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酒泉郡十一置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酒泉郡十一置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敦煌悬泉Ⅱ0214①:130简记载了汉代河西四郡境内交通路线及其里程,弥足珍贵。本文在反复实地考察及考证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于简中所记汉酒泉十一所置的设立及其位置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悬泉汉简;酒泉郡;置

中图分类号:K928.6;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1-0115-06

一般认为,汉代邮驿系统内部机构设置,有“置”、“驿”、“邮”、“亭”等。《后汉书》卷118《西域传》:汉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邮置系统为汉王朝的兴盛和丝绸之路的繁荣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于居延汉简、敦煌悬泉汉简等史料见,“置”为最高级别的邮驿机构。其人员较多,吏员有丞,丞下有置、厩、橱和仓啬夫(佐),还有负责养马、驾车、传递文书与提供饮食的各种日常人员,或徒或一般平民。敦煌悬泉置即有官卒徒御三四十人之多,传马四十匹,传车多时可达十五乘。

1990-1992年于敦煌市甜水井东南3公里的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了一枚珍贵的里程简,即Ⅱ0214①:130简:

……仓松去鸾鸟六十五里,鸾鸟去小张掖六十里,小张掖去姑臧六十七里,姑臧去显美七十五里……(A 第一栏)

……■池去觻得五十四里,觻得去昭武六十二里府下,昭武去祁连置六十一里,祁连置去表是七十里……(A 第二栏)

……玉门去沙头九十九里,沙头去乾齐八十五里,乾齐去渊泉五十八里。右酒泉郡县置十一·六百九十四里。(A 第三栏)……①

该简记载了汉代河西四郡境内交通路线及其里程,简文虽不很完整,但其所记路线可东西相连,走向清楚,从而为我们研究汉代河西丝路交通提供了绝好的第一手史料,弥足珍贵。简中所记酒泉郡、县设有置十一所,其里程为汉里694里。笔者不揣谫陋,在反复实地考察及考证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拟对汉酒泉郡十一所置的设立及其位置做一考证,以就教于学界。

上引简文A面第二栏提到觻得、昭武两处地名,检《汉书·地理志》知,张掖郡辖有觻得、昭武等十县,其中觻得列为首县,当为郡治。简文中的这两处地名即应指此二县。笔者曾考得,汉张掖郡郡治觻得县故址位于今张掖市城西北约17公里的“黑水国”北古城,悬泉Ⅴ1611③:39A简云,悬泉去“张掖千二百七十五”里,合今约530公里,距悬泉置530公里之处正是今“黑水国”之地。位于觻得62汉里(合今约27公里)的昭武县即今张掖市临泽县昭武村村部东北1公里许黑河岸边的古城址(“学大寨”运动中被毁)[1]。由昭武再向西,即为祁连置,当已进入酒泉郡界内,汉酒泉郡十一置,应自祁连置始。以下笔者即依汉简所记从东自西的顺序,对这十一处置一一加以考证。

祁连置

依上引悬泉Ⅱ0214①:130简,昭武西去祁连置61汉里,合今约26公里。由昭武古城西去26公里许,为今临泽、高台二县交界处的渠口堡一带。该堡地处黑河南岸、芦湾墩水库西侧,南望祁连山脉,今属高台县巷道镇辖。渠口指黑河进入高台县境后从南岸引出的三清渠之分水口,该渠流灌高台县东部及城周一带绿洲田野。此处地势较周围略高,黑河干流从其北侧切穿而过,恰为理想的分水之处。同时这里也是黑河渡口及交通路口之所经。从张掖沿黑河南岸西行,经临泽绿洲进至渠口堡,继续向西可抵今高台县城周一带绿洲及骆驼城;由此渡过黑河,沿该河北岸西北行,经五坝、六坝、七坝、八坝、九坝、十坝(皆为明代屯堡)、胭脂堡、罗城、天城等地,穿过合黎山口正义峡,可达黑河下游鼎新绿洲,以至居延绿洲;从这里渡河东去,可达四坝、三坝、平川、板桥等黑河北岸绿洲。渠口一地实属这一带交通的重要道口、渡口,祁连置设于此处恰当其位。查有关史料知,直到唐代这里仍为交通、军事要口,其地改设为祁连戍,该戍当即沿袭汉之祁连置而来。唐诗人岑参当年赴西域途中曾留下“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的诗句,祁连即指祁连戍,今渠口堡。敦煌文书《太平颂》(P.3702):“昨闻甘州告捷,平善过囗祁宁(连)。”甘州(张掖)报捷前往敦煌亦经祁连戍要地。至于渠口堡,系清代所筑屯堡,又名渠口铺,其地置烽堠,清时这里仍为通道所经。清乾隆二年《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渠口铺墩,离城一十五里。”又云:“三清湾,地在高台县城东南一十五里。雍正十一年开(屯田)……共地一万六千二百三十二亩七分六厘。”大规模屯田的开辟,致使其地的古堡旧垒今已荡然无存。

表是县(置)

依悬泉Ⅱ0214①:130简,祁连置西去表是县70汉里,约合今30公里。由渠口堡西去30公里之地正是今高台县骆驼城遗址。骆驼城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我国现存规模较大、颇有影响的一座古城址。该城位于高台县城西略偏南21公里处的骆驼城乡。城垣犹存,分作南北两半城。南城较大,南北494米,东西425米。北城较小,南北210米,东西亦425米。全城南北通长704米,总面积 299200平方米。夯筑,夯层厚10—15厘米。墙基残宽6米许,顶宽1.8米,残高5—8米。四角筑角墩,南北二城隔墙两端亦筑墩台,东南角墩顶部存敌楼残迹。东西二垣又各筑马面3座。南城开东、西、南3门,皆筑护门瓮城。北城仅开南门,以与南城相通,亦筑瓮城。骆驼城东南1公里许发现前凉墓葬,出土木板纪年墓志一通,记:“建兴二十四年三月癸亥,朔,二十三日人酉,直执凉州建康表是县显平亭部前任闰领拔周振,妻、孙阿惠得用。今岁曰道通,葬埋太父母以后入蒿里……”建兴二十四年即公元 336年,亦即前凉张骏太元十三年;墓主人周振为凉州建康郡表是县显平亭闰领拔(即副领把)。由此墓志可以证明,前凉建康郡表是县城正是今骆驼城遗址。《后汉书·五行志》亦记,光和三年(180)“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表是)地八十余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西汉始筑的表是县城因东汉光和三年的地震毁弃,只好易地重建城郭,这一重筑的表氏(表是)县城即应为前凉建康郡表是县所沿袭的城郭,即今骆驼城。笔者还考得骆驼城在唐代为建康军城[2]。表是县城无疑应设有表是置,如同效谷、广至、冥安、渊泉、龙勒等县均设有与县同名的置那样(参见悬泉Ⅱ0214①:154等简)。

ⅩⅩ置(今屯升雒家庄)

由表是县再往西,为汉酒泉郡乐涫县辖地。刘兴义先生考得,汉乐涫县城为今酒泉市下河清乡的皇城遗址[3]。甚是。该城地处丰乐河下游,东与骆驼城直线距离为59公里(约合汉137里),相距较远,其间肯定还应设有另一个置,惜汉简缺载。考之其所经地点,骆驼城往西约33公里许(约合汉77里)为今酒泉市屯升乡雒家庄,该庄位处马营河下游天然河道东岸,系祁连山北麓的又一处小绿洲。这块小绿洲沿河岸分布,面积虽仅约10余平方公里,但却是沟通黑河绿洲与酒泉丰乐河绿洲间的必经之地。因舍弃其地而外,黑河绿洲与丰乐河绿洲间长达百余里之地皆为洪积戈壁滩,沿途无水源补给,不便通行。若由骆驼城(汉表是县)途经雒家庄再到皇城(汉乐涫县城),总距离约63公里,较骆驼城径往皇城的直线距离向南绕行了约 4公里,但中途恰可得到雒家庄这块小绿洲水源、粮草等的补给。故而雒家庄一地实为这条道路上的必经之处,今兰新铁路和312国道亦从雒家庄附近通过。今天在雒家庄附近虽已无汉代遗址可觅,但这里仍保存有明代残烽燧。明人李应魁撰《肃镇华夷志》卷3记:“河滩墩,(肃州)城东南一百五十五里。”依此位置河滩墩正是今雒家庄残烽燧。笔者实地查之,该烽多半边已倒塌,残高约2米许,其外层夯筑,内核亦夯筑,但其年代显然更早,该烽很可能为汉代始筑,明代重新补修利用。据之笔者判断酒泉市屯升乡雒家庄一地无疑应有汉置之设,惜今已无存,更不知其名,姑以“ⅩⅩ置”名之。

乐涫县(置)

前已云及,该县城为今酒泉下河清皇城遗址,由雒家庄再往西北约30公里(约合汉70里)即可达此城址。《元和郡县图志》卷40:“福禄县,中下。西至(肃)州一百里。本汉乐涫县,属酒泉郡。”《太平寰宇记》卷152亦云:“福禄县,肃州东一百里……唐武德二年于乐涫古城置福禄县。”唐肃州(酒泉郡)城即今甘肃省酒泉市城,其东100里处正是今皇城遗址,汉代于此设乐涫县及乐涫置,唐代改称福禄县。今城垣尚存,南北298米,东西351米,残高3—7米。皇城遗址地处丰乐河下游,水源丰盈,沃野平畴,具有发展灌溉农业的优越条件,并且地当东西交通大道,实为设县立置的理想之地。

绥弥县(置)

《汉书·地理志》记,酒泉郡有绥弥县。据《后汉书·郡国志》,绥弥改曰安弥。该县魏晋因之。《资治通鉴》卷114义熙二年(406)条:“沮渠蒙逊袭酒泉,至安珍。(李)暠战败,城守,蒙逊引还。”胡注:安珍即汉酒泉郡安弥县也,后人从省书之,以“彌”为“弥”,传写之讹又以“弥”为“珍”。时酒泉为西凉李暠的都城,立都张掖的北凉沮渠蒙逊袭酒泉自然是由东向西进军,先至安弥,可见安弥位于酒泉之东。《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建初二年(406)“且渠蒙逊来侵,至于建康(今高台骆驼城),掠三千户而归。玄盛(李暠)大怒,率骑追之,及于安弥,大败之,尽收所掠之户”。亦说明安弥在酒泉以东,且位于酒泉东通建康、张掖的大道上。《宋书·氐胡传》亦载,义熙“二年(406)九月,蒙逊袭李暠,至安弥,去城六十里,暠乃觉,引军出战,大败退还,闭城自守,蒙逊亦归”。去城60里指西距西凉都城酒泉60里,这一带为酒泉市临水乡之域。即在今临水乡北的古城村,残存一座古城废墟。城址略呈方形,长宽各200米许,残高1—2.5米,开东、西二门,地面散落灰陶片、黑陶片、碎砖块等物。该城周围分布大量汉晋时期墓葬,如古城村九社北面双墩子地区汉墓散布在沙丘与沙沟间,分为梁家山汉墓群和毛家山口汉墓群两大片。该城东北约10千米的鸳鸯村二组有百余座汉至西晋、前凉时期的墓葬,出土木牛车、木骆驼、五铢钱、丝织品、谷种和各种陶质明器。该城西距酒泉26公里,恰合汉里60里;东距皇城遗址(汉乐涫县)31公里,合汉里约72里。汉绥弥县、绥弥置即设于此城中。

禄福县(置)

禄福县为汉酒泉郡治,今酒泉市城。据《汉书·地理志》,该城始建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为河西设立最早的郡、县城,迄今两千多年来其城址一直未有迁改。明万历四十四年(1617)修《肃镇华夷志》、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肃州新志》均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于旧城东城外展筑新城,“今日之鼓楼,乃昔日之东门也”。鼓楼今仍存,屹立在酒泉市城中心。由此看来汉酒泉郡治禄福城当为今酒泉城的西半部,东半部则为明代新辟。1954年拆除酒泉南城墙时还发现墙中旧南门遗址(今军分区院内),为汉晋时的禄福县之南门。酒泉位处北大河、洪水坝河洪积冲积扇缘泉水出露带西南侧,地势平衍,地表地下径流均很充沛,具有发展农垦、置郡设县的优越条件。该城不仅地当贯通走廊平原的丝绸之路东西向主干道,而且沿北大河、黑河河谷北上又可直趋蒙古高原腹地,这条河谷水草地带每每成为匈奴南下的天然孔径。酒泉正位居这东西、南北两条交通要道的交汇点上,具有交通、军事等方面极为重要的意义,禄福置设于该城无疑。

玉石障(置)

由酒泉往西,穿过数十公里的北大河洪积戈壁滩,则进入一片绵延的剥蚀残山地带,今称之为黑山,为黑河流域与疏勒河流域的分水界山。山体相对高度约200—500米。山体南部有一条东西向延伸的天然峡谷,长约10公里,宽100米许,今名石关峡或黑山峡。峡内有大道,可通车马,成为古代由酒泉西出之要口。峡中有一股泉流由西向东流出,今名红柳沟,这股泉水遂为穿越石关峡的沿途行旅提供了良好的补给水源。古代在干旱戈壁地区行进,沿途人畜水源补给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该峡东口距酒泉城32公里,合汉75里许,恰为一天的行程。由酒泉西行一日恰可得到红柳沟泉水的补给,因而石关峡也就成为十分理想的必经通道。笔者考得,石关峡东口为最早所设的玉门关,武帝元封四年(前107)“酒泉列亭障至玉门”时,就在这里设玉门关。太初四年(前101)李广利伐大宛获胜后玉门关随之西迁敦煌西北,石关峡遂改置为玉石障,亦为玉石置,为汉酒泉郡十一置之一,五代宋初又于这里复置玉门关[4]。《太平寰宇记》卷152肃州条:“玉石障,按《十三州志》云,延寿县在(酒泉)郡西,金山在其东,至玉石障,亦是汉遮虏障也。”《元和郡县图志》卷40肃州玉门县条:“金山,在县东六十里。出金。”汉唐玉门县城即今玉门市赤金镇古城(详后),由该城向东60里,正是黑山余脉之所在。延寿县,东汉置,故址为今玉门市清泉乡骟马城(详后)。《十三州志》所云金山之东的玉石障恰恰正是今石关峡。关即是障,名称不同,所指属一。石关峡之所以曾有玉门关、玉石置、玉石障之称,想来一是由于西域向中原贡玉的孔道经由此峡,二是当地自古产玉,早有玉石山之名。今天遐迩闻名的酒泉夜光杯所用部分玉石即采自是山。

延寿县(置)

由玉石障(置)再往西即为东汉所置的延寿县,该县应设有延寿置。《后汉书·郡国志》延寿县条刘昭注引《博物记》:“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籧,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羕羕永永,如不凝膏,然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石漆即石油,指明延寿县位于山之北麓、天然石油流出的沟谷近旁。《太平寰宇记》卷152玉门县条引阚骃《十三州志》:“延寿县,在(酒泉)郡西,金山在其东,至玉石障。”可见延寿县在玉石障(置)之西。今玉门一带有两条天然原油溢出的沟道,一条今名石油河,一条今名白杨河,二河均源出祁连山西段北麓。石油河即《元和郡县图志》卷40玉门县条所记的“石脂水”,出山后流经老君庙(原玉门市城),折而西北,经赤金镇(汉唐玉门县),又东北流注入花海(延兴海)。白杨河则位于石油河以东15—30公里处,出山后流经玉门市清泉乡、骟马村等地,没入戈壁,该河即应为《博物记》所记流经延寿县的“石漆”水,延寿县即位于该河近侧。即在今白杨河西岸的清泉乡骟马村东头恰有一座古城遗址,俗称骟马城,其南距国道312线仅800米。城址分为内外二城。内城位于外城东北隅,存北西南三面墙体,东垣坍入骟马河(白杨河下游支流)中;南北63米,东西58米;外城墙垣多毁,南北230米,东西280米,城内大部地面被辟为农田,田间地头散落灰陶片、红陶片、碎砖块、石磨残块等汉唐遗物,亦见明代的青瓷片等物。笔者考得该城即东汉延寿县城,其东北隅的内城为明代重修,作为当时茶马互市的“骟马”之所[5]。骟马城位处石关峡东口以西约36公里,合汉84里,恰为一天的行程。另需指出,延寿县虽为东汉所设,但位于其地的置应自西汉时就已设立运行,这里水源丰沛,又为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处,正是设置的理想之地,很可能东汉延寿县就是在西汉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西汉时的置名已不可考,东汉时应称作延寿置。

玉门县(置)

由延寿县再往西即为玉门县,笔者曾考得其故址即今玉门市赤金古城。该城位处骟马城以西约31公里,合汉72里,恰为一天的行程,玉门置应设于该城。《旧唐书·地理志》:“玉门军,在肃州西二百里。”唐之玉门军即汉以来的玉门县,天宝十四载(755)又改军置县。《太平寰宇记》卷152亦云玉门县位于肃州西二百里。由酒泉向西200里正是今玉门市赤金绿洲之地,石油河流贯其间,土地沃饶,自古就为交通要道和重要的农垦屯田之处。这里遗留东西相连的新旧两座古城址,东为旧城,略呈方形,仅余部分墙段,残高0.5—3米,为汉唐时的玉门县、唐玉门军废址。西为新城,为清康熙年间所筑的赤金卫城。

沙头县(置)

依悬泉Ⅱ0214①:130简,玉门去沙头99里,合今约43公里。从赤金绿洲沿石油河北去,穿过赤金峡即进入该河下游的花海绿洲。笔者发现在今花海绿洲的西部还有一片废弃的古绿洲,其面积约310平方公里,古绿洲上残存多座古城遗址,其中最大的比家滩古城为西汉池头县、东汉沙头县城。该城位于玉门市花海乡政府西略偏北13.5公里,恰在赤金古城北43公里处,与汉简记载合。城垣因20世纪70年代“学大寨”运动而几被夷平,今实地所见城址仅余两座残土墩和长约三十余米的一段土埂,系东垣颓基,残高1.5米许。访之当地,知此城原来甚高大,每边长约300米。城址内外到处可见各种陶片,亦有残铁片、石磨残块等物。当地群众说,当年推土平地时城中曾推出不少陶罐、陶碗一类的东西。《汉书·地理志》记酒泉郡辖池头县,但对照《后汉书·郡国志》无池头县而出现了沙头县,沙头县无疑是东汉时池头县的改称。由此也证明该枚悬泉简的时代当为东汉。沙头置应设于沙头县内。

乾齐县(置)

依悬泉Ⅱ0214①:130简,沙头西去乾齐85里,约合今37公里。由比家滩古城沿南石河(疏勒河中游东向支流)南岸西行37公里许,为玉门市黄闸湾乡东部一带,地处今玉门镇绿洲腹地。由于人类活动频繁,今天这里已无古城址可觅,但乾齐县位于这一绿洲腹地应无疑义。其地附近的北沙梁至今还存留古墓群三处,地表散落不少灰陶片等物。乾齐县应设有乾齐置。

以上所考即为悬泉Ⅱ0214①:130简所记的“酒泉郡县置十一,六百九十四里”。由东向西排列,十一置为祁连置、表是县(置)、失名置(今屯升雒家庄)、乐涫县(置)、绥弥县(置)、郡治禄福县(置)、玉石障(置)、延寿县(置)、玉门县(置)、沙头县(置,西汉名池头县)、乾齐县(置),恰为数十一。东汉694里合今约298公里,这一里数应指从表是县至乾齐县的距离,恰为694汉里。

又依Ⅱ0214①:130简,乾齐西去渊泉县58里,合今约25公里,渊泉为敦煌郡最东部的一县。由乾齐县(置)所在的今玉门黄闸湾乡沿疏勒河干流西北行25公里,为今瓜州县河东乡四道沟村一带。该村残存古城址一座,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240米许,残高1.5—2米,城内曾发现汉五铢钱币等物。笔者考得该城即汉渊泉县城。该县地处疏勒河干流大拐弯的内侧,地势较低,泉源旺盛,为疏勒河中游绿洲的精华地段。渊泉县应设有渊泉置。

参考文献:

[1]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53-58.

[2]李并成.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遗址新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1):108-112.

[3]刘兴义.酒泉县下河清乡皇城遗址考[J].敦煌学辑刊,1986(2):76-81.

[4]李并成.石关峡: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120-125.

[5]李并成.东汉酒泉郡延寿县城考[J].西北史地,1996(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