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中学生体育学源性不良心理的调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中学生体育学源性不良心理的调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学生体育学源性不良心理的现状,并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源性心理;体育学习;中学生;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孙曦(1980―),男,江西万载人,宜春学院基础部教师;(江西宜春336000)盛敏(1967―),男,江西余干人,江西省体校教师。(江西南昌330006)

学源性不良心理是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要因素引发的认知、情感、自我意识、个性及交往等方面的心理不良。目前,体育学源性不良心理已成为影响广大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学生体育学源性心理不良,不仅影响正常的体育学习活动,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完善。因此,中学生体育学源性不良心理应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

一、农村中学生体育学源性不良的心理现状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西省宜春市的24所农村学校的2520名中学生进行了体育学源性不良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2244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151人,女生1093人,初中生1097人,高中生1147人)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表明,中学生中具有不良学源性心理的学生达19.8%以上,困扰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学源性不良心理依次是:恐惧、松散、厌学、过度紧张、抑郁和压抑。

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分析显示(详见表2、表3、表4、表5、表6、表7):各种学源性不良心理的表现因子病态发生率都不高,只有恐惧心理和过度紧张心理的发生率超过10%,其它的均在10%以下,但是灰色地带的发生率却相当高。这种现象说明,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善或遏制,学生学源性不良心理问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实现体育综合教育功能的愿望就会落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或加强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教育刻不容缓。中学生体育学源性不良心理在总体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差异,即性别差异、学段差异和地区差异。农村中学生体育学源性不良心理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其中,女生的恐惧、过度紧张、抑郁和厌学心理远高于男生。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根据男女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特点以及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的个性化特点,在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要求、管理手段方面有所区别。

农村中学生体育学源性不良心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学段差异,即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压抑和松散心理上。初中学生在压抑方面显著高于高中学生,高中学生的松散心理显著高于初中学生。这与中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认知水平、体育价值观和心理特点有关。由此可见,不良学习情绪的化解应区别初、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实际。

农村中学生体育学源性不良心理还存在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欠发达地区中学生的恐惧、过度紧张和抑郁心理均显著高于发达地区的学生。这与体育师资短缺、观念滞后、教学水平不高、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和学校排斥体育的氛围等有很大的关系。

二、农村中学生体育学源性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学源性不良心理的形成原因以较复杂。主要有:

(1)教育认知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体育教学中的运动实践因素和一些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学习情绪教育,而且,对学习情绪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2)学生自身因素

导致学生产生学源性不良心理的自身原因可能有:一是学生身体机能状况差会影响到其心理状态;二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要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良心理;三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感受不良或对学习情景的体验不良容易引发不良的心理状态。

(3)教师因素

造成学生学源性不良心理的教师因素主要有:教学内容选择不当、进度过快、方法不当、学习指导简单。

(4)环境因素

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个体不断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体育学源性不良心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环境因素所致的。影响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社会心理因素很多,主要有长期以来社会对体育教育的偏见、学校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建设的疏忽和家庭对子女从事体育学习的偏见等。

三、对策建议

(1)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情感教育纳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日程,把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和调控纳入课堂教学事宜。

(2)实施情感教学。学校体育的根本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健康,而情感教学的实施,恰能增进学生的健康,充分发挥心理保健效能。考虑到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能力不足的状况,要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强化教师的学习、培训与进修,提高其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情绪的培养。要通过教学条件和环境的改善,提高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水平,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运用科学的表达方式创造良好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具体操作要考量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男女生的心理差异。

(4)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与教育。学校和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和心理环境,为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与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安排学习活动,把良好学习心理的培育与学生性格、毅力和意志的培养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班华.心育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67-173.[2]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69-173.[3]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31-134.[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8-153.[5]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7-110.[6]张子沙.体育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