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移民梦想从小生意开始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移民梦想从小生意开始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移民梦想从小生意开始

米 琪

对于大多数怀惴梦想、以技术移民身分移居北美的中国移民来说,开便利店、杂货铺、咖啡店、小餐馆……未必是他们移民前的初衷,但无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愈来愈多的中国技术移民技术移民摆脱了“专业工作=出头”的固定思维,以经营小生意起步,摸索跋涉,力图走出一条与原先观念和思维模式迥异的新路。

四人合创汽车零件批发店

据《北美明报》报道,有着相同的专业和从商背景,四名大陆新移民去年1月在加拿大士嘉堡租下仓库,开设了一间专营汽车零配件批发的公司APA,短短一年多时间即发展到北上万锦市买下第二间分店,并计划未来由北向西开设分店,以连锁形式经营……

中国移民徐文胜、王立佳、严宁、郭佳盾的四人组合颇有些戏剧性,据王立佳说“我们四个人能走到一起,关键是中间人徐文胜,他在国内做配件生意时就分别认识我们三人;而徐文胜2004年初从北京移民多伦多后,通过查电话黄页才找到我,大家一见面就发现,原来彼此都没有离开过汽车配件这个行业,也就有了一同创业的念头。”

坐言起行,曾在深圳从事配件行业的严宁、在大连经营配件生意的郭佳盾先后加人团队,APA由2004年10月开始筹备,到次年1月即正式开张,初创时四人凡事“一脚踢”,目前已雇请六七名专职司机送货了。

曾先后在两间西人配件公司工作过的王立佳表示,要在车行林立的士嘉堡汽车配件市场立足其实并不容易,他表示:“由开业至今,已和逾400多家车行有过接触,目前向我们拿货的则有100多家,当中四成是华人经营的车行,另外六成是印巴裔、中东等族裔的车行,至于传统的西人市场则须慢慢积累信誉进入;而我们的优势是以质量取胜,同时保持零件价格便宜。”

“我们四个合伙人的组合优势亦很明显,比如说对配件市场行情较熟悉的人,主要负责开拓市场;而有合伙人则通过国内仍在运作的配件生意,争取到美国的大供货商以同样优惠价格供应质优产品给我们;有人负责本地采购和客户服务的业务;亦有人专责财务和仓库管理。”

许多新移民初创业时,为筹措足够资金和降低风险,多数寻找合伙人共同组建公司,最后却往往因内部矛盾加剧而导致拆伙、生意失败,类似例子屡见不鲜。这个组建不久的四人团队,亦对上述问题颇为重视,在业务蒸蒸日上的同时,亦在律师楼签下一份协议。根据APA总裁徐文胜透露:“该份协议目的是为了我们四人保持合作,限制分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以法律条约对将来的撤资一方处以不利条款;同时管理上亦以民主集中制运作,重大事情实行每人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谈起在加国创业感受,徐文胜不讳言在北美做生意与国内仍然有相当多的差异:“例如国内做汽车配件生意是进口原件的利润高,而人工支出成本低,而加国则刚好相反,这边人工太贵,因此在这里做生意亦要适应当地特点,凡事亲力亲为。”

“比如说初创业时,运来的零件光是刹车盘就有10吨重,都是大家每天收工后一点一点地自己搬;若是在国内,一个集装箱的货,只要请20个工人半天就搬完,总共才花800元人民币,另外包他们一顿午餐!”

利用互联网,不再经营便利店

除了经营便利店、杂货铺、咖啡店等传统零售行业以外,不少中国技术移民亦开始凭自身的专业技能,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以期开拓商机和广集信息,以弥补新移民在加国人脉关系狭窄的弱点。

中国移民老史等四人于3年前组建了名为MBIG的网上社区组织,号称以四通八达的网络高速公路及Yahoo Group为平台,以电邮组(emailgroup)的方式,让对从商及商机有浓厚兴趣的人士免费加入。

据MBIG网上社区成员老史透露,该网上社区组织创办人包括有计算机工程师,地产经纪及从事外贸的人士等,大家有感于华裔移民起步经商时,往往缺乏有效的信息和快捷的沟通渠道而创立。

老史表示,MBIG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模仿北美大雁的生存方式,每个人都自己努力飞行的同时,结队飞行更为安全、省力,而要达到这一点,利用互联网快速沟通信息是第一要素,目前在MBIG这个电邮组中的180多名成员,都可以共享此联络平台,相互间亦可免费商业信息等。

MBIG网站创办成员之一老史从事外贸生意多年,曾经历生意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一直强调不是成功人士、仅是商海一名“幸存者”的他,热心观察和研究近年中国移民中出现的“小生意热潮”,这也许与他早年当过大学教师有关。

老史表示:“我把从事小生意的中国移民大体分为三类人:第一类人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创业,例如实在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工作;第二类人是已经有了一份稳定工作,但鉴于自身理想仍无法实现,或想增加收入渠道而以业余时间创业;第三类人则是最近两年才出现的,他们在中国有从商经验,并且拥有海外客户,移民时带来一笔资金,早已决定在加国继续经商。”

按老史分析,上述三类人在加国从事小生意买卖拥有各自的利弊:第一类人,逼上梁山:第一类人由于属“逼上梁山”的背水一战,因此创业者会努力克服困难,以求开拓一条生路,但缺点就在于急功近利,在没有充分资金储备下,无法缓慢积累顾客群,短期内须有收成否则无法持久。据老史观察,此类个案失败的速度在半年到一年以内。

第二类人,业余创业:第二类人则因为有稳定工作做依靠,创业不为养家糊口,而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因此优势在于能持久坚持;但同时伴随的则是没有前一种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商业活动时常考虑是否值得,此类人若能坚持1年半至2年半后生意有可能走上轨道,最终会辞去原先专业工作;此外,丈夫从事专业工作,太太做小生意的例子,在许多中国技术移民家庭中颇为普遍。

第三类人,早已从商:第三类人则是在国内有从商经验,具备资金及国外客户群,他们来加国开创生意时已有心理和资金上的准备,但缺点是易盲目行动,容易用中国观念看待加国市场规律,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则多在10万加元以上。

老史总结上述三类创业情况认为,相对来自中国香港、台湾的移民,中国大陆移民原先的社会制度与加国完全不接轨,容易造成误解和不理解。而他的忠告是:大陆移民在加国做小生意的关键,是必须从基层一点一滴地做起,老史认为这个过程一般需3年,即幸存3年以上成功可能性更大。

此外,老史强调在加国从事小生意凡事应亲力亲为,他表示:“举例说,不是开餐馆,既炒菜、又洗碗、扫地就叫亲力亲为,亲力亲为并不是指通过增加体力劳动和时间完成的工作,而是指商业环节的各个部分都须亲自实践,方能降低成本,例如会计报税、海关清关,甚至开车送货、接听客户电话,如果英文达不到商业沟通的能力,而需依赖雇请他人代为开拓,不是有易被人骗的危机?”

老史表示,人际网络对从商人士尤为重要,而寻找合适的商业合作伙伴是其中 最大难题,“我们中国人做生意之初,喜欢在同学、朋友、老乡这类狭窄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初期组建速度快,但由于将亲情、友情作为投资因素考虑进去,而不是从安全互利的商业理性角度考虑,为日后处理不当埋下了定时炸弹。”

而根据怀雅逊大学商学院教授林晓华取得的加拿大统计局2001年少数族裔从事职业数据后进行分析时发现:比较加拿大本地出生或来自欧洲裔的移民,有色少数族裔更多比例地从事自雇行业,当中以零售业为主;其族裔社区的人际网络仍是他们从事自雇行业的最重要资产和优势;而目前少数族裔在制造业等经济主导体中所占的比例最少。

以研究国际商务和移民企业著称的怀雅逊大学国际商务与社会发展中心主任林晓华说:“传统的商务研究很少注重社会及移民问题,而我希望将上述课程引进,这一方面是加拿大国情所决定,另外亦是我个人研究的兴趣和方向,希望有关的进一步研究能对从事商业活动的移民有所帮助。”

一个加拿大小移民的心事

小 舒

有人说5年的差距就会产生代沟,那我们和父母那辈人中间基本都隔着j条代沟,即使骨肉相连,要做到完全心意相通却也是难上加难。曾经年少的我们都认为大人不了解孩子的世界,并为此叛逆和痛苦,而当我们长成了大人,是否会回想起小时候自己的心境,又是否会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血脉只是生理上的关联,要和孩子达到心有灵犀,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小圣是个聪明调皮的男生,讲一口纯正又流利的英文,反倒是中文没那么灵光,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和他的谈话经常在中英文之间转换,我们好几次都不得不停下来把说过的话再整理一遍,也好几次都被对方的误解逗的开怀大笑,直觉告诉我,这是个开朗又细心的男生。

小圣的父母都是香港人,1997香港回归前,全家移民到了加拿大,现在经营着和眼镜有关的生意,父母因为货源的问题经常往返于中国和加拿大之间,没太多的时间照顾他,但好在他是个独立又坚强的孩子,所以生活和学习都还比较顺利。明年他即将大学毕业,喜欢校园平静生活的他准备继续深造,而且所选的专业也是他自己一直非常喜欢的自然科学,但他的父母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小圣的母亲身体不是很好,多年的奔波已经让她筋疲力尽,好不容易等到儿子大学毕业,以为终于可以停下来休息,让儿子继承家业是她最大的愿望。小圣的父亲比较开明,他同意儿子继续深造的想法,但希望儿子可以在商务管理方面有所造诣,为以后接手眼镜生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小圣则对眼镜店毫无兴趣,虽然知道自己是家中独子,肩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无论怎样努力,他都无法让自己去做一份完全不喜欢的工作。眼看临近毕业,家里的气氛愈发的紧张,小圣已经不只一次和父母因为深造或专业的选择而发生冲突,这一切让小圣觉得很压抑,也很烦躁。

小圣说,从小妈妈对他就有很高的期望,因为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一直花很高的报酬为他请英文及法文的家教,周末还常常要去学习音乐及美术,在他的记忆里,好像没什么自由的时间,也因为这样,让他从小就很渴望大自然,渴望自由。听到小圣描述自己的小时候,我告诉他,也许父母是限制了太多,但也要去发现父母这样做所带来的好处,流利的英文、纯熟的钢琴演奏,这些都是积累的结果,小圣说他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对过去他只是有点遗憾,并没有抱怨。但现在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他不想让以后一直遗憾,他想把握自己的人生。

拿着小圣给的电话号码,我拨通了小圣妈妈的手机,当我尽可能简单扼要的叙述了我的身份及小圣现在的想法之后,对方警惕的再次核对了我的姓名、工作等等,然后说会再和我联系就匆匆挂断了电话。20分钟之后,那个号码再次出现在我的电话上,这次的语气明显的平和许多,她说已经联系过小圣,知道我是《北美时报》的专栏作者,也看过几期我的文章,但她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儿子有心事宁愿告诉外人,再让别人来和她沟通,也不愿意和妈妈面对面解决问题。她的话语里透出了几丝落寞,我忙安慰她,孩子长大了会有许多心事,有些是和家人分享,有些是和朋友分享,这是两个无法取代的角色。小圣的妈妈仔细的听完小圣最近的烦恼、想法,包括我的一点小小的建议,沉默了几秒钟后,她开始向我讲述这份家业的由来。

原来小圣的祖籍并不是香港,而是广东一个很偏僻的小县城,他的父母家庭都很窘困,为了生计,县城里很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他的父母就是在深圳打工的时候彼此照顾、互相扶持才走到一起,建立了一个小家庭。小圣的妈妈在电话里问我是否看过很早的一部电视剧《外来妹》,我说还有点印象,她说那时候的生活就和电视剧里描写的一样,住着破房子,吃着水煮青菜,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就为了能在深圳站稳脚跟。

小圣的爸爸在一家香港人开的眼镜加工厂工作,因为勤快老实,技术又好,所以很得老板的喜欢。眼镜加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中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虽然小圣的爸爸学历并不高,但因为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一些精密仪器的操作、维修等知识。有一次工厂花巨资引进了德国的一些精密仪器,起初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但很快就出现了故障,技术人员检测不出问题的所在,运回德国又要花费不菲,就在老板头疼的时候,小圣的爸爸连着几天吃住在车间,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并和技术人员一起修好了仪器,从这件事开始,他开始在工厂崭露头角。1993年的时候,老板把工厂放心地交给了他,到了1995年,小圣的爸爸辞去了厂长的职务,开始个人创业。那时候小圣全家早已经办好了香港的身份,为了小圣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父母把他送进香港很好的私人学校。 小圣的妈妈告诉我,为了孩子和这个家,他们夫妻就像上紧发条的闹钟,没有一刻的放松,尤其是创业之初,也有挫折也有困难,每当两个人几近放弃几近绝望的时候,都是儿子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现在的生意已经步入正轨,国内的加工厂也已经初具规模,这个产业不仅是他们家安身立命的基础,更是凝聚了他们夫妻无数的血汗。说到这里,小圣的妈妈情绪很激动,还有些轻声的哽咽,我说我能明白创业的艰辛和他们对这份事业的感情,但孩子是个有生命的个体,严格意义上说他只属于自己,也许这样的说法很难让中国的父母认同,但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我们无权替孩子做出决定。就像鸟儿一样,当幼鸟羽翼丰满,大鸟会把它啄出自己的家,不允许它再在自己的保护下生活,这样看起来残忍,其实是给它最好的生存保障,因为它早晚要独自翱翔,早一天找到自我就早一天拥有生存的能力。

小圣在跟我的聊天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傀儡这个词,当我把小圣的一些原话转述给他妈妈的时候,她哭了,这次不是轻声哽咽,而是放声大哭,她说没想到自己的用心良苦竟会落得这样的结局,我不知道该拿什么话来安慰此刻的她,只能建议她试着去寻找有能力的人来承继他们的眼镜生意,毕竟在商业运作中,这样的先例比比皆是,与其勉强对此毫无兴趣的孩子继承,还不如挑选能干有魄力的专业人才来接管,也许这样的选择对于这个产业以及小圣全家才是最明智的。小圣的妈妈表示会考虑我的建议,也要再和丈夫商议,而且她要和小圣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

3天的时间很漫长,因为受这件事的影响,我也一直惴惴不安,周日的下午,小圣终于给我打来电话,一接通就连呼谢谢,父母和他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大家都坦陈了所有的心事,在了解到小圣对自然科学的热爱绝非3分钟热度或一时头脑发热之后,父母做出了让步,最后全家人周末还一起出去聚餐了一次,小圣说这是最近这半年来最轻松最舒服的一次全家聚会。他还告诉我,其实父亲身边一直有一个很得力的助手,几乎是和家里的生意一起成长的人,有着和父亲当年一样的勤奋和热忱,现在父母已经准备把一些重要的工作逐渐交给他去做,希望他可以把产业越做越大,也希望他可以成为这个生意真正的一份子。

世界上最难跨越的距离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年龄、地域、环境的差异让我们的沟通充满难题,但我相信,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用真诚和爱去面对问题,没有什么距离不能跨越,也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征服,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