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儿均给予相同西医治疗即对症支持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方药治疗,即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2组发热天数,口腔疱疹消退、皮疹消退的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皮疹消退、口腔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2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途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59-02

小儿手足口病(hand foo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感染性强等特点,以学龄前儿童尤以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最高,以发热,手、足、口腔部位疱疹为主要表现,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其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 组、B组,埃可病毒及 EV71 病毒等,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1]。中医一般将其归为“温病”“湿温”范畴。HFMD每年均有发生,治疗目前缺乏特异性的药物。小儿手足口病的中、西医疗法各有所长,本文通过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对其临床应用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分析、探讨。共收集我院收治并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86例对照研究,做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86例,男51例,女35例,1~3 岁63例,3+~6岁17例,>6岁6例。本组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9年版)的诊断标准[2]。急性起病可见口腔疱疹或溃疡及手足臀部小疱疹,初为小红斑疹,后转为疱疹,局部瘙痒。59例在发病前期伴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随机将86例患儿分为 2 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2 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 组患儿均给予相同西医治疗即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有高热时予以布洛芬口服退热,有口腔疼痛拒食者予以补液支持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方药治疗,即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方药为:蒲公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葛根、升麻、石膏、薏苡仁茯苓甘草,方药需根据患儿年龄药物剂量有所不同;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2 组发热天数、皮疹消退、口腔疱疹消退的时间、药物不良反应。注意 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 2检验,以 P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用药1~3d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及臀部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明显好转;有效:用药 3~5d 体温正常,手、足及臀部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好转;无效:用药5d 以上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手足心皮疹口腔疱疹及溃疡无好转。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 23 例,有效15 例,总有效率88.4%;对照组治愈16 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74.4%,2 组疗效比较,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目前的病毒学检查报道,大多数为 EV71型感染,目前治疗尚无较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传统的西医治疗虽然是必须的,但易产生耐药性,且可导致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等不良反应,使其临床使用受到限制。

手足口病根据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温病学中风温、湿温范畴。根据临床表现来看,其病变性质为湿(病变以疱疹为主)、热毒(皮肤斑丘疹),且具有流行性,故其病因称为“时行湿毒之邪”。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方中升麻葛根辛凉解毒,能升举阳气,透疹外出;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透表;薏苡仁茯苓利湿。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均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该方所用药物均能入脾胃经,具有清中有透、清而不寒、清热利湿的特点。故全方合用对于手足口病具有退热,退疹的良好效果。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有效率 88.4%,对照组有效率74.4%,P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朱启熔,李秀珠.2002 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 EV 病毒 71 型和柯萨奇病毒A 组16 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9年版)[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