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进展性脑梗死60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进展性脑梗死60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进展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6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有29例(48.3%)发生感染;有38例(63.3%)患糖尿病,有50例(83.3%)患高血压,总胆固醇高于5.2 mmol/L者有21例。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应注意有效预防感染,合理降压,控制血糖,同时尽早进行降血脂治疗。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感染;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的疾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起病6 h至数天内病情逐渐进展的分型[1],在3~5 d达高峰,临床常规处理难以逆转其病程,是一种难治性脑血管病,致残率和病死率相比较高,易发生医疗纠纷。我们对6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0~73(平均61.3)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发病后1周内病情进行性加重;心电图除外房颤。患者住院后采用抗血小板、抗凝、营养脑细胞、改善脑循环、降颅压等常规治疗。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头部CT或MRI检查,检测血压、体温、血糖、血脂、心电图,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进行评分并分析其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和血脂含量。

2 结果

本组有29例(48.3%)发生感染,其中肺部感染19例,腹泻1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泌尿系感染5例。有38例(63.3%)患糖尿病(DM),均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6~9 mmol/L的15例,高于9 mmol/L的23例。有50例(83.3%)患高血压,脉压差

3 讨论

通过对本组60例患者的临床分析,我们认为进展性脑梗死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感染:患者住院后卧床时间长,褥疮、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及误吸很常见,白细胞在黏附聚集过程中释放的自由基、水解酶等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加剧血小板聚集,从而使血栓进行性增大,使缺血范围扩大,导致脑梗死进展。脑梗死发病后最初24 h内的发热,即使体温轻度增高,也是预后不良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预测因素。随着体温的升高,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对危险度也相应增高。国外研究报道体温每升高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对危险性增高8.2倍[3]。本组有29例发生感染,发生率48.3%;其中肺部感染19例,腹泻1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泌尿系感染5例。因此,应注意控制感染,必要时进行物理降温,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②糖尿病和高血糖:本组有38例(63.3%)患糖尿病(DM),均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6~9 mmol/L的15例,高于9 mmol/L的23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时,高血糖和缺血缺氧,无氧酵解增加,导致细胞内外酸中毒,加重局部脑细胞水肿和坏死,从而使半暗带区转化为不可逆损伤。糖尿病患者血浆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合并高脂血症导致血黏度增高,血流缓慢,易造成进展性脑梗死。因此,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减少葡萄糖静脉滴注。现多主张控制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6~9 mmol/L,过高或过低均会加重缺血性脑损伤。血糖水平升高>2.78 mmol/L,发生病情恶化或死亡的危险性分别增加1.56和1.38倍。③血压:本组有50例(83.3%)患高血压,脉压差18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130 mm Hg时可考虑降压治疗。要在降颅压的前提下慎用降压药物,使血压逐渐下降到病前原有水平或略偏高[5]。对缺血性卒中的降压原则是选用不使血压下降过多、过快的药物,因此对急性期高血压的管理要合理。④高脂血症:本组中总胆固醇高于5.2 mmol/L者有21例,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硬化,加速血管闭塞,造成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应注意预防感染,合理降压,控制血糖,尽早进行降血脂治疗,从而预防和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82.

[3] 姬横梅,贾艳辉.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36例病因分析.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5):58.

[4] 冯远,郑自龙.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4):3940.

[5]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