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大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非常紧迫和必要。“双师型”教师的素养可以从职业道德、科学知识、能力和心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主要有:强化“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的措施、强化师资培训机制、拓宽教师来源的渠道、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双师型 结构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18-03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数据表明,中国内地独立设置高职高专的学校,截止2004年底,一共是1047所,2005年10月份前又增加了几十所,数目占到整个普通高等学校的60%之多。特别是近几年,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改进。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必须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这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职教育也是新的挑战,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这样的形势下,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却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没有高职教育特色,毕业生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面对挑战的关键因素。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

目前在高职院校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教师或者“双职称”教师,即高职教师获得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或者专业技术资格证,取得教师资格证并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人就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即“双证”的观点,容易导致职教界一味追求证书而忽视证书所反映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既具备高校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同时又能在教学中把知识和能力有效结合进行讲述的教育者。“双师型”教师的素养可以从职业道德、科学知识、能力和心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职业道德素养

“双师型”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者最基本的素质体现,对职业教育事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既能教书育人,又能进行职业指导,主要表现在:精心敬业的态度、严于律己的态度、诲人不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次,“双师型”教师还要具备行业职业道德,即从业人员应共同遵守的行业准则和规范。

(二)科学知识素养

“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以及职业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三)能力素养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赋予了“双师型”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不再是以传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为主来评价教师的能力,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四)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还包括认知过程和个性等内容。教师如果过于苛刻、固执己见、情绪不稳定、心胸狭隘,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反之,教师开朗热情、和蔼可亲,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就会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感觉,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清晰的自我意识等。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及其结构

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因素是建设一支有着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本身条件要素的数量构成比例及组合关系,如年龄、职称、学历、职务等各种数量比例。“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可以反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为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数量结构

数量结构是指“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它体现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与素质。目前,虽然各类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中提出的“到2005年,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要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教师本身没有重视“双师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活力兴衰的标志,队伍太过年轻化或老化都是不合理的。在高职院校中,随着中青年教师队伍数量的增加,不仅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活力,也奠定了高职高专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反映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业务基础及其科研水平和能力,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高学历的教师数量偏少,远远低于高等院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通常,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越多,其基础和业务素质越好。

(四)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可以反映教师队伍总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在高职院校中,担任高职教育的教师中,高职称的教师比例并不高,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职称的评审大多是依据高校本科的评审标准,强调论文的数量和科研成果指标,而忽略了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完善职称的评审标准,才更有利于合理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

(五)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的能力,也同时反映了学校学科专业情况,并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多门类的专业结构能使教师结构合理,而单一的专业结构将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

(六)专兼结构

在美国高职教育中,其师资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德国职业学校兼职教师多于专职教师;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占1/3。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可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平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和办学规模。

(七)学缘结构

学缘结构是指“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教师来源。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来源单一,缺乏富有经验的教师。80%以上的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从企业和科研机构调入的教师比例很低。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专业经验和专业技能,骨干教师和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缺乏。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并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

近几年,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其中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高职教育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双师型”教师缺口很大。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师生比超过了1∶20,甚至更多。教师授课周学时超过12学时,有的超过25学时,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课堂教学上。再者,有的高职院校对教师除了教学任务要求外,还有一定量的科研考核,因此教师再无精力去提高实践能力。这也就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二)缺乏合理的教师引入机制

虽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职业(高专)院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厅【2002】5号)文件中指出:“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但是目前高职教师主要的渠道来源还是高校毕业的学生。同时在高职院校,高职教师一旦拥有了高学历、高职称,就会流向高等本科类院校,或者成为企业挖掘的对象,导致高职教育“双师型”的严重流失和畸形流动。

(三)制度缺失,包括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所需的资格认证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等

高职教师的特点是“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避免片面追求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的情况发生。

(四)培养模式学科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低下。专业课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从事实践培养机会较少。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的措施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鼓励教师到企业工作、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思想。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从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上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提高教学水平。

(二)强化师资培训机制

须建立与企业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可借用常用的培训模式有:1.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教师通过在实习、实训基地中的建设,锻炼了双师型师资队伍。2.加强教师培养,分期分批使教师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培养学科带头人。3.校企间合作,职教教师下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增强“双师素质”。

(三)拓宽教师来源的渠道

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不能局限在高等院校,在保证高职教师质量和数量的前提条件下,应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可吸收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加入高职院校,同时还可吸收一些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有着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充实高职院校的“双师”队伍。

(四)加强校企间的合作

在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上,高职院校利用企业的智力资源,注重兼职队伍的建设,聘请高级经理人、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能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能懂得并遵守职业道德,加速职场的转变。

(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任职条件、工资待遇、聘任政策以及教师引进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如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在改善住房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前提下,吸引了大批优秀专业教师。这对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和管理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坚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管理机制,才能培养出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会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 参 考 文 献 ]

[1] 桂毅.国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对我国职教的启示[J].中国水运,2007,(11):234-235.

[2] 林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2007,(11):386-388.

[3] 李建求.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教论坛.2002,(19):40-43.

[4] 王金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13(3):18-21.

[5]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高[2002]5号.

[6] 牟燕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