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彝汉双语是我国民族语言学科重要的应用研究课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民族相互往来,共同生活,形成了双语产生的客观条件和环境。恰当地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双语关系,不仅有利于我国民族地区科学文化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更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长期稳定与发展。而对双语现象的研究也成为有关专家学者和民族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拟对四川彝族地区的彝汉双语教育和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彝族分布特点和社会语言状况

四川彝族主要与汉、藏、纳西等民族杂居;广西彝族少部分与汉、壮、苗等民族杂居。小聚居,大分散是我国彝族的地理分布上体现的总体格局。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语是彝族使用的语言,属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6大方言。由于彝语方言众多,差别较大,各方言之间难以用彝语交际,这种差别主要在语音和词汇方面,语法结构差异较小。

彝族的社会语言使用情况与彝族的居住格局密切相关。根据分布格局所体现的语言使用情况,可分为聚居区,杂聚区和城区三种语言使用类型。据抽样调查,①聚居区的彝族阳.94%的人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杂聚居区的彝族使用语者多,有的地区除老年人外,青壮年一般不会说彝语而转用了汉语,如云南省普洱、蒙自开远、建水、镇雄、宣威和贵州的大方、毕节等县的部分地区;我国彝区的这种社会语言使用状况决定了在处理彝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过程中,不能采取仅用汉语教学的单一的教学体制。加之彝族地区的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或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的双语教育模式。

二、四川彝区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有赖于一个良好的教育体制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我国彝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体制”虽然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但经过十多年来的耕耘和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可喜效果,为中国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彝区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四川彝区自1984年在彝族聚居区(主要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确定实行彝汉双语教学“两种模式并行”方针后,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创业和摸索,在双语教学体制建设、双语教学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1.彝汉双语教学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具有凉山特色的完整的双语教学体制。

据统计,到目前(1997年)为止,凉山彝区有二类模式小学642所,学生44102人,初中68 所,学生14457人,高中7所,学生1532人,共有专任彝汉双语文教师980人。从1984年开始在聚居乡举办各科均以彝语文来授课同时又开设汉语文课的中小学(一类模式),现有8个县36个乡217所,学生10053人,专任双语教师294人,初中8所,学生1221人,高中2所,学生386人,专任双语文教师113人。全州开展彝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人数计达82880人,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总数的39.57%。

2.初步实现了普通教育的“一条龙”入学体系。

四川彝区的彝汉双语教育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其成绩是显著的。在具本的教学实践中基 本上解除了人们关于进入“一类模式”双语教育后,能否进入或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后顾之忧,“1990年,凉山州第一批‘一类模式,751名高小生毕业后,州、县根据实际及时在10个县办起了民族中学或县完中办起了初中斑。1993年州首届二类模式初中401名毕业生,升入中专中师86名,对口升入新办的一类模式高中178名,升学率为65.83%。1996年首届一类模式 130名高中生参加高考,升入本科20名,升人专科18名,升人中专、中师47名,升学率达65.4%”。⑤从而初步实现了双语教学从小学到高校的办学路子,使四川彝区的彝汉双语教学完成了探索恢复,并初步进入了以两次接轨为目标的第三阶段。

3.建健全双语师资队伍,逐步完善了彝文教材的基础建设。

据统计,从70年代到90年代,州教育局、凉山教育学院、西南民族学院彝文系等先后共计培训小学双语师资,各类专业证书班、成人专科班,成人专升本等共40多个班(期),共计培养(训)双语师资近2800多人(次)仍。同时,四川省教委,州教委为解决双语教材与双语教学相脱节的矛盾,成立了省彝文教材编译室和州彝语文教 材编译组,着手编译各类急需的彝语文教材。并于1989年6月完成了小学语文、数学两套教材及参考书小学思想品德、史地、自然教材及初中各学科教材的编译任务。1994年在完成了高中各学科教材编译任务的同时,还圆满完成了中学各科教师的教材教法培训工作,并系统整理、规范了各学科的新词术语。出版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彝文古 籍、少儿读物l10多种和1300余万字的彝文图书,80多种1000多万字的彝文中小学教材。”

4.双语教学的教研及评估工作得到加强。

实践证明,加强双语教学教研工作,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十多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各县建立起了三级教研网络,配备了专职双语教研员,理顺了双语教学的内外纵横关系,总结出了“母语起步,汉语会话过渡,双语并重,逐步靠近全国学大纲要求”⑩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四川省彝区的双语教学工作沿着规范、科学的道路顺利发展。

5.四川彝区彝汉双语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川彝区开展的双语教学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尚有一些问题和困难急待解决。综合起来就是对彝汉双语文教学认识不够统一,在部分干部和群众中(特别是部分学生家长)仍对双语教学持有无用、多余和过渡等落后思想意识,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长远性缺乏认识,给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和影响;虽加大力度对双语教师进行轮流培训和培养,但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双语师资队伍仍难以摆脱量少质弱和不稳定状况,双语师资仍待加强建设步伐;各县边远的彝区教师待遇、编制,资金投入,办学条件,校舍及其教学设备等一系列问题仍困扰着彝汉双语教学的开展,也急待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落实和解决。

三、四川彝区彝汉双语教育发展前瞻

四川彝区的彝汉双语教育虽已初步形成体系,并达到一定的双语教学规模,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与完善;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随着我国民族语文工作有关法制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彝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与振兴,彝区双语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

因此,在发展我国彝族地区双语教育问题上,只要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坚定不移地引进机制和改革创新经验,取长补短,逐步解决和完善彝汉双语教育中母语教学与汉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大纳和教材的设计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彝语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我国彝族地区的彝汉双语文教学将会开创出具有彝区特色的双语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