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资源基础观的长寿基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资源基础观的长寿基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过去30年里涌现的管理学理论,以管理实践为基础的思想,正如波特的五力模型和巴尼的资源基础观,往往因为具备了扎实的现实意义,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上次说到,以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为代表的一组经济学家,立足于行业格局,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确立了竞争策略及其核心概念:五力模型(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客户的相对议价能力)。这五种力随即构成了社会大众和商学院对于企业战略的理解,促进了很多商学院的战略系的成立――即使有些战略系早就存在,但商学院的知名专业往往是金融、会计这样的重头,大部分战略系都是直到那时才开始广为人知。

波特的竞争战略之说影响深远,不仅因为其有趣有用的分析框架,也因为这个框架和企业界结合紧密,扎根于对大量企业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深受管理者信服。虽然在模型假设方面被经济学家、管理学者诟病,但仍然无损其在战略管理的学界和业界通吃的霸主地位。

说到这里不禁汗颜:现在的工商管理研究(以我的理解,也包括较大比例的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太多学术研究已经和企业和管理者的日常实践脱离太远,至少在我了解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当企业家问起学者的研究――通常表现为一篇篇又长又干涩、由越来越多西方理论撑起来的论文――对他们的企业决策有什么启示时,以论文为导向的学者们通常说不出个一二三。反倒是当年还没这么崇尚论文评价体系的时代,国内外颇出过一批敢想敢说的思想家,远了有西蒙(Hubert Simon,见“有边界的理性”)、波特、吴敬琏、茅于轼等老先生,近了有我的师长魏杰、刘伟、易纲老师。而我辈拼论文凑数量,一边叹息于眼前的苟且,一边仰望前人,不知自己何年才能做出能与这些学者比肩的贡献。

扯得有点远了,回过头来还是说管理学吧。波特的五力模型大红大紫之时,有一位社会学出身的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这位就是杰・巴尼教授(Jay Barney)。巴尼教授生长于美国加州,后来在耶鲁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等一下,社会学和管理学什么关系?巴尼也是一位奇人,在他读博期间,非常执着于组织管理的理论,非要进行跨界研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耶鲁为他首创“社会学+管理科学”的联合博士学位,由此巴尼成为获得这类学位的第一人。

那么巴尼为之坚持的到底是什么理念呢?说来和波特的思想来源颇为相似,也是从大量的企业案例中总结提炼而得。但他采取了和波特的行业结构视角截然不同的角度:企业内部资源。

巴尼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如波特说的那样,由行业结构和企业所占的行业位置决定,否则,如何解释同一个细分行业内、占据相似位置的企业之间,仍然持续地存在着绩效差异呢?巴尼提供的答案是两个字:资源。

首先,企业要想获得竞争力,需要具备有价值的(Valuable)、稀有(Rare)的资源,比如独特的品牌效应、专门的管理才干。有价值自不必多言,稀有指的是难以获得性:如果别的企业都能获得同样的资源,那么谁也不会获得优于其他竞争者的绩效。获得竞争力之后,还要保持,所以资源还需要具备难以模仿(Inimitable)、难以替代(Non-substitutable)的特性――难以模仿,则竞争者难以学去、也能避免被低端复制;难以替代,则可避免来自同行或者其他行业的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资源的这四个特性,被巴尼提炼为“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简称RBV)的核心特性VRIN:一旦企业具备了VRIN这四个特性的资源,那么企业就能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观最著名的里程碑是巴尼于1991年发表在《管理学期刊》上的一篇名为“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文章,该文详细论述了VRIN四个特性及其会如何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截至2016年夏天,这篇文章在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超过44000次,很可能是管理学界引用率最高的一篇论文。

当然作为一个标志,这篇文章只是对资源基础观的一个全面总结,具体到何种资源在何种企业组织中的应用,巴尼在正式推出资源基础观的前后,另写了一系列文章论述构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因素,比如当时还没火成今天这个样子的社会网络(1986)、组织间非正式关系(1985)、企业组织文化(1984)、经理人市场(1986)、VC的治理结构(1989)、组织间信任(1994)、信息技术(1996)、创业者的思路(1997)等等。

所有这些学术观点,拿到二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不仅一点不过时,其中对于资源的分析仍然适用。学界和业界虽然一直有种种批评的声音,但对于这一观点总体上的认可度非常高,也让资源基础观成为上世纪90年代后所涌现的影响力最强的管理理论之一。

反观过去30年里涌现的管理学理论,以管理实践为基础的思想,正如波特的五力模型和巴尼的资源基础观,往往因为具备了扎实的现实意义,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通过商学院的教育和传播而走得更远。而30年来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成千上万篇论文,其中很大部分不要说认可、连管理者的理解都未必获得过。

他们所分析的问题要么离企业管理实践太远、要么太纠结于细枝末节,除了学术发表时互相引用,这些“思想”已经为大家所忽视或者遗忘,更不要说对企业的启示和指导。相较之下,面对时代更迭,VRIN的资源观点,反而让资源基础观在网络经济为主导的新时代里焕发了新的光彩。

希望有一天,我和我的同辈们,能够结合中国的企业实践、中国的管理者思想,构建出对企业管理有切实意义的学术思想。广袤的中国大地,勤劳的中国人,必将成为学术研究最丰厚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