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幅地图:黑暗中,穹顶上的“星星”慢慢闪亮,那是荒原上最早出现的人类村落。“星星”由小变大、由少变多,成为一个个城镇。不知不觉中,“繁星”闪烁,那是城市在不加节制地急剧扩张……

蔚蓝色地球:转瞬即变,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干涸,大片大片的“沙漠黄”分外刺眼;工厂排放,温室效应,又让地球“烧”成了可怕的红褐色;最终,通过绿色能源、污水和垃圾治理,一个生态桃花源重回人间……

“城市・生命”、“城市・人”、“城市・地球”,在城市的宏大背景下,上海世博会通过对城市“足迹”的追寻、城市现状的拷问,来激发全世界对现实城市的反思与“未来之城”的畅想。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文明或将由此打开一扇“新窗口”。

亚里士多德“命题”

将在此演绎

自5000年前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诞生,它们便记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冀和抱负。“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古希腊先哲的这一城市“命题”,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是世博会诞生15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城市”主题。

“城市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如果上海能对新世纪城市发展提出新主张,把应对城市化的办法和前景呈现在世界面前,一定会受到欢迎。”国际展览局主席吉尔斯・诺盖斯在中国申博之初时强调。

为了更全面、充分地演绎主题,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凝聚全球智慧,在黄浦江两岸共设立了五个主题馆,分别是“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地球”馆、“城市・足迹”馆和“城市・未来”馆。

“城市・人”馆,通过来自中国郑州一户四世同堂家庭、荷兰鹿特丹单亲家庭、美国凤凰城标准四口之家、澳大利亚移民家庭以及来自巴西圣保罗、加纳特马市家庭等6大洲、6户不同类型家庭的家居、工作、交往、学习和健康的实景展示,生动演绎了“城市即人”的寓意。而“城市・生命”馆则着重展示城市如同一个生命活体,城市生命的健康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呵护。“城市・地球”馆主要提示人类、城市、星球是共赢、共生的关系。“城市・足迹”馆探究城市历史的轨迹,揭示人类文明的智慧。“城市・未来”馆展示人类梦想,引领城市未来。

未来预演:城市最佳实践区

世界已经进入“城市时代”,如今,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文明已经成为社会主导文明,但是,城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层出不穷、日益尖锐:从空间形态到运营管理,从生态环境到产业发展,从开发建设到历史文物保护,交通难、住房难、城中村改造难……

城市去往何处?被誉为世界博览会历史上一项创举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目前,50个全球公认的、具有创新意义和示范价值的城市保护及开发案例,正在上海世博园紧张建设、布展。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一个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功能的综合街区,不仅集中展示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做的各种创新和有价值的实践方案,还将为来自世界各城市的代表提供一个交流、探讨城市发展经验的平台。

马德里“竹屋”和“生态气候树”正是这一平台的代表。据马德里全球战略和国际活动局局长伊格纳西奥・尼诺介绍,“竹屋”的原型是马德里南部的一片居民廉租房建筑,其外部被一层竹皮包裹,能起到遮阳、防晒、保温、除噪的作用。“生态气候树”则是马德里生态大道上的三座树状展馆之一,实际上是一个十边形的钢结构建筑,“树冠”上还包裹了一层巨大的银色薄膜,“树顶”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可实现内部能源自给。

“‘生态气候树’的创意反映了人们对城市梦的反思。”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说。

但梦想毕竟不是现实。城市规划专家王振亮博士指出,城市是人们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生存载体和精神寓所,其自身也需要扬弃。“城市最佳实践区”对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中的中国城市发展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借鉴意义。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基本经历三个阶段:财富城市、“广场”城市、“书香”城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平衡、友好相处,应是城市建设与发展永恒的追求。无疑,‘城市最佳实践区’提供了一个借鉴的窗口。”

令人神往的“未来之窗”

世博会不只是一项对现实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投资。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主题馆部助理部长许润禾介绍,针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未来的城市化浪潮,上海世博会力求在如下方面展示新的城市文明:“城市时代”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城市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理解。同时,交流和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以及民众对城市发展良性模式的认识。

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就是一个代表。“零碳馆”项目负责人陈硕介绍,展馆原型来自位于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能源发展”生态村。利用太阳能,“零碳馆”的墙体会发光、窗户能发电。馆内所需的热能,可以通过“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对餐厅内各种有机废弃物、一次性餐具等降解获得。参观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这些低碳技术,还可以通过碳测系统了解自己的节能减排记录。

专家们期许,透过科技世博、绿色世博、人文世博,未来的城市应是更加注重并提升生态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城市。“城市的发展既要增强生态意识,还要培育‘人态意识’。人要与自然、万物相和谐,人还要与历史文化相和谐。在传承中保持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说。

畅想未来的城市文明,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则认为应是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融于一体,其表述为:形态文明,指建筑、硬件设施,要世界一流,同时也要环保一流;功能文明,突出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素质文明,重在对知识、情意与理念的把握。而这,恰是上海世博会可能留予人类最宝贵的“馈赠”。(摘自2010年1月29日《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