观察自然的能力。在此图中,对人物的表现为此图荒寒,萧疏的氛围增添了生气和活力。画面人物神态各异,或急行,或悠闲,或忙碌,或闲聊,或张望,画面左下角一行三人,中间为一戴笠骑驴者,神情略显疲惫,前后各一人肩挑行李,风尘仆仆向楼阁方向步来。木桥右边的人物各有动态,与左边三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泉瀑处理主次虚实得当,右上角一飞泉若隐若现,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气势。左边一泉瀑描绘相当细致,由远自近,远水近来,层次分明,令人不觉身临其景。泉瀑的动静与画境中的萧旷之意使人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李成山水画价值与影响

李成的山水画成就,在北宋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谓“画山水,惟营丘李成,长安关同,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以至于“齐鲁之士 ,惟摹营丘。”《宣和画谱》卷十一谓“自成殁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庶几乱真”,[10]很多人在当时为了得到李成的画而不择手段,认为收藏李成的画“犹诸子之于正经”。《圣朝名画评》评“时人议得李成之画者三人,许道宁得成之气,李宗成得成之形,院深得成之风”。元人汤苊谓李成画“议者以为古今第一。”李成的山水在北宋倍受推崇,《宣和画谱》谓“至本朝李成一出,虽师法荆浩而擅出于蓝之誉。数子(李思训,卢鸿,王维,张躁等)之法,遂亦扫地无余,如范宽,郭熙,王诜之流,固已各自为家,而得其一体,不足以窥其奥也。”[11]从这些评论来看,李成的山水画的地位在北宋举足轻重而不可替代。李成之所以具有这样高的艺术成就,这与其个人的艺术涵养及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有关。李成不与达官贵族相往来,不愿“奔走于豪势之门”,整日醉心于诗酒画之中,独与天地山川相契合,这造就了他对大自然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李成身处于营丘之地,“其于山林泉石,岩栖而谷隐,层峦叠嶂,嵌欹卒律 ,盖其生而好也。”客观的山水为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而其主观的认识和感受却使他超越了物象本身的特质。《广川画跋》则这样高度评价李成的绘画:“盖心术之变化有时,出则托于画以寄其放,故云烟风雨,雷霆变怪亦随以至。方其时忽乎忘四支形体,则举天机而见者皆山也,故能尽其道。后世按图求之,不知其画忘也。谓其笔墨有蹊辙,可随其位置求之,彼其胸中自无一丘一壑,且望洋乡若。其谓得之,此复有真画者耶?”,[12]一语道出了李成绘画创作背景的本质。李成以其自身的高度成就在绘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被奉为“百代标程”,实为未妙解李成而能达到的。

参考文献

[1]图画见闻志.画继. 米田水.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

[2]明代画论. 潘运告.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3]图画见闻志.画继. 米田水.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杭州.

[4]中国山水画史. 陈传席. [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5]图画见闻志.画继. 米田水.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6]明代画论. 潘运告.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7]元代书画论. 潘运告.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8]宋人画评. 潘运告.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9]图画见闻志.画继米田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10]宣和画谱. 岳仁.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11]宣和画谱. 岳仁.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12]宋人画评. 潘运告.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

祝正锋(1977.5-),男,宜宾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技法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