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比较中日耻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比较中日耻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耻是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产生的社会感情。中日同属于耻文化,同源的耻文化,在中日却是大相径庭。本文首先分析介绍中日对耻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各自的特点,最后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耻 耻文化 耻感 儒家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12-01

耻感是人的文明素养的体现。“知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却忽略了耻文化。日本同样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耻文化却作为日本的国民性之一被世界所熟知。借鉴日本耻文化来研究中国耻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塑造健康的国民性,有重要的作用。

1 中国耻文化

耻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早就认识到耻感在指导和制约人的行为、引导社会风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儒家把“礼、义、廉、耻”称为四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礼义廉耻中,耻是最重要的,是道德的基础。在传统文化中“耻”的内容广,很具体。勤俭、正直、谦、忠、孝、诚信等都属于知耻;奢侈、浪费、妒贤、徇私、等都为。现实逐利导致国人耻感丧失,所以国家提出了“八荣八耻、以德治国”,这些都是对社会风气的一个对策。要重新培植我们的耻文化,是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就常以“知耻”来教化纯化民风,净化社会风气。

关于“耻”的记载始于孔孟之道。由于孔孟思想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都用高道德准则约束自己,以维护本门派的名誉,这样就有了现在所说的“面子”。 耻文化本身是他律性的文化,中国由于面子文化而很注重自身形象,强调内省。同时,很现实缺反省错误的勇气。正如“知耻近乎勇”,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必须要有勇气才能知耻。

2 日本耻文化

儒教传到日本之后,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日本汉字“耻”的字形字义与中国一样亦可见一斑。森三树三郎就明确指出,日本“耻文化”实际源于中国“耻文化”。对日本“耻文化”的形成,许多学者解释为日本宗教的复杂性,因为日本没有像基督教那样一元性的神的存在。日本人判断自身行为对错的主要标准,不是根据固有的社会道德规定或者法律规定,而是根据世人对其言行的态度,看存不存在“耻”来调整。由于耻意识的影响,日本人通常会把他人的眼光作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依据,在确定自己不会遭他人议论后才开始行动。在行动的时候都会考虑到他人的评价,甚至会从他人的角度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标准。因此,日本人在做很多事情时都会觉得有必要看看他人怎么想,自己的言行经常被他人的评价左右。耻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体谅的文化”。

关于耻的谚语“旅行在外出丑也无所谓”,表示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属的集团,自己可以无所顾忌,不会感到耻。可以说日本耻文化又是一个相对性的文化,只“体谅”自己认为所属的集团。对集团内和集团外采取的态度不一,内外有别。日本民族在他律性的耻文化下生活,总是为了不招来集团内的排斥,而谋求与集团同步,“集团意识”“中流意识”强。

3 比较中日文化

中日耻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对这种同源文化进行比较时,重点要放在其特点上。

3.1他律性

日本国土面积小,四面环海,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岛国,生存条件有限。再者,基本上是单一民族,本身就缺乏包容。而且自古以来的稻作,使得人们生活圈子相对固定。这样也让人产生一种“无处可逃”的思维,要相互依赖。要维持相互依赖,这就要“和”。在和的精神约束下,人们不能突出自己,以免被排除在外。在意自己给他人的印象,为此而拼命让自己的言行符合集团的评判。是否有“耻”,完全来自于集团他人。日本人对事物的判断没有一个绝对标准,他们在意的是集团内的眼光。可以说,日本“耻文化”完全具有他律性。

到十九世纪中叶,平民百姓都是没有姓的,地位很低。他们尽忠的对象是封建领主,是他们所属的藩。这种意识发展到现在,当一个人做了错事被发现后,他会觉得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所属的集团受耻。这种把个人耻与集团联系起来的气质,已根植于日本人的性格之中。可以说,日本人是以耻感为原动力的。但是,自杀问题严重,日本已经演变成了让人“难以复活”的社会,从中可以看出他律性明显。

在中国可能会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了逐利使耻文化成了“输赢文化”。耻文化在以重道德著称的中国衰落,与信仰缺失是有关系的。儒家之所以强调耻,是因为耻感源于人的内省,但内省的原则源于对天和天道的信仰,相信天可惩恶扬善。可以说,信仰造就和延续了耻文化。

3.2相对性

在集团里,日本人总是谨小慎微。而一旦脱离了集团,他们则完全不受约束。“内外意识”起很大的作用。日本人最在意的就是他们所依赖的集团。只有违背集团感到耻,并不会做了错事就感到耻去谢罪。因此,日本人的耻,只有在本集团内部才最容易感受到,集团之外可以无所顾忌。这就是日本耻文化的相对性。从对二战的反省和谢罪的实际,就可以知道。

日本人注重道歉谢罪,这是耻文化的体现。但是涉及到真正的罪时,就表现得含糊,对战死者的家属道歉,但是对受害国却很谨慎。任何尚武的民族都崇拜强者。蒙古族是个好战的民族,好战不服输,日本人在血统上和蒙古人种有密切的关系。被元朝侵犯后,之前世世代代的中日友好就此打破,拉开了中日之间对抗的历史。明治维新,日本打出了脱亚入欧的口号,向强者看齐。现在日本已是发达国家,把自己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看做一个集团。土居健郎指出日本人的谢罪目的就是为了回归其所属的集体,是出于日本人的依赖心理,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尚武精神已经不合时宜,但是日本的向强者学习的精神还在。历史上日本学习中国,那是因为中国有强大的儒家文化在。

中日虽都用一个“耻”字,但日本耻文化的内涵更广。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了近现代两国在不同耻文化下的行为模式的特征和倾向。中日两国的发展道路相差很大,认识和剖析了这些不同,在跨文化交际时,懂得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与习惯,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M].光明日报出版,2010.

[2]申秀逸.试论土居健郎《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中的“罪与耻”[J].山花,2012(2).

作者简介:黄锡锋,男,1985年出生,汉族,籍贯:湖北黄石人,学历:硕士学历,助教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化及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