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测试卷10 人口的变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测试卷10 人口的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0分)

左、右两图分别为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 根据图中数据,可知( )

A. 北京新增人口最多

B. 出生率、死亡率均最高

C. 宁夏的迁入人口高于江苏

D. 江苏死亡率特征与人口老龄化有关

2. 江苏承载人口远远高于,主要原因是江苏比( )

A. 资源条件优越 B. 生活消费水平高

C. 国土面积辽阔 D. 对外开放程度高

下图为我国省级行政区1995~2003年各地区净迁移人口(停留期90天以上的迁入和迁出人口差值)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图(未包括港、澳、台统计资料)。读图,回答3~4题。

3. 图中各省级行政区( )

A. 人口迁入量由东至西递减

B. 人口迁出量从内陆向沿海递减

C. 直辖市以人口迁入为主

D. 少数民族自治区以人口迁出为主

4. 以下省区人口迁移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江西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红壤贫瘠

B. 四川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

C. 新疆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D. 北京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政策鼓励

下图为“世界某国家移民接纳标准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

5. 按百分比由多到少,该国家移民接纳标准的排列顺序是( )

A. 经济—家庭—人道主义

B. 家庭—人道主义—经济

C. 人道主义—家庭—经济

D. 人道主义—经济—家庭

6. 该国家可能是( )

A. 尼日利亚 B. 印度

C. 巴西 D. 加拿大

2012年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重点治理年。人口性别比,通常是指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为1998~2000年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读图回答7~8题。

7. 1998~2000年期间,迁移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的年龄段大约是( )

A. 0~13岁 B. 13~23岁

C. 23~40岁 D. 40~65岁

8. 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人口外迁将使该省( )

A. 城市化水平降低

B. 粮食商品率降低

C. 生态环境恶化

D. 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联合国指定2011年10月31日为“世界70亿人口日”,向全世界敲响了人口警钟,引起了各国关于人口问题的忧虑。阅读下表,回答9~10题。

9. 以下国家中,对于人口问题的忧虑内容明显不同的是( )

A. 中国 B. 俄罗斯 C. 印度 D. 巴西

10. 2000~2010年间,关于中、美两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国人口增长率高于美国

B. 鼓励中国男性移民美国是解决两国性别构成不合理的可行措施

C. 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于美国

D. 中、美两国15~6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重都很高,劳动力都很富余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日本,大到内阁官员,小到平民百姓,上上下下都充满了危机感。有分析人士称,这种危机感与大多数日本人有着复杂且敏感的“岛国情结”密切相关。

材料二 随着日本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日本务农人口更是呈现出快速老化的趋势。有统计资料显示,如今在日本的农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七成,70岁以上的老人也占据半壁江山,只有8.5%的农民在39岁以下。

(1)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日本人存在着严重危机感的原因。

(2)日本农民老龄化特征明显的原因有哪些?

(3)农民老龄化给日本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12. 根据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真实的省级行政区城市化贡献率(R率)只与农村人口迁入本省城市的数量成正比。受统计技术、手段、实施难度等因素的限制,R率目前以城市人口比重为依据进行计算,且与城市人口比重成正比。这就导致统计出来的R率(%)与真实的R率(%)之间存在偏差。当统计出来的R率(%)高于真实的R率(%),为虚高;否则,为低估。

(1)简述河北省因吸纳外省迁入人口导致R率被低估的原因。

(2)选择一个R率存在虚高的省级行政区,简述其R率虚高的原因。

(3)分别判断①、②两省R率今后的升降趋势;并任选其一阐释判断的理由。

13. 读“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该工业区对其的推力是 。

(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 (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3)引起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原因有战争、 、 的发展、 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 的改善等。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