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调动 非智力因素,活化学生语文学习心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调动 非智力因素,活化学生语文学习心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培养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活化学生语文学习心理

一、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语文的教育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尊其师”方能“信其道”。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某学生由于喜欢某老师,而喜欢学习这个老师教的课;也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不喜欢他教的课。今年毕业的150班,是我从七年级带到毕业的,师生感情深,他们喜欢语文,在竞赛和升学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宽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关键在教师。教师过于严肃,不会调节气氛,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实实在在地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课堂氛围民主,学生才敢表真情、说真话,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地调动。

2.讲究批评艺术,融通师生课堂情感

教师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其职业特点呼唤着教师以生命力的辐射唤起学生的进取心,尤其是对那些厌学情绪严重的后进生,更应采取各种手段激励、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活化语文学习心理。

我讲《崇高的理想》时问学生:“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是什么?”肖某伸个懒腰大叫一声:“睡觉”,全班哄堂大笑。我微笑着说:“同学们别笑,这正说明肖某同学看了书,不过欠仔细,掉了一行字――有的人躺在理想的床上。”然后要求同学们找到这句话,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课本的话题上。下课后,我又和肖某谈了谈,并鼓励他以后多读书,多积极回答问题。

3.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他们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

我接手121班时,根据学生“双基”差又厌学的特点,认真实施成功教育,开展合作学习。先给学生分类定级,给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并让他们合作探究。上课时让不同类别的学生回答不同类的问题,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在分享成功喜悦之时,又提出新的要求,学生逐步地由不学到学,由学会到会学,语文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省会考合格率达到98.3%。

二、利用文本内容,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语文即人文,文本内容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目标除发展学生的智力外,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等非智力方面。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进行心育渗透,把传授知识与心育进行整和,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1.传递人文精神

文本蕴含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文本的解读过程是学生与教师都得到激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文本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教育,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

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勇于克服学习困难

苏轼曾讲:“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之志。”文本内容中有许多在挫折、失败面前走过来的鲜活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坚韧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态势,或一筹莫展,或逐步尝试,或遭困受挫,然后与学生一起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这样,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失败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

三、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指导学生唱好“三步曲”

首先,指导学生自主地预习。针对语文学科特点,着重指导学生加强对文本内容的朗读,解决生字词,了解大意等,尤其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其次,指导学生懂得怎样听课。教师要让学生集中精神听教师对每堂课提出的要求和讲解的内容,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延伸”来听课。

最后,指导学生有重点地去复习巩固,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掌握关键、吸取精华,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巩固学习知识的习惯。

2.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与质疑

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如果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起研究,答案就不再那么简单了。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作者系心理健康网志愿者,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第十七中学)

终校/黄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