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要收藏之乐:这三条哪条都不能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要收藏之乐:这三条哪条都不能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庄子说过,蓬间雀一越不过尺来高,大鹏展翅,一下子却可以飞几万里。但它们两者之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它们都玩到了各自的极限,都是逍遥玩一回,都达到了心旷神怡的水平。如果一定要像大鹏飞几万里才是时髦,才是爽,那么蓬间雀就是累死也跑不了那么高那么远。玩收藏的道理也是一样,听大鹏说展翅,蓬间雀永远摔死。

藏在一个快乐收,别信专家

昨日,有一位朋友告知,按照一位文物专家说的特征,买了一件古玩,本来想收藏增值,结果,怎么看怎么是假的。行里的朋友又告诉我说,仿造古玩3个月的,可以让初涉收藏的人走眼;3年的可以让半懂不懂的人打眼;5年的连专家看了都蒙。

收藏属于丧志的事,想增值,是一种志;想把高仿做到以假乱真,也是一种志。玩,大可不必有这些个志。因此,我收藏的秘诀,第一个就是不信专家。不信专家,是说我从不依据专家的说法,去淘换藏品。有人总爱去听专家讲座之类的东西,听来听去,结果还是一脑门子的糨糊。就算有人开了窍,到市场上去一练活儿,照样还是一个瞎。听专家的话,还不如自己玩明白。

人们可能要说,时下流行信专家,你为什么不信?原因非常简单,一是专家讲的东西和书本上的东西,没有什么太大出入,专家顶多是一个文本的传声筒。如果出入大了专家都怕露怯,怕饭碗没了,这也是志呀。所以花钱去听讲座,不如在家看书。

二是专家多数不是玩家子,就算有玩家子,也是想赚钱才玩。他们东处讲,西处讲,讲来讲去,不管市场上怎样变化,讲的都一个样。手里拿的都是不知早多少年前写好的讲稿。专家的心得在于研究,否则那还算什么专家?玩家的心得只在于一个趣味,在于玩的就是心跳。我在市场上有一个原则,只要我看一眼就喜欢的,拿下;不喜欢的,谁说好也没用,谁说好,谁拿银子去换。

第三,专家的看法不论多么专业,差不多都是在静态的环境中,也就是说在研究室里,或在家里弄出来的。很少有专家的东西是花自己的钱在市场上淘来的。比如一个研究西周文物的专家,他讲得很有可能都是正确的。如果你信了,把它拿来玩,那么肯定打眼的时候多。西周文物的鉴定,是以西周史为背景的,而西周史不可能是西周人讲给专家的。专家的目的在于给历史研究提供一点佐证和猜想,以便结论上互相之间有个逻辑上的照应。玩家恰恰多不具备西周史方面的背景知识,不论听专家讲什么,听的人都难以具备像专家那样的历史背景知识,所以听了跟没听一样。因为专家的那套玩意儿,是一定逻辑链条上的东西,离开了它,自然越听越糊涂,不糊涂的最后在市场上也还是糊涂。

玩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玩。你觉得一样东西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心仪已久,梦寐以求,情人相见,她就是你眼里的西施,搁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东施。只要你自己高兴,摆在家里看着舒服。

最后,专家也有报错率。这倒没什么,关键是在面对市场的时候,专家的报错率有时候比业内人士还高。这就应了老北京的那句老话――能人逃不过匠人手。有一次,两拨人打擂,一溜专家和一溜藏家上擂台。专家鉴定的真藏品,最后都一一让藏家揭穿如何制造出来的,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赚多少钱。弄得专家很下不来台。

所以我淘藏品,不信专家,只信自己的眼睛,信自己的感觉。感觉好就是好东西,感觉不好对我来说就不是好东西。专家的意见需要有个共识,它不能以某个专家自己的意见为依据,需要大家在一个相对的层面上达成一致意见。专家看古玩,总有个公认的尺度,其间的差别只涉及个人的理解。而玩家不同,玩家没有这样的共识和尺度,没有必要有个东西。收藏不是研究,只是玩,所以专家的意见,可听,可参考,但不必信。 沉香雕刻笔筒

藏在一个心悦,别信热点 关公玉牌

大凡玩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热点不热点的,你觉得什么好你就玩什么,热点都是有心的商家加上媒体弄出来的。我收藏就不信热点,藏品本来就没什么热点。试想一件你喜欢的好东西,比如晚清青花瓷瓶、清中期红木太师椅,被你买走了,可对于别人来说,就未必是什么好东西。喜欢的时候,爱不释手,这就够了。收藏本就是大同大异,小同小异,在你或一部分人认为是热点的好东西,在另外一些人的眼里可能就一钱不值。

古玩热点,有点像股市上的股票,弄出热点来,目的在于吸引人的眼球和资金。它本质上是一种理财,与收藏或曰玩,根本就是两回事。我一l小做买卖挣了点钱,于是想玩收藏。他整天盯着网络,看哪些藏品是热点――流行白玉,他玩;流行翡翠,他玩;流行紫檀家具,也玩;流行熏香,还玩……最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高价收破烂的。藏品跟其他商品一样,一旦成为热点,价格就会离谱;热点过去了,价格就下来。就这一上一下,你手里的银子立刻缩水。你说还有玩的乐趣吗?

热点就是为了套人的,没有热点,有些东西就不好卖出个好价钱。业内有朋友告诉我说,弄成热点,你怎么要价都有道理。什么东西都是热一阵,不趁热卖个好价钱,过去就完了。收藏本来就不该有什么热点的,有热点,倒是怪事。你想,既然是热门货,你卖它干什么?留着升值吧。可市场上奇怪的是,只要是热门东西,都赶快卖出去。收藏界的热点,很有点像流行时尚之类的玩意儿,又有点像股市上的股票,有庄家炒作就是热点,没庄家炒作就是垃圾。这已经远远地背离了收藏的本意。

眼下收藏市场,越是热点的东西,仿品就越多,因为市场的盈利空间已经被炒作拉升出来,可它又很容易转瞬即逝。但真东西又总是很有限的,业内人士总有这么一个口头禅“这东西多好,不好找”。原来热的是一件件的东西,现在热的差不多都是一类东西,不如此,好像就不能把场外处于观望状态的资金吸引进来。甚至为取得更好的吸金效果,总会有这样的消息传出来:某件东西一年前多少钱买的,现在多少钱卖出,净赚多少倍。好像热点的东西都能够像下蛋的老母鸡一样,喂一点东西,就咔喳咔碴地猛下蛋。据说有的人就因为跟热点,花了上千万的银子买了一大堆瞎货。

藏在眼力,别信故事

在收藏市场最容易让人们上当的就是故事,有时候人们就是因为听信了一些动人的故事,才吃亏上当的。其实关于古玩的故事,是早已有之的。古代收藏古玩的人都是些文人,文人没有什么别的本事,就喜欢写写画画。有闲心的时候,把自己收藏来的古玩拿出来玩玩,把它的来源和流传过程作作考证,于是形成了一些小故事,当时叫掌故。时间久了,古玩故事就成了人们玩古玩的时候不可缺少的东西。古玩如果单纯就是一件东西,没有什么和它相联系的东西,那么玩起来就没有了味道。

商业时代的古玩借鉴了这种古代的形式,但是赋予了它新的内容。故事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种与古玩相联系的掌故,也不是为了向同好传递的某种信息,而是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上的噱头和自卖自夸的广告。至于故事本身的内容真假根本无从考证。敢为古玩编故事的人,起码他自己是不相信这件东西。

听说过一个河北来的哥们儿遇上一个古玩贩子,跟他讲自己家里的故事。祖上清朝是状元,在外省当大官,家里藏的古玩不计其数,“”期间全部埋了起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家里人才敢挖出来。可是没有清朝时候那么大的院子,古玩没地方摆放,只好卖掉一部分来买房子。开始河北的哥们儿信以为真,买了几件。第一件据说价格合情合理,一只压手杯一万二。这哥们儿以为捡了漏,于是主动联系卖方,一路下来买了十几件。眼看着手里的银子快光了,才想起来一个清朝状元怎么有这么多古玩。于是就问对方,祖上姓氏名谁。那人告诉他一个名字。河北哥们儿这回动了心眼儿,找了一个研究清史的老师查了一下史册,没有@个人。到此他才知道上当。全是故事惹的祸呀! 明正统青花人物罐

在市场上给古玩编故事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东西是假的,卖不出个好价钱,于是编个故事骗俩钱花花。第二种东西是真的,但想卖出个天价,怎么办?编故事,故事编得越邪乎越好。

故事有几种类型,一种是流传有序的故事,眼下这类故事大多都是些死无对证型的,借已经死去的名人说故事;一种是得自“”,达官贵人家庭没落,留下来的东西传了出来,偶然收下;还有一种是新近造来的,因为要买大房子,手里钱紧,于是忍痛割爱。大凡这些故事,对于初入此道的人和急着想通过此道理财的人最具杀伤力,直接吸你手里的银子没商量。

看好自己兜里的钱,玩好自己的品味,守住自己的快乐。我的收藏主张很简单,信缘信乐信藏福,不信乱七八糟的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