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王海龙,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摘 要: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孤独的心理现象。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孤独心理的状况,使他们成长为青春、阳光的一代。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自我概念;正确引导
一、孤独感现象
大学是青年一代最集中的场所之一,在这里,他们不必面临高考的重压,也不必承受生活的巨大压力。他们风华正茂,应该是令人羡慕、最青春阳光且无忧无虑的群体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象牙塔中,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一种特殊的煎熬――孤独。有研究指出,孤独感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它的影响因素和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Weiss(1987)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孤独不是一种客观状态,而更多的是一种主观体验。大学生的孤独就是大学生缺少与他人思想、情感、语言的交流从而感到与世隔绝、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这在大学生当中有十分明显的体现。第一,消极的情感体验。孤独的大学生会感到空虚、寂寞甚至悲观。他们紧张、压抑、对身边的人存在敌意,感到自己被孤立、被抛弃。第二,认知视角出现偏差。孤独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过分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常常会对微小的问题变得敏感,对他人的行为和意图误解。因此常常会感到没人真正理解自己。第三,不正常的行为方式。他们不合群,交际能力差,不善于参加集体活动,自己单独行动。一些人通过打游戏、酗酒、上网来排遣自身情绪,这更加剧了他们的孤独程度。
二、大学生孤独心理成因
1、主观原因――自我概念的构建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①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他认为,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是其真实自我;自我概念不仅控制并综合着个人对于环境知觉的意义,而且高度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的行为反应。在三年单调的高中生活中,很多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进行自我概念的构建。在高强度的压力下,许多问题都被掩盖。然而,一旦进入大学,他们有了更多人际交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然而他们依然未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在对自我认识、角色认同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就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挫折,也成为他们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第一: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巧,不能在与人交往时合适地表现自己。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分喜欢表现自己。这样的人不懂得分场合,在任何时候都想要展现自己,使自己成为焦点。过分展现自己忽视了给其他人表现的机会,会让其他人产生芥蒂。这也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谦逊、温和相悖,会让别人觉得他过于傲气。另外一种则是患得患失。由于没有对自身和外界建立正确的认知,因恐惧失败心理的影响而导致社会活动的退缩与逃避,不敢表现自己。这两种都不是正确的表现方式,会导致个体与他人的疏远。
第二: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注重个人兴趣爱好和需要的满足。人具有社会性,都需要别人必要的理解,尤其是当个人遇到重大的变故时,更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同情。而许多大学生对他人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同情,不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因此,他们无法形成自己的交往圈子,没有自己可以分享喜怒哀乐的朋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造成他们孤独的重要原因。
第三:性格悲观,害怕与人交往。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缺乏必要的信心,不敢表露出自己的真实特点,因而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很多大学生更多的是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不主动与他人交往,久而久之也就很少有朋友,内心愈加封闭和孤独。
2、客观原因
第一:环境的影响。当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会影响看似平静的的校园。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在大学,同学之间的友谊不再那么单纯。在涉及考研、就业这种关系切身利益的事情时,很多同学暗自努力,大家的交流也会减少。交流减少,使得个体之间隔膜产生,心理压力增大,孤独感增强。另外,作为独生子女,他们养成了依赖、自我的性格,社交能力弱。而父母过高的期望使他们感到压力、焦虑、内疚和无助。
第二:缺乏必要的引导。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构建需要有人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这种指导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家庭、学校,也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目前条件并不成熟,多种来源都尚存不足。
三、大学生孤独心理应对策略
1、构建自我概念
大学生孤独心理的主观原因是自我概念的缺失,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是构建一个相对正确的自我概念。大学时期必须做到认同角色,调整自我。要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实现对大学的角色认同。扬长避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要构建正确的自我概念,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调整心态,树立积极的认知。进入大学后,要以大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在思想上、行动上逐渐适应大学生这个角色。要培养自己的良好心态,不断适应周围变化的环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逐渐学会排解自己的心理障碍。另外,要树立积极的认知,多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物,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第二: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能够找到志趣相投爱好相近的同龄朋友对于减轻他们的孤独感是十分有利的。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以诚待人,这样才更易交到朋友。其次要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逐步改变以自我为中心,要懂得尊重人、理解人。这样才会收获友谊。
第三:加入学生团体,参加课外活动。大学校园里有大量的学生社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这些组织,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样,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特长参加一些活动,参加活动,使自己忙碌起来会有效减少空虚感、寂寞感。
2、推进学校工作
大学生走出孤独的困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就学校而言,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多种活动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如利用各种讲座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开展个别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发挥个人才能提供更多平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走出自我,走出孤独,展现良好的自我。
第三: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使大学生敢于正视孤独,找出孤独的原因,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控并不断完善自我。(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个人现象场即个人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晓刚,陈桃林,蒋灿等.大学生孤独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22-626.
[2] 李传银.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46-48.
[3] 付乐平.浅析大学生孤独感成因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2010(3):136-138.
[4] 阙敏.大学生孤独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