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扬学生创造个性,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扬学生创造个性,全面提高音乐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初中音乐教育应该遵循学生的审美接受心理,充分张扬学生创造个性,通过优化活动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遵循学生审美心理,有效培养审美能力;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创造能力;适度开展创编活动,全面提高音乐素养等方面阐述了张扬学生创造个性、全面提高其音乐素养的问题。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 创造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这说明音乐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因此,初中音乐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个性,优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一、遵循学生的审美心理,有效培养审美能力

1.营造乐学氛围,优化音乐欣赏。

初中生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在审美鉴赏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而存在,音乐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只有主体的参与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因素,要尊重并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同化和顺应,并适时打破原有期待,不断升华自己的期待视野,同时,运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美感的熏陶,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欣赏管弦乐《闲聊波尔卡》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营造出使学生乐学的音乐氛围,可以将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闲聊波尔卡》音乐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一种是管弦乐,一种是维也纳童声合唱,为的是丰富听觉、引发思索、发展学生想象空间,优化课堂效果。当学生分别听完两首曲目时提问:两首音乐表现同一内容,你更爱哪一首,为什么?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喜爱合唱的占多数,原因是声音接近他们的年龄段。接着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气势恢弘,具有立体感;童声合唱声音具有穿透力,音色优美,极具感染力。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各具特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

2.加强音乐律动,深化音乐感受。

达尔克罗斯曾经说过:“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有线条,有起伏,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因此,律动是最能表达学生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律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但是律动教学也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盘地反复操练,而应该从素质能力培养着眼设计教学,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在听音乐时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旋律,而学生们的天性是玩耍。初中生有蹦跳的欲望,律动则是满足这种欲望的最好体现。例如学习歌曲《飞的更高》、《飞翔》和《隐形的翅膀》时,在初步欣赏后,为了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飞”的音乐律动。“飞”的律动,从文字上非常容易理解,且容易做。简单来说就是这么起伏连绵的上下摆臂动作,但从培养素质能力着眼,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飞。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飞。由于个人能力有差异,个性有不同,他们飞的形态肯定各不相同。那么,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作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站“飞”的模式,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有的像蝴蝶飞,有的像老鹰在空中翱翔,有的像小白鸽上下舞动。当音乐―停,要求每个学生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鸟儿们”都在干什么。表演结果,学生们为了互不碰撞能自觉保持空间距离,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人发挥了主动创造性,有个男同学勾起一只脚“金鸡独立”,我问他,原来他想象自己是只“小鸟”站在电线上。兴趣盎然的律动使孩子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更重要是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个性和能力。又如学习《幸福拍手歌》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拍肩、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3.组织歌曲表演,提高审美素质。

歌曲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曲或欣赏曲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全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例如学习《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抓住人心理特征,特别是形态动词,自己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边实践,使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同时又感受了音乐的诸多要素,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地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有利于学生们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另外,在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将器乐普遍引入课堂是不太现实的,而且也会加深学生的负重感,使学习产生压力。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那就是歌喉,人人都可以参与音乐实践。因此,合唱作为学生体验音乐的途径是最理想的,不仅发挥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加深情感的交流,而且让学生亲身去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感受音乐的律动,感受各声部彼此之间无穷的变化和魅力,培养了学生多声部的听觉意识,提高了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创造能力

1.借助现代媒体,优化想象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创设优化了的情境,让学生融于情境中,主动进行思考、探索,以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渗透知识。在进行欣赏中,先放录音让学生听,同时提出问题:乐曲出自什么地方?(并不需说出准确的地方或地名)学生开始随着音乐展开想象。由于所获表象的不同,会出现部分学生很快想象出来,且已置身于优美的旋律之中,而另一部分还在苦苦思索之中。此时,打开多媒体指导学生看画面,进行观察(画面所呈现的是江南水乡的美景),再引导学生想象,音乐的特点和画面所描绘的特点成正比,学生由图更容易了解教材的特点,掌握所学内容:江南水乡特有的“江南丝竹”。

2.诱发审美体验,启发创造性想象。

音乐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质疑感、探究感、喜悦感,从体验中寻找乐趣,从体验中感受美感,真正调动审美潜力,张扬审美个性,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客体中的美感,亲身感受,从而体验乐趣。比如,欣赏音乐时,教师让学生配合音乐进行诗朗诵,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符合音乐背景的诗词或者文章,通过自己的创造和体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审美。又如在发声练习曲《月亮出来了》的教学中,老师先启发学生想象月亮从云朵中慢慢露出来的景象,有的学生就描述“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非常美丽”。老师再引导他们思考:“你认为这首发声练习曲应该怎样演唱呢?”学生就会很快地回答:“声音轻柔,气息均匀。”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探索创新时,音乐既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又有效地培养了创造精神。

思维想象力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没有思维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为了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展想象思维,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造―些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使他们具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唱《桑塔.露琪亚》歌曲时,我没有按传统的教唱法进行教学,而是先播放《雁儿飞》的伴奏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在音乐旋律中充分感受三拍子起伏动荡的感觉,然后提问:“听了这段美妙的音乐后,你觉得自己好像到了哪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这使学生初步感受、了解了拍子节奏的摇动感,同时在创造性的问答中大大活跃了想象思维。

3.结合审美通感,升华创造性想象。

音乐的非语义牲、非造型性等特征,为学生留下了更为广阔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同一部作品,每个人的感受程度是不同的,乐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感受而得。在聆听音乐作品时,要让学生的思绪在广阔的天地中驰骋,就像解开缰绳的骏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奔跑,没有任何的障碍和限制,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背景只能作为辅助,而不能作为学生欣赏作品的必然条件。学生在欣赏一首作品时,并不像专业人才那样从乐曲的曲式、和声角度对作品进行剖析。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对音乐作品的一种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从大体上把握作品的风格,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师无需让学生在一首作品中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参透作品的意义等,而是适时抛开教材,让学生在多首相关作品中感受和鉴赏音乐,利用身体的各个感官去品味,就像人们常说的:“声音似乎有颜色、气味,似乎有锋芒。”学生在聆听中触发各个感官的感受,像是看着有声电影,品尝着美食一样,刺激着自身的各个器官。例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那一声声愤怒的吼声,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赫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然后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升华到理性的审美想象,这些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更有创造性想象的升华,获得音乐所包容的深远意蕴,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阔想象空间。

三、适度开展创编活动,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1.激发学生创编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有兴趣才能有创新。兴趣和爱好是创新的前提。比如在学习歌曲《大海啊!故乡》时我启发学生根据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歌词的理解和旋律特征的总结,通过创编结束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有些创新还不够理想,也不十分准确,但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进行了创作音乐的尝试。在唱歌教学中,当学生发现用不同拍速演唱歌曲,能获得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时,我便在同一曲中做不同拍子的替换练习,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歌曲节拍规律的认识,加深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创造性学习中增加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还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音乐特点及个人作品风格,启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加深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丰富对音乐的联想。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和借鉴对歌曲(乐曲)进行改编,对改编较好的作品允许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参加学年音乐汇报表演,鼓励学生尝试创造性地学习音乐。

2.及时捕捉创编时机,适度开展创编活动。

创作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因此,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创作时机,助燃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进入创作空间。例如指导学生欣赏乐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歌曲《阿西里西》时,先用多媒体展现彝族人民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要求学生将音乐进行加工,使之适合彝族热闹的舞蹈场面。结果学生创造性地改变了速度、力度旋律,有的加上了衬词“呵一一嘿嘿”等,有的加上了类似竹筒的打击乐声,还有的加上了了“噼噼啪啪”的脚步声。让学主尽情发挥创造力后,教师播放了整个音乐,并通过与刚才学生自己的作品比较,讨论得出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并再次鼓励学生二度创作。这样学生在整个欣赏过程中,不只是一个欣赏者,同时又是一个创造者,其创造能力必定会有较大提高。

3.适度开展音乐绘画,生动再现音乐之美。

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启迪思想、开发智力的优秀幻想素材,教师可启发学生用绘画、色彩、线条等手段再现音乐。例如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或《图画展览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四人小组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线等用各种线条来创作图画,如优美的、柔和的、激动的等。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各种颜色,以及或粗或细、或柔或硬、或轻或重等各种线条来创作这幅画,既达到了理解作品的目的,又培养了团队精神,还提高了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总之,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使其特长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当然,夯实双基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做好知识、技能和理论等方面的条件准备。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慧.挖掘有利因素培养创造能力[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9).

[3]徐芹.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2010,(3).

[4]辛颖,刘纪秋.音乐教学要善于审美与创造美[J].北方音乐,2010,(3).

[5]王肖.让学生在音乐创造实践中成长[J].大舞台,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