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其途径有多种,但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变革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育方式并积极进行本科教育的改革,是最佳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始终强调“育人为本”,这对于促进专业教育工作、推进本科教育工作和摆脱传统学科本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型高校要想取得良好的创新举措,关键要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文章对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教育工作 人才培养 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唐渊(1980- ),男,重庆人,四川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体育教学。(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35-02

新建本科高校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使得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服务于地区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成为新背景下的基本定位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变:一是以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来代替以往的依靠资源增加和能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二是以物为本、重视能源资源的观念已经过时,转而以人为本,更注重人的创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新,而创新的本质问题就是人的教育问题。简言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必须变革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育方式,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型人才。教育改革实质上就是素质改革,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也就成为素质改革的关键,这也正是高校工作者需要探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要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去除与经济发展方式不协调的旧机制下存在的问题,努力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和经济发展。

一、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越来越趋于大众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越来越重要,人才培养的地位、作用和发展优质也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尽管各高等院校为适应大众化背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总体来说,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处于不成熟阶段,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目标设定、人才培养定位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实践。

1.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模糊,缺乏针对性。当前,国家的财政办学资源紧张,政府更将高校划分为重点与非重点,这让部分高校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定位,助长了盲目跟风现象。人才培养定位上的模糊性和盲目性,导致了高校办学理念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人才培养方向也是千人一面,忽略了高校之间存在的差距,盲目套用办学理念,制定不符合自身能力的办学目标,结果导致高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办学理念越发不现实。高校在教育资源和教育资金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努力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是高校的共同理想和任务,但是各所高校应该针对自身开设的院系专业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有用的人才。

2.培养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和实践性。就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来说,课程设置主要以基础课程为主,课程知识已经基本定型,很难有所扩展和延伸,这就出现了基础课程设置单一、狭窄的问题。在课程的课题选择上,明显缺乏特色和实践性,传统性决定了课题难以推陈出新,而注重理论基础的课程设置理念,则意味着课题的实践与理论难以实现平衡。当前的课程未按照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来进行设置,无法有效地将社会需求转换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没有细化专业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导致学生过于注重单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技能,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师资建设不健全。师资队伍也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师资结构问题、学历和学缘结构不完善,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分注意高学历专业的对口情况,大多直接使用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些新入职的教师由于自身掌握的知识有限,缺乏与学生相处的技巧,极大限制了学生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另一方面,高校过分盲从于国家的鼓励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向更高学历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侧重于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历要求,而忽视了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导致在缺乏实践锻炼的情况下,难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上的帮助。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健全,是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的体现。

4.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考核评价不科学、不全面。在应用型高校,也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比较科学和规范的监管章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有序进行、考核成绩有据可查。但是,由于部分高校没有重视本校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实践课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松散,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严重脱离了实践。部分实践课老师在期末考核中对于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给予合格通过,导致对这些学生的成绩考核没有依据。在校内学习中受到好评的学生,在校外实习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高校教学质量下滑。

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措施

1.培养目标的定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何谓创新?创新实际上就是人的教育问题,立足于“人”,从人的主动性出发。因此,高校要定位合理的人才目标,除了要注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外,也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在教学设备上,各大高校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选择教学方式的需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学习空间,让学生以兴趣为前提,有选择地进行自我锻炼,从而培养自身潜在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最后,各大高校要以学生自身的需求为基准,制订详细、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例如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而举办不同等级的创新比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教师,要扮演朋友兼导师的角色,及时解决学生咨询的问题,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总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进行制定。

2.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一所高校管理的规范与否。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都过于狭窄,简单局限于某院或某系中,这使得学生的来源单一,师资配备和教学资源都有所限制。在学生的选拔机制上,应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选拔,加大竞争机制,择优递补,归入到学院下统一进行管理;在师资配置和资源利用上,要注重院系之间的交流与互补,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既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也为学校节约了费用。规范的管理机制必须是奖惩得当,因此,要不断完善鼓励机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校制定的考核制度和管理制度都是为了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与过分严格的管理相比,鼓励和肯定的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考核机制上,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对于教师来说,同样需要鼓励机制。无论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还是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学校都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工作量、酬金和评优等方面的问题,从实际上配备完成科研所需的硬件设施,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改革和创新课程体系结构。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上,要不断改革和创新,科学设计课程体系。首先,要坚持“少而精”的指导思想,合理调整学时学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新生中开设导论课,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承载的具体培养任务,在基础内容上拓展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再次,各大高校要密切关注社会人才的需求动态,以时代需求为基本,充实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改变人才培养课程的单一状态,开设与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相对应的培养课程,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与联系。最后,加强各大高校人才培养课程的特色化发展。根据本校本地的发展实际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实际,制订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相关课程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具备较强的实践性,让学生置身于就业热潮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水平。一名合格的应用型教师,除了具备雄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当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还需要学生在课外生活学习中能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到实践操作上。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够为学生解疑释惑;其次,打破以“高学历”为招聘标准的局面,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开设专门的培训基地,分批次地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加强校企合作,安排相关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师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最后,加强各大高校间的教师沟通与交流,共享培养经验,与时俱进,共同进步,从而打造一支优秀且具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提升整个队伍的师资水平。

5.改革评估方式,建立第二课堂考评体系。除了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和管理机制创新方面以外,有效的监控体系和评估方式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科学化的评估方式和有效的监控体系,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监督作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创新多元化评估方式,要从教师方面着手:首先,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相关讲座或论坛,积极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其次,积极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相关技能,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丰富考核制度,制定年度考核和职称聘任等教师评价制度,根据教师在教学、辅导、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动态评估机制调整,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并强化其在应用开发研究领域的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服务学生的水平。建立健全第二课堂考评体系,则要从学生方面入手,主要通过“三化”来推进教学改革。“三化”即项目化、课程化和学分化,项目化发展是指除了在实质性第一课堂这一形式外,主要以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类等多元项目形式来完成更深层次的学习;课程化则是将单一的必修课程转变为必修、选修双向并行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分化发展则是在课程化发展基础上,明确规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占学分数,从而构成学生毕业的总学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更准确、全面、科学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实现评价的科学化。

三、结语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为了更好适应当今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需要改革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无论如何,实施应用型人才模式,必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2).

[2]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3]侯丽霞.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1012364334.nh

&dbname=CMFDLAST2013&dbcode=CMFD&pr=&urlid=&yx=&v=MDU3NjRITE

MrR3RMUHE1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w2

ZllPWnNGeW5oVUx6T1ZGMjY=,2011-09-01.

[4]韩新才.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