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来自散文之乡的清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来自散文之乡的清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对福建是有感情的,这缘起就是散文。第一次赴闽,在1978年秋天。动乱刚过,百废待兴,一度被摘掉牌子的百花文艺出版社,此时正酝酿复社。“百花”以出版散文为特色,福建素有散文之乡的美誉,领军的郭风、何为二老,是全国有影响的散文家,我受命南下当面征询他们对“百花”复社的意见,并组稿。那几天,从黄巷到鼓山,聊得痛快。二老建议“百花”复社后,除了延续“小开本”散文的传统,还要有所创新,最好办一份全国性的散文期刊。这一建议和多方面的积思广议不谋而合,直接促成了《散文》月刊的创刊。以郭老为首的福建作家,也编起了“榕树文学丛刊”,主要发表散文新作。南北呼应,极一时之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值得怀念的。这个小辑中,章武和文山都是八十年代初开始写散文,他们编的《福建文学》,每年刊发一期散文专号,已延续了二十多年,成为特色。共同的爱好,使我们心存默契。章武喜好登山,有两次在外地偶遇,说不上几句话,他就奔山而去。曾立誓登一百座山,写一百篇关于山的散文。退休前,章武完成了这一心愿。《左脚・右脚》以特殊的方式延续着他对山的怀恋。文山的散文,早期致力于记游,这些年转向历史。06年在涵江,读到《历史不忍细看》,为文山找到自己的切入点而欣慰。《从苏堤上走过》是这一条“何妨细看”路上新的收获,故事中梳理出新意,“透过发黄的卷宗触摸一次历史曾经跳动的脉搏”,读来舒服。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造化和世事沧桑是相通的,由此演化出地理历史的大思路。古文中,杜牧的《阿房宫赋》,李格非的《书洛阳名园记后》,都是从方舆入笔,论辩兴衰,成传世之作。读南帆的《站在福州的阳台上眺望》,感觉到文脉相承的气息。“从历史的后排一跃而成为先锋的福州,“开始缓缓转过身来”的中国,被作者举重若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结尾几句,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上,抹下一绺私人的色调,堪称妙笔,也和古人的文字划出了一条界限。南帆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进入散文,我们的几次相遇都是在作品讨论会上。他九十年代初出版随笔集《文明的七巧板》,以寓意分析的文本形成特色。在享受分析的快乐时,他冷静地察觉:分析无法抵达抒情。思无法抵达诗。今天的南帆应该不会再有这样的苦恼。这也是一个漂亮的转身。

朱以撒的散文,在空间感上有独特的悟性。“向上”“张开”,题目代表着作者的关注点。这得益于他的书法造诣。“我通常用书法创作之理来审视散文创作,同是心理流程的产物,虚实浓淡,章法都是一样的,我就是用书法的布局来解决散文的结构。”这是经验之谈,实践起来,还离不开长期读帖训练达致的观察力。以撒说:“散文创作是我心情怡悦时的一种表现。”阅读以撒的散文,总是会在怡悦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同样的智性。

丹娅和小山不约而同地为我们呈现出,各自心目中美好的女性形象,轻声慢语地述说透着自豪。印象里,丹娅还是二十年前大学生的模样,文字却安静许多。岁月在文字中留下的痕迹,也许比在体象上要重。经过为人师为人母的淬炼,女孩儿心怀沉下来,情感内敛了,平谈而更清晰地表达着自己的内心归属。这样的文字耐读。小山的作品读到的少,她是福建作家中的“移民”,地域文化的差异,也许会给她带来独特的视角。我们期待着。对于经历着“转身”的福建,期待,应该是最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