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VV看”的再考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VV看”的再考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vv看”作为一个整体,深入探讨“VV看”的语法意义,同时涉及动词重叠和“看”的意义。

关键词:VV看 整体 语法意义 动词重叠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57-0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1D058);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3b0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M531062)

作者简介:陈颖(1978―),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语义、语用。

陈一(1960―),黑龙江五常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语义、语用。

学界对“VV看”格式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大多是把VV和“看”分开来考察。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VV看”作为一个整体,深入探讨“VV看”的语法意义,同时也要谈到动词重叠和“看”的意义。

一、“VV看”的句法特点

(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我们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来谈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张敏(1997)谈到句法结构可以临摹概念结构以及它所代表的外在世界的构造,由于人类面对的外在世界是相同的,作为外在世界在人类认知系统中的投射的概念结构在不同语言中亦必有相似之处。世界上的很多语言中都存在动词重叠的现象,它们大多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复现①。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学者们对世界其他语言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观察是类似的,这也反映了人类在认知上的共性,以及由此决定的语言形式及意义的雷同性。

我们可以从语言相似性的角度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语言结构中的重叠对应于头脑中概念结构的重叠。比如汉语中名词的重叠对应于头脑中每一个事物的依次出现,所以名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就是“每一”。那么动词重叠也可以看成是每一个动作在头脑中的依次出现,动作的“每一”就是强调动作的持续,动作的能动性。所以,对于动词的语法意义,我们同意朱景松(1998)的观点,动词重叠最主要的语法意义是强化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在时间上就是强调动作的持续。

(二)动词V的特点

仅从动词重叠的角度看,能够重叠的动词多为自主动词②。这是由于动词重叠可以表现人们实施行为、动作时的主观态度,而不自主动词不是人们主观上能够控制的动作行为,所以通常不能重叠。通过考察③,我们发现,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动词大多都是自主动词,但有一部分非自主动词也能重叠。非自主动词能够重叠加“看”与“看”的语法意义有关,我们在后文将谈到这一点。

能够在动词重叠中出现的动词多数是单音节的,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动词更是如此,几乎全部是单音节的。我们逐一考察了袁毓林(1991)中提及的自主的双音节动词,发现只有六个④能够出现在“VV看”结构中,仅占自主双音节动词的17%。而且,这六个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双音节动词的构词方式都是并列式合成词。这是因为以并列方式构词的合成词动性强,不带有结果义,而以其他方式构成的合成词或者由于带了宾语或修饰语使动性减弱;或者因为带有补语而带有结果义,或不表示动作的延续,这都与“VV看”的语法意义不符,我们在后文将详细谈到这一点。

此外,由于动词重叠在时间上强调的是动作的延续,所以,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动词也一定要是持续性动词。

总之,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动词必须满足以下四个特征:1.大多是自主动词;2.多为单音节;3.不包含结果义;4.大多是持续性动词。而这些特征都与“看”的出现,以及“VV看”构式义的制约有关。

(三)“VV看”的同现成分

1.时体成分

“VV看”不能与时体标记“着、了、过”合用。本来动词重叠式与时体成分共现的能力就很弱,加上“看”之后就完全不能与时体成分共现了。

2.后接成分

动词重叠式是能够带名词性宾语的,但动词重叠加上“看”之后不能带名词性宾语。如:

(1)a摇摇头 发发议论 称称重量

欠欠身子

b摇摇看 发发看 称称看

欠欠看

c*摇摇看头 *发发看议论 *称称看重量 *欠欠看身子

在例(1)的三组例子中,a组都是动词重叠带宾语,都可以说;b组是动词重叠加“看”,除了“欠欠看”受限制,其他都能说;而c组是“VV看”带宾语,都不能说。这与“看”的语义及“VV看”的构式义有关。

如果动词在语义上要有一个名词性支配对象,句法上就要有所转换,即这个名词性成分要先行出现,成为话题。如:

(2)a *你试试看这条裙子。

b这条裙子你试试看。

此时的“VV看”必须作为述题存在,评议性强。这种增强的评议性是由“看”提供的。

但“VV看”能够带小句宾语,这个小句宾语不能紧跟在“VV看”的后面,而是要作为一个独立小句存在,如:

(3)陈皓若在黄兴安面前走动着,“你说说看,

一个甲种师怎么这样不经打?”

这说明“VV看”与其所带宾语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这个“宾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宾语,往往是一种有待说明的情况。

3.韵律分布

“VV看”跟它的宾语之间可以有语音停顿,如:

(4)想想看吧,等奥运会开幕时,基菲希亚大街一条车道每小时的车流量就将高达1200辆至1400辆。

但是,动词与宾语之间是不应该有语音停顿的。“VV看”在语音上的独立性反映了它在句法上的独立性⑤, 这也反映了“VV看”动性的减弱,以及与其宾语之间关系的松散。

“VV看”的这些句法上的特点说明,与动词重叠相比,它的动性在减弱。这与“看”的出现密切相关。

方梅(2005)认为认证义动词有明显的去范畴化倾向,表现为部分的失去了作为主句动词所应具备的句法特征。而“看”就是一个典型的“认证义动词”,“VV看”的上述句法特点与认证义动词“看”的句法特点很相像,这可以使我们初步判断,在“VV看”中“看”的“认证义”并没有消失。

(四)句类特点

“VV看”多出现在祈使句当中,也能出现在疑问句和陈述句中,但此时“VV看”出现的小句仍然具有祈使意味。

(5)你吃吃看吧!

(6)你是不是再吃吃看?挺好吃的啊。

(7)你吃吃看,应该挺好吃的。

例(5)本身就是一个祈使句。例(6)虽然是一个疑问句,但实际上并不是要真的发问,而是建议祈使对象发出某种动作或采取某种行动,是一种假疑问真祈使的形式。而例(7)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一个陈述句,但“VV看”所在的小句仍然是祈使,建议听话人去做某事。

即使句子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整个句子仍然具有祈使意味。如:

(8)我们还是吃吃看吧!

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承接性意志句”。

我们发现,带有“VV看”的祈使句不仅仅表示一种主观建议,而且还带有“会得出某种结论”的提示。如:

(9)a你找找!

b你找找看!

(10)a*咱们吃吃,不够再点别的!

b咱们吃吃看,不够再点别的!

例(9)a句仅仅是建议听话人进行尝试,并没有体现出说话人对结论的提示,而b句不仅是说话人提出的一种尝试的建议,而且说话人提示会得出某种结论,即“能够找到”。例(10)b句说话人对结论的提示更加明显,甚至去掉“看”后的a句不再成立。可见,语助词“看”不可能仅仅表示“尝试”。

二、“VV看”的语义特点

(一)“VV看”的后续内容

有时候,虽然“VV看”在形式上并没有宾语出现,但在语义上是有后续内容的。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例子:

(11)真没骗你,这很好吃,不信你吃吃,看味道如何。

(12)真没骗你,这很好吃,不信你吃吃看。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例(12)是例(11)的省略形式。例(12)的“吃吃看”可以是“吃吃看味道如何”。也就是说,语助词“看”出现的时候在语义上是有后续内容的,这个后续内容主要是“待认识的问题”。这是由于语助词“看”是由测试义“看”虚化而来⑥,而测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某种认识或判断。

(二)“看”的语义

很多学者已经论述了语助词“看”是从“测试义”动词演化而来,而“测试义”动词“看”又是从视觉动词“看”演化而来。我们都知道,通过身心隐喻,视觉动词“看”具有了表示主观判断的功能。现代汉语很多格式中的“看”都是这个意义,如“我看”“看来”“看起来”等。“看”的这种身心隐喻可以说是一种认知模式,而由于这种隐喻的模式化程度很高,我们甚至已经不觉得用“看”来表示主观判断是一种隐喻。

语助词“看”来源于表示测试的动词“看”,而测试本身其实就包含着主观判断,即得出某种结论,所以,我们认为语助词“看”的语义应该是“(尝试,)得出某种认识/结论”。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很多语言现象。如为什么“看”总是与“试”同现?因为语助词“看”的语义并不仅仅是“尝试”,语力不足,所以要常常与“试”同现。

(13)我明天找他谈谈。

(14)我明天找他谈谈看。

例(13)仅仅是表示一种尝试,而例(14)则提示尝试后会得出某种结论。

正是由于“看”还保留了其认证义动词主观判断的语义,所以它前面的动词可以是非自主动词。这是由于非自主动词不能重叠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类动词都是有始无终的无界事件,而动词重叠要表示一定范围内的动量⑦,即使这个量也是个模糊量,它们彼此在语义上冲突。而主观愿望给了无界的动作一个终点,就使一些不自主动词能够进入“VV看”格式。主观性的增强削弱了“自主”对句法行为的限制。那些能够进入“VV看”格式的非自主动词去掉“看”后还是不能重叠,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我们的观点。

三、“VV看”的语法化及构式义

前文已经谈到,“看”的语法意义是“(尝试,)得出某种认识结论”。在某些情况下,“看”并不表示“尝试”,而仅仅表示“得出某种结论”。比较下面的两个例子:

(15)巡警:(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

(16)现在,你说说看,为了他,全家人来冒枪杀官员的危险,你说,这又有何益?

在这两个例子中都有“说说看”,但语义并不相同。例(15)中的“说说看”表示的是“尝试”之后会“得出某种结论”。而例(16)中的“说说看”则毫无“尝试”的意味,“你说说看”在这里是提示听话人得出某种结论,更接近于话语标记“你说”,甚至在同一句话的后面就用了“你说”。可见,例(16)中的“你说说看”比例(15)中的更加虚化。这是一种共时平面上的语法化,在现代汉语中“VV看”实虚共存。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VV看”都能发生虚化,“VV看”的虚化与动词V密切相关,只有那些高频使用的感知义动词构成的“VV看”才有可能发生虚化。这与感知义动词大多已经语法化为表达说话人视角和态度的语用标记有关,如说、想等。这也反映出构式与构成构式的词语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VV看”的虚化还与主语人称有关,只有第二人称主语“你/您”后面的“VV看”能够虚化。这与很多话语标记的特点是一致的。

这也提示我们,动词的小类不同,“VV看”的语义也有细微的差别。感知义动词构成的“VV看”的构式义是“V,做一个判断验证一个认识”,而其他动词构成的“VV看”的构式义是“(尝试)V,会得出某种结果/结论”。如:

(17)你说说看,这酸枣和香蕉、橘子比,哪样好吃?

例(17)中的“说说看”就是让听话人做出一个判断。

四、“VV看”的时间性

“VV看”的构式义是“V,做一个判断/验证一个认识”,既然是“要获得某种认识”,就是还不知道结果,因此,语助词“看”出现的语境应该是未然的,下面这样的句子是不成立的:

(18)*他尝尝看这个菜,说挺好吃。

在这个句子中,由于他说“挺好吃”,可见“尝”这个动作已经完成,也就是说已经知道了结果,是已然的,不符合语助词“看”应该出现的语境。

也正由于“VV看”只能出现在未然语境中,所以这个结构不能与动态助词“着”“了”“过”连用,也不能与时间副词连用。

五、结论及余论

对于语助词“看”的来源,以及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里既不是要探讨语助词“看”的来源问题,也不是要讨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而是要对现代汉语中“VV看”构式的用法及功能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强化能动性,而“看”的语法意义是“(尝试,)会得出某种认识/结论”。由此,我们认为,“看”是具有情态意义并与未然体相匹配的语助词。其实,情态和时态有时候是很难区分的。英语中的三种基本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除了表示时间意义外,都带有一定的情态意义。比如,表达将来时间的助动词will和shall都是由带强烈情态意义的动词演变而来的,它们本身又是情态动词。日语中放在动词后边的“-shimauしまう”如果附在自主动词后就强调动作的完成,比如“それを食べてしまいなさい。把它吃掉!”;如果放在非自主动词后就一定表示说话者对事件的一种感叹语气,即“不如意”或“意外”等情态范畴的意义,比如“こわれてしまつた。坏了。”⑧“看”的这种用法也印证了世界语言的共性。

综上所述,整个“VV看”构式根据动词类别的不同,其构式义分别是“V,做一个判断/验证一个认识”,以及“(尝试)V,会得出某种结果/结论”。

注释:

①参见张敏(1997)。

②关于自主动词,参看了订株(1998)。

③我们针对袁毓林(1991)列出的动词词表进行了考察:由这些动词构成的“VV看”构式在“百度”搜索引擎中逐一加以验证。

④它们是:跌、摔、忘、恼、输、死。

⑤参见方梅(2005)。

⑥陆俭明(1959)、劳宁(1962)、蔡镜浩(1990)、吴福祥(1995)等都认为语助词“看”来源于表示“测试义”的动词“看”。

⑦参见刘正光(2011)。

⑧参见柯理思(2005)。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2005,(2).

[2]方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中国语文,2005,(6).

[3]柯理思.试论谓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化的关系[A].吴福祥,洪波.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李宇明.说“VP看”[J].汉语学习,1985,(6).

[5]李宇明.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J].中国语文,1998,(2).

[6]马庆株.自助动词和非自主动词[J].中国语言学报,1988,(3).

[7]陆俭明.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J].中国语文,1959,(10).

[8]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潘国英.论VV式动词重叠的源流和形成[J].古汉语研究,2008,(3).

[10]史有为.“来”“看”小补[J].汉语学习,1986,(5).

[11]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J].语言研究,1995,(2).

[12]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91,(1).

[13]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2).

[14]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