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八道关卡辨真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八道关卡辨真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从1905年,在洛阳北邙山,也就是古时楚河汉界之交的那片风水宝地,发掘了唐墓中大批唐三彩器物后,中国陶瓷史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又掀开了新的篇章。对唐三彩的起源、造型、釉彩的研究,从此沸沸扬扬,专述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由于唐三彩器物价昂物稀,仿造品应运而生,充斥坊间。也正因为如此,给藏家带来无限战战兢兢的惶恐心理。因为鉴定家难寻,器物真假难分,唐三彩器十多年前充斥古玩业,而今却只能偶而得之,常落得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幻局。

就在这样患得患失的心情下,十多年前初出道的我,以好几万新元的高价,买下一个高78公分的唐三彩文官俑。这还是基于对店主的信任,才能以这种壮士断腕的豪情,取下这尊宝贝。十多年来,行家众说纷纭,对这件文官俑的身份乍信乍疑。因此我痛下决心,焚膏继晷,一定要把其真伪搞个水落石出。

有时一件古陶瓷一亮相,便可确定是真品,是行家所谓的开门见山,意思是这件陶瓷具备了明显的特征,内行人可以一眼定江山,毋庸置疑。中国地大物博,各省各县,窑口有如恒河沙数,要认真搞鉴定工作,对窑址、胎土、造型、施釉手法、烧制工艺都得深入分析,才能验明一件陶瓷的“真身”。我对这件唐三彩文官俑的真实性,之所以能这么确定,是基于上述的研究方针而展开的,若有谬误,还望高明指正。

验证第一关:胎土风化

先从胎说起。唐三彩用的是北方的坩子土,一种带高岭土成份的软陶,这和河南巩县出土的白瓷土成份很接近,所以在巩县出土许多唐三彩,绝非偶然。以这种软土在低温下烧一遍,使胎土坚硬,再上釉彩。这种软陶土,经过千年风化,在10倍的放大镜下,都成了一片松脆多孔,好像云片糕一样的表层。新仿的瓷土都过于坚硬,不可能有这种自然风化的胎面。这件唐三彩文官俑的脸,虽然上了一层白色的化装土,却的确写满了岁月的痕迹,点点斑斑都粉化了,这种剥蚀的痕迹在现代的仿品是无从制作的。

验证第二关:制作物法

唐三彩俑都是模制成形,因此特别在大型的俑器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腰部一道横切接痕。这上下交叠的接体符合了物理学的原理,即在烧造时,胎体上下收缩便加其衔接力,不会因为烧热而坍塌,这与明朝的瓶瓶罐罐用上下横接的原理是一样的。这样的手法与现代石湾的压模陶塑又稍有异,石湾陶厚而耐高温,就不需用横接。但是,两者同样是头部另外塑造,然后在颈部开洞插入黏合。唐俑的头颈底部打通,以便热气渲汇而免于爆裂,所以以一根细棍子穿进身体便可直透头部。这件文官俑,在烧造上完全符合这个手法,从体上淤泥挖空的手法,也证明了是出土时塞满腐土,绝不是现代塞土入体以作伪,因为土质干硬,已经粉化,在横接线上胎釉结合处,也可看到土锈及水垢的遗迹。

验证第三关:衣塑手法

我们再看这件唐俑,衣袂飘飘,衣纹如行云流水,密不容针,疏可行马。其衬衣附体贴身,有曹衣出水的风致,长袖相对飘垂,有吴带当风的韵味。这正是盛唐开元、天宝年间追求丰美的一个作风。更妙的是这位文官老爷的肩上还披着青色吊带的裆,这裆是相对于我们现代人穿的背心。在当时因为受了胡人服装的影响,这背心是外穿的,作为保护前胸后背之用,称为“两挡”。所谓两挡,指的是“挡心挡背”,两挡就从衣边而为裆。这样的外衣是要另外贴接上去,多了一层工序,复杂繁琐,这是不值作伪者所为。这位唐三彩文官俑,脚踏云头舄,官阶是属于一等秘书,所以才有幸穿上裆,就像我们现在的外套一样。

验证第四关:施釉手法

唐三彩用的釉,含70%高的氧化铅,是一种低温釉,经过约摄氏850度的温度烧制而成,溶解度因含铜而大大降低,为的是使釉流淌自然,纵横潇洒。而且因为多色相渗,所以必须用笔或刷涂染,与汉绿釉相比较,虽然两者都是铅釉,但汉绿釉施釉以薄为尚,多用蘸釉或浇釉法,薄不露胎而厚不垂流。唐三彩却是施釉主厚,以淋漓下注为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元素,作为釉料的着色剂,烧出呈现黄、赭、褐、白、深浅绿及赤紫的多种色彩,相互浸润的状态。唐三彩的釉亮丽动人,艳而不俗,色彩繁而不杂,给人一种和谐、统一、凝重的美感。唐三彩各色的匹配绝不是机械地或有意安排,而不露人为痕迹,显现出自然天成的状态。

近年,在西安、洛阳的仿品,虽然釉面火光刻意作古其色彩却给人以轻飘感,纹彩搭配刻板造作,浓艳而俗气,光芒刺眼,绝没有唐代三彩那份深沉厚重,极具震撼人心的魅力。

唐三彩的釉最难仿,釉的厚度要恰到好处。太厚时釉会剥离或垂流过甚,但若涂釉太薄,釉水被烧干的坯体吸收殆尽,再加上挥发作用,结果作品出窑时,釉面干涩无趣。这种涩釉现象常出现在俑体两长袖之间胸腹部分,因为这个部位操笔不易,只能用中锋染扫,以免沾上袖沿,因此唐代三彩俑都有这个缺陷,这也成了鉴定要点。而且稍微留意,都可看到釉面刷痕处处。现代仿品用浇釉或浸釉法,就看不到刷痕了。(未完待续)

(注:原稿标题为《悠悠千年梦绚烂――唐三彩文官俑记》,编者已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