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学军:生态文明建设仍需政府“推一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学军:生态文明建设仍需政府“推一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启动探索步伐的关键年。

自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之后,国家就启动相关战略部署,推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随着思想理念、政策方针等核心内容的不断完善,国家又开始探索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融合。2014年7月,57个示范区获批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探索者,未来5年,将着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2015年,它们将迈出最重要的第一步。

关键之年,如何行动,牵动着社会各方神经。为此《财经界》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学军。作为环境科学和管理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王学军非常关注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索和国内外实践启示,对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很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谈制度体系如何创新

《财经界》:2014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之下,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也是如此。您如何评价当前生态文明领域的制度建设?

王学军: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工作在有序推进,顶层设计和一些具体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都在逐步推进。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有关PPP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国家公园体制的设计,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价格、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改革所取得的进展。主要的难点仍在于需要有顶层的一揽子改革设计思路作为指导,这涉及到现行管理体制的改革、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改革等等,难以一蹴而就。

为此,此次示范区建设中,更多的是要求其在现行体制机制框架范围内开展改革工作,以解决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财经界》:作为承担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示范区实践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您有什么建议?

王学军:制度建设需要顶层设计的指导,也需要体制改革、法律法规体系改革的支撑。由于在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仍在进行中,因此示范区建设中有关制度创新的工作仍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尚难以实施更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

从现有实践也可看出,虽然示范区建设的时间比较短,在制度建设方面其实已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但更全面、更完善的制度创新仍要等待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的出台。

但即便如此,各地仍在可能的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工作,如生态补偿制度在特定地区的新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更多领域的实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实施等。

谈市场动力如何释放

《财经界》:事实上,在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之前,我国在循环经济等领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试点示范,但实践看来并未有大的突破,究其根源,有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您看来,生态文明市场化机制应如何完善?

王学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一些市场化机制,特别是在一些非垄断性行业和领域,已经实现了比较充分的竞争。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各市场主体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竞争,从而激发了其内生的发展动力。实际上,市场化最好的机制就是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在许多领域,将事前审批改为事后监管的效果明显好于前者。

当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特别要注意,诸如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活动与一般的经济活动有很大差别,完全靠市场推动难度很大,需要政府在合适的情况下“推一把”,实施有效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

《财经界》:具体而言,激活生态文明市场活力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王学军:未来进一步释放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活力,关键还是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要在强化资源和环境管理的前提下,通过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例如,资源环境领域很多服务的提供是社会公益性的,过去多是由国家大包大揽,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通过好的体制和机制设计,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私营机构的积极性,让它们充分进入到这个领域,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负担,从而能把有限的力量用在更需要的方面。

谈示范区未来发展布局

《财经界》:您如何评价当前生态文明总体建设情况?有哪些突破,又面临哪些问题?

王学军:事实上,近几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实现了一定的突破。

但长期快速经济增长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和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会瞬时逆转,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实践来看,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资源约束状况不够协调,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尚未形成与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气候变化问题突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还有待完善,投入也尚待提高。

《财经界》:面对这些问题,示范区的先行探索有什么现实意义,明确了哪些重要发展目标?

王学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在新形势下根据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开展起来的,因此,总体而言,与以往的其他试点(比如循环经济等领域的试点)相比,它更强调“五位一体”的总体要求,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从主要目标来看,此次示范区建设所提出的目标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包括了土地合理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

《财经界》:更加具体的发展要求,再结合当前经济的新常态趋势,您认为示范区的发展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王学军:当下,示范区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和环境保护将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经济增长更强调高质量、低消耗、有效率,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另一方面,由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没有经验可循,顶层设计的许多工作也尚未完成,这为地方开展示范区建设也带来一些难度,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加强协同,共同努力完成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

《财经界》:然而,现实情况是,57个示范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情况都各不相同,在具体发展布局上您有什么建议?

王学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难度很大的工作,如果四面出击,全面开花式的开展工作势必造成顾此失彼,缺乏深度,因此,必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所侧重,争取在若干点上取得突破。

例如,一些示范区涉及到流域上下游地区,可将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另一些示范区处于东部发达地区,当地的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生态文明建设要与合理利用土地以及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