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滨水区生态城市设计理论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滨水区生态城市设计理论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生态原则是景观设计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的再生设计。要想使滨河区开发成功,治理水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是基本的保证。城市水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文化内涵及经济地位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开发热点地区。建立生态、可持续性的城市景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文章分析了城市滨水区生态城市景观设计的要素,总结了城市滨水区可持续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以及城市滨水区景观可持续生态设计的技术手段,并论述了盐碱地区生态改造,以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生态设计;要素;原则;技术手段;改造

城市滨水区是水陆交界的特殊地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目前在城市滨水区景观的设计中对生态原则的把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了改变城市环境恶化这一现状,寻求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的平衡点,人们开始反思城市的建设过程并重新认知其开发潜力,树立可持续性生态规划设计理念。希望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域的改造,一方面改善人居环境、创造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提高办公、居住等空间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有条理的逐步恢复城市滨水区区域自然多样的生态的环境,创建共享性、文化性、历史性与多样性的城市特征。

一、城市滨水区生态城市景观设计的要素

1、自然生态要素。指规划设计区域关于自然和生态方面的特性。通常情况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区域水质、流经的范围、地质情况、土壤性质、本地动植物、生态系统等。对于自然生态要素,要合理利用当地地质和生态资源、避免开发对原有生态、生境的破坏,坚持可持续性的多学科相配合的设计原则,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平衡点。

2、空间要素。是指所涉及区域与其构成景观的形态以及空间特性。主要体现在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水域的构造、周边建筑及现状景观。空间要素是体现设计主题关键因素和主要表现手段。

3、心理行为要素。是指设计区域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特性,它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心理行为特性,而是专从景观角度上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特性。具体是指对现有城市滨水区区域人们的利用方式、频率以及设计改造的意向等。在景观设计中关注人群的心理感受及行为惯性,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也是可持续性设计的重点之一。

4、社会经济要素。是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相关特性,如当地灌溉用水、排水的经济指标等,反映了一定的区域生活与经济方面上的功能性需要。

5、历史文化要素。是指与城市滨水区区域相关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风俗习惯等特性。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都是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趋势,可以间接提高公众参与性,迎合大众的审美习惯,突出地域特色。

二、城市滨水区可持续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1、整体系统化原则。城市滨水区地区的景观设计要充分了解整个系统的能量传递路径、生物生境特性及气候特性,因势利导发挥各个元素的有益积极的作用,从整个城市系统这个高度去研究解决问题是设计之初必须要确立的设计原则。

2、乡土多样性设计原则。注重保护和恢复本地乡土物种、科学谨慎的适当引入外来物种、通过对不同的数量、规模、丰富度、复杂度的斑块及组分种类进行组合设计,来加强空间和功能的关联性,丰富物种与提升资源利用率。

3、美学与功能性原则。城市滨水区空间的建设应全面考虑功能与景观美学的双方面的设计要求。功能包括,生态循环再生、防洪、防汛、休憩游览等。而美学定义繁多,但是目的都是丰富观赏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

4、保护文化与遗迹的原则。城市滨水区空间景观设计,注重风俗文化、历史建筑的保留突出了地域异质性与地方特性,有利于地方文脉的延续,焕发区域活力。

5、多维度多学科原则。城市滨水区地区的景观设计应从景观形态、认知感受、社会经济与使用功能等多维度、多学科进行综合设计。

三、城市滨水区景观可持续生态设计的技术手段

1、雨水回收再利用。雨水是大自然对地球上生物的馈赠,对淡水资源极其宝贵的滨海地区,提倡雨水回收再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可持续性技术。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可通过人工的手段对雨水资源进行简单的回收净化处理,在丰水期储存一定的雨水,降低雨洪风险,减轻城市蓄水层及给排水系统的压力,在少雨期,也可以利用积攒的雨水,用于对植物的灌溉、清洗道路与建筑等用水的补给。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雨水回收再利用的方式主要有:雨水花园、屋顶花园、人造湿地、透水铺地等。

2、乡土植物的可持续利用。(1)乡土植物景观的保护与重建。乡土植物景观的保护与重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全面而客观的对本土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建立长期的观测数据档案,系统的挖掘本土植物的生态潜质;充分保护和利用现状的地形及长势良好的植物群落;结合多种造景手段对本土植物景观进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的恢复本土植物生态环境。(2)慎重引入外来植物种类。外来植物种类是相对乡土植物而提出来的概念。外来植物通过人为的引入,自然会对本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改变与影响。对于水系周边的植物选择,尤其要慎重。因为挺水及水生植物不仅丰富河岸景色更重要的是他为水域中的动物(包括昆虫、鱼类、鸟类及爬行两栖类动物)、微生物等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及食物来源。

3、本地自然特质的可持续利用。采用易于回收再利用的循环材料;尽量避免采用对环境对人类有污染毒害的材料;遵守“就地取材”的原则优先选择天然材料,降低能耗与成本;尽量减少材料的使用量与使用品种,便于回收处理;重视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

四、盐碱地区生态改造

1、高筑台、深挖沟:利用台地、梯田等设计手法,抬高原有地坪,形成具有一定高差的地坪形式,并由不同的植被组合对其进行美化与功能利用的生态空间形式。此设计雏型源于元明时期的滨海滩涂挖沟的台田结构,此类台地具有人为增高地势以及加强区域排水系统的双重特征,旨在控制地下水位、抑制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及调节水平衡等重要的效用。

2、洗土压盐:是指依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利用淡水对土体中过量的盐分进行淋洗,并有效阻止水盐运动的一种土壤物理改良方式。目前国内外应用洗土压盐的方式有灌水洗盐、蓄淡压盐并结合在土壤中增设隔盐层。通过以上措施,可将盐碱度较大的地下水位控制在有效深度以下,从而确保土壤达到脱盐效果,防止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

3、就地改土:通过化学手段,改良土壤的酸碱值。将大量腐叶、木屑、树皮、泥炭等有机垃圾回收再利用,拌合与盐碱土壤中,增加土壤中的氮、磷、钾、镁、铁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从而达到改良盐渍土的效果。

结束语

建立可持续性生态城市滨水区景观开发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生态环境优化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工程。它是使我国城市滨水区区域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当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资源、环境危机的最佳手段。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城市滨水区城市的景观建设进行设计研究。建立在景观领域中各个学科理论基础,加强了各个学科理论的交叉与联系,使整个可持续性生态设计系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罗岩 廖怡岚 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07期

[2]陈纯娟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3年07期

[3]刘文娟等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J] 艺术科技 2014年04期

[4]杨景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