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荡起“质疑”的双桨驶向成功的彼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荡起“质疑”的双桨驶向成功的彼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的课文,莫泊桑在文中所揭示的主题是讽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裸的金钱关系。对于这样一篇经典的作品,相信所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都是这样和学生讲,而学生似乎也都能够接受这样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一次大型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揭示出文章主旨后并没有立即结束,他反问了一句:“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碰到了你的这样一位‘于勒’叔叔,你会做出什么反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同时也掀起了本堂课的又一个高潮,最后学生得出了一个结论:其实于勒现象不是一时一世的,他反映了人的劣根性。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只要善于质疑、勇于质疑、巧于质疑,语文课会很精彩,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质疑的名言。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灌输、激励,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质疑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愿意质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开始,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质疑,只浮于字、词表面,或者出现提问太大等情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部分词句,学生读时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达到四两拨千斤、一通百通的效果。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善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一般来说,教师的认识水平远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尤其是教读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倡导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充分肯定,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

一、针对文章题目质疑

题目犹如文章的窗口,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窗口,窥视文本主要内容、把握行文思路,可以通过推敲题目所蕴涵的信息,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审题能力、概括能力。如讲授《画山绣水》时,我教学生这样质疑:“画”用来形容诗文和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涵的诗意,可以理解,但“绣水”不好理解。于是,在教这篇文章前,我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这个字:“绣”其实是个动词,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所以,文章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学生在产生疑问进而探究解决的过程中,奠定了欣赏这篇文章的感情。

通过不断质疑,就能深入理解课文,体味其情感基调、辨识其写作思路。这样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学会如何从标题入手,对其加以揣摩分析,把握其内涵意蕴,对课文加以质疑。

二、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指导学生明确什么是文章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是指:记叙文中点明题旨、最能突出表现人物形象、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或体现说明语言精当、准确、严密特点的词语;议论文中能揭示文章中心、体现作者情感价值取向、语言概括力强的词语等。

关键性语句是指:最能体现文本中心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语句;蕴涵哲理、含义深邃、耐人寻味的议论性或抒情性语句;妙用各种修辞、描写方法的语句;概括性强的段落首括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前后文内容结构相照应的语句……

在学生明确了这些关键词句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听读等各种方式,整体感悟文本,把握文本旨意,理清文本思想,快速捕捉关键词句并作圈点勾画,同时从以下角度加以质疑问难:所圈点勾画的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句?能否删去或用别的词句替代,理由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内容表达上、语言运用上有何作用?圈点的词句与文中哪一个词句相互照应?这些词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与文本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圈点的词句与所在语境前后其他句子关系如何?是否构成矛盾?前后次序可否调换?等等。如教《故乡》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快速捕捉主要信息,认真揣摩关键语句,提出以下问题:这段文字是自然景物描写,它的特点是什么?关键词如“苍黄”“横着”“萧索”“活气”,有怎样的共同点?这样提示之后,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景色的特点是萧条的、凄凉的,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浓郁的感彩,同时也深化了对文本旨意和作者写作匠心的理解。

三、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质疑

面对一篇文章,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有的学生很难就课文的重难点问题提出质疑。这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紧扣训练要点,认真研读、整体感知文本,提取主要信息,揣摩作者的写作旨意,把握文本知能关要,品味文章精彩之处,通过暗示、启发甚至假设问题情境来诱导学生质疑问难。如《孔乙己》一文中,“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探究孔乙己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是把握《孔乙己》小说主题思想的重点和难点。文中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体现小说重点难点的关键语句之一。针对这一重点难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注意细读小说开头部分介绍咸亨酒店及其顾客情况的文字,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穿长衫在当时是什么身份的体现?站着喝酒的人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唯一”表明孔乙己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内容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感悟,不但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把握重点、浅化难点,而且能较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四、在比较阅读中质疑问难

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等多种形式,即把有可比性的几篇文章或几个语段进行整合对照,通过分析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加以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方面的能力,还能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会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教师可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引领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通文义、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而在讲授《醉翁亭记》时,我把两篇文章的作者和主旨放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疑问。细心的学生很容易发现,欧阳修和范仲淹同为宋朝时人,又都是诗人,可两篇文章的主旨却不一样。然后我又问:“两篇文章的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学生经过合作研究后得出结论:历史上的范仲淹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而欧阳修却是一个文学家,也就是一个文人。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文章才会有不同的思想和主旨。通过我的步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质疑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兴趣也更浓。 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应该尽量多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