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策略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策略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构建开放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现学生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开放性课堂呢?

一、教学目标开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笔者认为,开放性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参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提高数学智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态度和学习探索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数学学科的具体教学为例,对于计算教学、概念教学、应用题教学等方面都有其不同的目标要求。“计算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计算法则,还应在引导学生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逐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概念教学”:不能采用“应试式”的教学方式,局限于性质、规律、定义、公式等方面的识记,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概括等方面的能力;“应用题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开放

1.设计开放习题。开放题是实施开放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切入口。为了更好地实施开放性教学,我们可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开放题,适当改编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把一些远离生活的情境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情境,加强例题的开放性。例:原题:某专业户要种一块300平方米的果园,行距2米,株距1米,种完这块地要多少棵树苗?教者针对学生实际改编成:在一块300平方米的操场上排队做操,每排同学前后相距1米,左右相距2米,按这样排队,站满这个操场一共要多少人?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设计一些解题条件隐藏的开放题。如:一块长方形桌布长5米,重新设计时从它的一端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桌布要镶上一圈花边,至少需要多少长的花边?分析:学生拿到习题后,初看表面条件不足,但只要深入探究,作一下直观图,尝试将相关数据带入,就能求出“5×2=10(米)”的答案。如此训练,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2.灵活作业选择。教学实践表明,由于每个学生在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可针对其个性差异,将作业选择的自大胆交给他们,自由选择练习的数量、深度和形式。如,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引导他们侧重选择拓展提高题进行练习,而一些基础题就可以少做,甚至不做;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可侧重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基础题进行练习。同时,对于一些开放性应用问题作业,可放宽完成的时间,允许学生请教别人或查阅资料合作完成。

三、教学过程开放

1.以疑问为中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俗语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为一问。”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更为有效地避免学生漫无边际、幼稚可笑等低水平问题的提出,作为教者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文本的重难点处提出问题。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时、分、秒”一节内容时,积极鼓励学生针对本校作息时间进行提问。通过小组间的质疑交流,筛选出了一个个颇具价值的问题。如,我们的课间操用时多少?上午第一节课几时开始?数学课比活动课长几分钟?等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所提问题。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颇感自由,学习热情极为高涨。

2.以探究为途径,引导学生“再创造”。数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数学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着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概念,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笔者提出问题: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接着,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尺、线、各自剪的圆进行四人一组实验探究,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在汇报交流时,许多学生都能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样一个规律,在笔者的肯定赞扬中引出圆周率的定义及历史。如此探究学习,既让学生在实验中学到了数学知识,更让学生学到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钱兆坤.小学数学“应用性问题的解决”初探[Z].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2005.

[2]陈春林.开放性教学课堂实践探索[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