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标准化教学管理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标准化教学管理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一段时间,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又一次引起社会上的普遍关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语文教学关系重大,影响深远,需要特别重视;另一方面也由于语文教学问题甚多,实在令人堪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人们议论的焦点,那就是考试问题。

本来,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只不过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便是升学考试,附加有选拔人才的功能,也不需引起全社会特别的关注。然而,近十几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日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从国外引进了标准化考试的方法,于是,考试问题,首先是高考问题,不断升温,而且越炒越热,逐渐变成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影响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大问题。为此,人们还专门给它起了一个外号,叫做“指挥棒”。

在目前的条件下,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客观存在,我们并不否认。问题在于它的指挥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稳定和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从这些年语文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说“方针对,方法有误”。所谓“方针对”,指的是“以考查语文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所谓“方法有误”,指的是过多地采用了标准化考试的方法,出了大量的选择题。这样做的结果,产生了不少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语文教学的正常秩序,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降低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人才的选拔。随着时光的流逝,语文高考命题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要求改革语文考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中央提出要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要求之后,考试改革,包括语文考试改革,也随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考试,作为一个问题,早已存在。从国外引进标准化考试方法,也已经有十二三年的历史。语文考试改革不是一项普通的行政命令,它涉及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问题,也涉及许多需要具体操作的实际问题。要着手进行改革,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是统一认识,即对目前语文考试存在的一些问题取得共识,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取代现行考试办法的新路子。

这里先谈谈个人对语文考试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命题不当,误导教学,是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过去几十年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不管是平时考试,还是升学考试,都感到比较轻松,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平时靠积累,临场看发挥”。只要平时认认真真地学,扎扎实实地练,该积累的积累,该掌握的掌握,考试是不费难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少有人不及格,学生的语文程度也并不低。

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进行各项常规训练,远远不能适应语文高考试题的要求;不能适应高考试题的要求,就得不到高分,也就会影响升学率。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争取得高分,就千方百计地跟高考要求对口,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试训练。据了解,为了应付高考,不少学校的语文课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结束了。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要把中学语文教材中确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近几年的全国语文高考题通通“答”一遍;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查的新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方式通通“做”几遍。如此等等。这样一来,既要增加课时,又要加重负担,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教材改革,特别是高中教材改革,面对着高考的强大压力,也不得不收缩,甚至停止。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部曾经三令五申,禁止滥编、滥印各种复习资料,但是,禁而不止,各种练习题和复习资料照旧满天飞,原因是客观上有需求,只靠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语文高考命题不当,这个问题不解决,学生过重的负担是不能减轻的。

二、难度有余,高度不足,是语文高考命题的最大弊端

据统计,语文高考试题以120分为满分的时候,全国语文高考平均成绩为60分左右;语文高考试题改为以150分为满分以后,全国语文高考平均成绩为70分左右。如果按照平时习惯,用百分制来换算,就只有50分左右。这个分数意味着全国大多数考生的语文成绩都没能达到及格标准。不少参加高考阅卷的教师反映,现在的高考试题,如果让自己去作答,也不一定及格。可见,目前语文高考试题的难度的确不小,不仅难倒了学生,也难倒了教师。然而,有了难度是否就一定有高度呢?人们仔细地分析了试卷的内容和要求,再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对照,就发现它的难度虽然有余,而高度却明显不足。为什么这样说呢?

语文考试以考查语文能力为主。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目前高考所采取的闭卷考试方法,很难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只能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写”的能力来说,原来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学生应该会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章。初中学生应该会写一般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章。后来,修订教学大纲,降低了要求,规定高中学生应该会写一般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章,初中学生应该会写比较简单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章。可是,从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到现在,前后20年高考作文题目的要求,基本上没有超出过“简单的说明和议论”,很少能达到“一般”,从来也没有“比较复杂”过。这“简单的说明和议论”是什么标准呢?正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作文的要求。可见,高考作文的要求,始终没有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初中毕业的水平上。换句话说,考生按照高考作文的要求去做,即使得了满分,也只不过是达到了初中毕业的标准,这样的水平够“高”吗?

就“读”的能力来说,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学生应该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就是说,初中学生只要能阅读一般的现代文,具有初步的理解能力就可以了。而高中学生则应该提高一步,即不但能读懂一般现代文,还要能读懂浅易文言文;不但能理解普通的实用文章,还要能初步鉴赏各类文学作品。从读懂现代文到读懂文言文,从具有一般的理解能力到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这是阅读能力发展的两个层次,也是初中和高中这两个阶段在阅读能力要求方面的明显差别。而目前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阅读能力方面的内容,虽然也增加了一点文言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考查,但所占比重很小,深度也不够。从总体上看,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考查一般现代文的理解能力方面,与初中阶段的要求没有多大差距。换句话说,考生按照高考阅读试题的要求去作,即使得了满分,也没有真正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实际水平比初中毕业强不了多少,这样的标准够“高”吗?

既然题目所要求的标准并不高,为什么考生会失那么多的分,甚至连阅卷教师也有点望“题”兴叹呢?因为试题出得的确有“难度”,只是这种“难度”不是难在实际水平的提高上,而是难在变化多端的题型选择上。这样怎能考查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又怎能从中选择出优秀的人才?

三、弯弯儿绕,烦琐哲学,是束缚语文能力发展的精神桎梏

语文高考试题高度不足,难度有余。它的难度是人为造成的。主要手法有两个:一个是“弯弯儿绕”,一个是“烦琐哲学”。

所谓“弯弯儿绕”,就是故意兜圈子,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借以加大难度。有些很简单的问题,本来可以不假思索,单凭直觉和语感,就可以判断是非,现在的考试可不成,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也要给出多项选择,让你一项一项地辨别和排除,最后找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这实际上是把人引入迷宫,让你逐个辨别,费力劳神,弄得眼花缭乱,一不小心,还选中了错项,导致失分。据说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思维能力,其实是在玩文字游戏。对训练思维无补,对训练读写不利。

所谓“烦琐哲学”,就是以尽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为由,随意考查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甚至连“作者的籍贯”和“作品发表的年代”这些连编课本的人都不用记,需要时查查工具书就会知道的死知识,也拿来考学生,这就等于暗示给学生,今后所有课文的注解都要背,否则就要失分。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学生把很多精力放在死记硬背那些烦琐无用的“知识”上面,而不在切实提高读写能力上下功夫。事实上,语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所包容的知识面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这句话似乎没有把意思说透。其实,语文的外延既包括生活,又大于生活,更准确一点说:“语文的外延等于宇宙。”也就是说,从知识面角度来看,语文是无所不包的。如果用扩大知识覆盖面的方法来考语文,不管覆盖面有多大,也只能是挂一漏万,微乎其微,考查不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正水平。即使能考查出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无法据此判断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因为对中学生来说,语文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看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而不是看掌握知识的多少。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他的知识基础必然是宽厚的。但是,知识基础比较宽厚的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训练,或者是训练不够火候,他的语文综合能力就不一定强。因此,就教学来说,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不是讲授各种知识。就考试来说,重点是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不是考查各种知识。

“弯弯儿绕”和“烦琐哲学”都离开了语文教学的要求,不利于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它对语文教学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成为束缚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精神桎梏。

四、削足适履,因噎废食,是盲目推行标准化考试的深刻教训

目前语文高考命题主要是受标准化考试的影响。标准化考试的方法是1985年从香港引进的。先在广东试验一年,从1986年起,在全国推广使用。

令人奇怪的是,香港从1986年起,停止了标准化考试;苏联从1986年起,废除了标准化考试;就连标准化考试的故乡——美国,从1987年开始,也有100多位知名教育专家联名呼吁要求尽快改变目前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方法,以扭转美国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急剧下降的局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标准化考试的方法却在我国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推广,并以高考为起点,逐步延伸到“中考”和“小考”,又从升学考试逐步延伸到平时会考。于是,各级各类考试差不多都变成标准化考试的一统天下。

推行语文考试标准化以来的反映如何呢?在我所接触到的人当中,说起语文标准化考试,拥护者甚少,反对者居多。包括学生、教师、家长、教研员、教育行政领导、作家、教授在内的各方面人士,几乎都对这种考试办法不满,甚至连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也在一次会上公开表示不赞成语文考试标准化的方法。

既然有那么多的人不赞成,为什么还要坚持推行呢?据说主要理由有二:一是标准化考试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科学的考试方法;二是标准化考试适合我们目前的国情需要。

我们判断一种理论,或一种方法是否科学,一要看它是否“言之有理”,二要看它是否“行之有效”。如果既有理,又有效,就可以断定它是科学的,或比较科学的。如果既无理,又无效,就可以断定它不是科学的,或基本上是不科学的。标准化考试的方法是否科学,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断定。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从有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对这种考试方法从长期使用到停止使用、或废除、或要求尽快改变,至少可以说明它不是很理想的,很可靠的,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又从在我国推行语文考试标准化以来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和不良后果,至少可以说明它不符合中国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不适合用作中国语文考试的主要方法。

记得有一位高考命题专家曾经指出,标准化考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明显不足之处,比如:只适合考查求同思维,不适合考查求异思维;只能考查思维的结果,不能考查思维的过程;经常用符号标记代替操作,很难反映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等等。这里所说的几点“不足”,对语文课来说,都不是小事情。

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是采用符号标记操作代替语言的实际训练,无法达到语文教学所规定的目标。

语文训练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需要着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过程(包括思考与想像),对语文训练来说,思维的过程比思维的结果更重要。只考查思维结果,不考查思维过程,不能反映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语文训练的初级阶段,求同思维的因素较多(如读标准音、写规范字、词语概念、读写基本知识要素等)。随着训练内容的深化,训练要求的提高,求异思维的因素越来越多。如果说,小学阶段,求同为主,求异为辅,初中阶段,求同和求异并重,那么到了高中阶段,就应该是求异为主,求同为辅(比如读书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鉴赏要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写作要有自己独有的风格等等)。而按照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多采用选择题的方式,既规定了四选一,又确定了标准答案,这样就把考查的内容和方法给限死了。突出的问题是:1.该考查的内容考不了(比如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较高水平的作文能力等),不该考查的内容考得很多(比如重复考查从小学到初中学过的那些语言知识);2.所有考题,不管是什么内容,都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不容许稍有不同的理解,更不准有创造性的发挥。这样一来,就把高考的水准降到了与“中考”差不多的水平,同时也把学生从以求异思维为主的高度,推回到以求同思维为主的起点,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

本来,考试的方法应该与考试的内容相适应,并为教学的目的要求服务。而标准化考试的方法,与高中语文应该考试的内容不相适应,也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有所背离,所以,就整体来说,它不适合作为高中语文考试的主要方法。忽视这一重要原则,用降低高考水准,调整考查内容等举措,去适应一种所谓“科学”的方法,完全是一种“削足适履”的行为,这样做是不明智的。

有些同志也承认语文标准化考试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又说它比较适合我们目前国情的需要。比如我国人口众多,高考规模宏大,普遍采取人工阅卷的方法,耗费很大,误差也大,尤其是语文阅卷问题更为突出,为了提高阅卷效率,减少阅卷误差,最好采取机器阅卷的办法。要利用机器阅卷,就得实行考试标准化,各种各样的选择题必然要在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等等。应该说,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高考的组织工作,特别是阅卷工作,的确存在不少困难,需要解决不少实际问题。但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抓住要害,实行综合治理。要从全面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入手,逐步提高阅卷人员的素质和规格,提高阅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把高考工作不断推向新的水平。不能简单地希望从国外引进一种貌似“科学”的考试方法,来解决我国目前情况相当复杂的考试问题;更不能盲目地推广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方法,而不管它所存在的严重缺陷和负面影响。

本来,改革考试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卷效率,减少阅卷误差,既有利于教学改革,又有利于人才选拔。可是大力推广语文考试标准化的结果,却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大了水平评估的误差,既误导了教学工作,还影响了人才选拔。这不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吗?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研究,盲目引进,面对目前高考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采取一种“因噎废食”的态度,这同样是不明智的。

总之,“削足适履”的做法和“因噎废食”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从盲目推广语文考试标准化这件事中,我们应该记取这个深刻的教训。

五、化繁为简,返璞归真,是语文考试命题改革的必由之路

语文到底应该怎样考试?历来是有争议的,现在也是说法不一。因为它涉及不少理论认识问题,也涉及不少实际操作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不可能展开论述,只能提出一个改革的“思路”,供大家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们感到无计可施的时候,不妨看看别人是怎样做的。1986年,当时的苏联在改革高考工作方面,采取了一个大的举措:由过去文理分科都考多门,改为所有考生都只考三门。第一门是所有考生必考;第二门是分类别考;第三门是分专业考。第一门所有考生都必须考的是什么?出人意外的是作文。当时的苏联教育部长在回答记者问的时候说;作文不仅能代表语文能力,而且也反映人的综合能力,通过作文还可以考查出学生的个性。还说:“我们坚决摒弃那些已经用滥了的标准题。”

原苏联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国家。他们在引进标准化考试若干年后,断然地“摒弃”了它,取代它的办法之一,就是所有考生都得先考作文。这种改革的新举措,恰好又和我们改革考试方法以前长期采用的老办法、老思路不谋而合,这是很令人深思的。

原苏联的改革促使我们要做进一步的反思:

以前的语文考试,只考一篇作文,或加试一篇文言文的做法,有没有道理?可不可以有条件地恢复?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乡试到殿试,从考八股到考策论,那一套十分重视作文能力,又很讲究层次的作法,有没有可取之处,我们是否可以批判地吸收其中某些合理的有益成分,补充和完善我们今天的语文考试办法?

作文评分,容易产生误差,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能不能想办法把这种误差降低到最低限度?

这些问题,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然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尽快研究出一套取代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新办法。

我对这些问题的基本看法是: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素质和生活体验等七个组成部分,但这七个方面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具体说来,语文素质以语文知识、文化素质、生活体验为基础,以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为指导,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注意大处着眼,全面提高,不能有任何片面性,但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质时,又必须抓住它的核心,不能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作为语文素质核心的语文能力,又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也不是并列,也有其内在联系。从母语教学的特点来看,培养书面语言能力(包括读和写)是重点,培养口头语言能力(包括听和说)不是重点。从语文训练的规律来看,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说和写)是难点。由此可见,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写”的能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就决定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首先要看作文教学水准如何,因为作文教学水准是语文教学质量的集中表现。判断学生语文程度高低,首先要看他的作文水平如何,因为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前的语文考试,只考一篇作文,或加试一篇文言文的作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样考,既突出了重点,又抓住了难点;既合理,又简便,基本上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经验证明,这是一种言之有理、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应该轻易地把它丢掉。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改革在深入。新的形势不断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思想,也对语文考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前的语文考试,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没有缺陷。比如,考试内容以作文为主,这是很对的,但对阅读能力的考查相对比较薄弱,至于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一个空白,这一缺陷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改进。遗憾的是,近十几年来,伴随着标准化考试的盲目推行,还流行着不少似是而非的时髦“理论”,比如:“中国考试从来不讲科学,国外的标准化考试才是真正的科学”;“语文考试以作文为主,这是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余毒,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现在是信息社会,读,比写还重要,说,比写更重要,再强调写的重要性,已经落后于时代”;等等。在这些貌似科学的“理论”影响下,有的同志教育思想被搞乱了,有的地方语文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被破坏了。有些人评定语文教学成绩和考查语文能力的标准也给弄模糊了。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化考试正好乘虚而入,而且是迅速蔓延,愈演愈烈,甚至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现在迷途知返,改弦更张,彻底摆脱标准化考试的束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痛下决心、拨乱反正的巨大勇气,没有脚踏实地、刻意求新的探索精神,是很难真正做到“返璞归真”的。

标准化考试是一个科学实验项目,它的具体做法并不代表国家的政策,它的推行也不体现任何领导或个人的意志。从总体上说,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教育科学实验。这项实验十几年来总的情况如何估计,如何评价,应该由主持这项实验工作的人,通过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全面总结,并得出应有的结论。本文仅从本人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出发,谈谈对语文考试标准化问题的认识和感受,目的是同语文教育界的朋友们交流一下思想,为语文教学改革出一点主意,尽一点力量。文中所谈考试问题和改革思路,也都只限于语文一科,与别的科目无关。

语文考试标准化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是和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状况密不可分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由来已久。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体系陈旧,已经延续上百年。尤其是高中语文教材和教学,各种矛盾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把标准化考试的方法引进语文教学,就更是火上浇油,促使原来就比较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如果说,语文教材体系长期陈旧,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经验,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排斥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害了一种“食古不化”的慢性病;盲目引进标准化考试,又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忽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害了一种“食洋不化”的时令症。“食古不化”加上“食洋不化”,两种病毒交叉感染,自然会加重语文教学的病情,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学问题成堆的重要原因。所幸的是,人们对这两种病症早有觉察,而且对它们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都有比较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只要大家通过讨论,取得共识,针砭时弊,对症下药,语文教学必将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