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百城抢建生态城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百城抢建生态城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一百多个城市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小康》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能够有效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重要意义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本是城市建设中最高级别的“绿色勋章”,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不少于3年的城市才可申报,在考评内容、指标标准、评审程序等各个方面也都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

但近日,山东青岛市政府却因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荣誉称号,而把自己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为何一项增绿城市、美化家园的行动却饱受质疑?地方政府巨资突击改善生态的内生动力何在?中国需要怎样的生态城市?

一样的“城市”不一样的“生态”

无论是执政一方的决策者,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民众,都希望身处一座环境宜居的生态城市。

“对地方政府来讲,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确实是一种内在的要求。”胡勘平供职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系该会研究与交流部主任,也是《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撰稿人,根据自己多年考察的情况,他认为,各地对生态城市创建活动比较重视,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创建活动确实给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好处。

除了地方发展的内在需求、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方向之外,老百姓的现实需要也是动力之一。“现在有很多地方生态环境质量不能使老百姓满意。”胡勘平说。

今年以来,胡勘平开始着手制定生态城市评价标准,这是一个国家公益科技项目,全称为“基于分区管理的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分别从省一级和县市一级区域制定标准,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也有所不同。他计划从经济、环境、文化、人居、制度五方面来进行评价。

从绿化城市、园林城市到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官方有一系列、一整套创建活动的评选条件。也有学者认为各地情况不同,生态城市不应制定标准。胡勘平表示,评价体系应基于分区管理,要体现差异性。“很多地方资源不同,在制定它的指标体系时,一定要做到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也不同,指标考核应有所区别。”

但他依然认为制定指标体系很有必要。“我们可以分成若干类型,同等类型之间有一套指标体系衡量考核它的成效,有利于检验实际效果以及同等区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一百多个城市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而国内不同机构对它们生态建设的评价结果却大相径庭,但在公众心目中,却只有“一杆秤”, 《小康》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能够有效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重要意义。

创建生态城市背后的政绩冲动

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2012年《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刘举科说,要重建生态文明,就要标本兼治,核心是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于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各级政府要真正地从GDP主义当中解脱出来,现在这个问题解决没有?可以说完全没有解决。”中国社科院科学部委员李景源称,中国要把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宜居城市,不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是不行的。

而热衷于创建各种国家级生态城市称号的一些县市,相当一部分的现实动力源自“政绩”驱动。

“人类已经无法阻挡青岛种树了!”近日,不少网友在网上转发一组青岛当地政府部门“在桥底下种树”、“毁草种树”、“石头上挖坑种树”的图片,并以“青岛一年投入40亿元财政经费种树”为题,引来社会各界几乎一边倒的批评。

据青岛当地媒体报道,今年青岛五市三区投入造林的资金将达40亿元以上,完成新造林13.1万亩,5月底前完成全年造林任务的80%以上。早在今年2月上旬,青岛市相关部门就制定了“2012年全市植树增绿大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按照“高水平、大规模、密种植、厚绿带、多样性、彩相宜”的原则,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全面开展植树增绿美化家园行动。

形如青岛市一样“突击增绿”的情况并不鲜见。2011年,大连市政府投入100亿元植树3.4亿棵,并专门建立绿化基金向全社会筹款,目标直指“国家森林城市”;重庆市更是“大手笔”,同样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连续三年投入402亿元种树15.5亿株。

“现在各地在开展生态创建方面比较突出的情况还是做的工作不扎实。口号提出了,文件下发了,工作做得不实在。没有真抓实干。”胡勘平直言不讳。

“千年树城”已呈可喜态势

在胡勘平看来,从总体上来说,全国生态城市建设呈现出的是可喜态势,东西部都有一些表现突出的区域。“东部来看,比如江苏、浙江,成效更突出一些。中部来看,比如湖南、湖北都很不错。西部也有一些,比如贵州、四川、重庆,各有所长。”他说,这些地方实际上是根据当地资源等特点,来确定生态创建方面的特点和阶段性目标。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多样化的国家,如何进行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没有统一的、唯一的模式,只要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增加自然生态资本为宗旨就可以。

去过几十个国家的胡鞍钢认为大庆市的“绿色转型”值得其他城市借鉴。“过去我们都知道‘工业学大庆’,现在如果再到大庆去,就会看到‘绿色发展学大庆’,大庆正在打造‘湿地之都’。大庆将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过去把湿地称之为‘水泡子’,没有能够视为‘绿色生态空间’或‘绿色财富’,而现在将‘水泡子’变为‘湿地之湖’、‘湿地之河’,相互连通,沿岸绿化,加快实现了‘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城市发展目标。”

还有一些城市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理念,在打造生态城市方面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例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新疆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化覆盖率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9.6%增至现在的35.16%,绿地率由6.7%提高到32.16%,人均公共绿地达8.55平方米。

而地处河西走廊咽喉部位的甘肃张掖市,则颠覆了人们对河西走廊、地处西部干旱地区城市的概念和传统印象。经过几年发展,张掖市主打“生态牌”收到了切切实实的效果,被确定为全国13个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州、盟)之一。张掖市在甘肃省内率先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发展生态经济上来,在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真正成为一座宜居宜游的千年古城。

生态建设,观念先行,张掖市的做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过去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是‘千年树城’。”李景源在3月15日举行的2012年《生态城市绿皮书》新闻会上说。

这份绿皮书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道路怎么走?生态城市怎么建设?已成为摆在每个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小康》记者苏枫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