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旅游在蒙特利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旅游在蒙特利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春夏之交,我有幸来到艳羡已久的加拿大名城蒙特利尔,刚走近城边,顿时就有一种不知今朝何夕、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是欧洲?是北美?还是南亚?眼前这个碧水环绕,建筑气派非凡,楼厦错落多姿的美丽城市,让我如临仙境,如入诗画。

她不像好脾气的浪漫巴黎、也不似自由多于规矩的雾伦敦,更不像忙忙碌碌的纽约,但却又似乎隐约着那西方三大世界都市的影子。正扑朔迷离时,好客的导游热情地告诉我:这是一位独具魅力的岛城丽人,在此交汇的蓝色的圣劳伦斯河和渥太华河是她温柔的裙带,城中欧洲风味的楼厦绿树街道教堂公园鲜花,是她用勤劳而又智慧的秀手绘出的立体画幅,被人称为北美的巴黎。因为在她的350多万儿女中有三分之二的是法兰西后裔,满口流利婉转的法语,因此她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法语城市。也因为这种血脉关系,她不论是在城市设计,还是在风俗人情方面都颇具有法国人的浪漫因素。

同伴告诉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是第二大城市,但就面积讲,第一大城市多伦多足足比她大两倍,但是她的独特魅力却超过了多伦多:那繁华的圣凯瑟林商业大街,那北美最大的与巴黎圣母院相似的圣约瑟夫大教堂圣母宫,那常年绿草盈盈的皇家山,那秀丽可人的公园、奥林匹克公园,那人才辈出的蒙特利尔大学,那琳琅满目的生物馆等,常常让人流连忘返。而新城区那绿阴镶边的宽阔大道,那鳞次栉比的耸塔高楼,又处处体现了国际化大城市的时代风采。

蒙特利尔人同时说法文与英文、同时存在法兰西与盎格鲁撒克逊,虽然身处北美,却处处拉丁情调。这是导游称之为"双语城"的蒙特利尔,它从来不是核心、从来不是主流,却一如法国最会创造话题的出版公司AUTREMENT新书:《蒙特利尔――心脏的边缘》。在强势文化的熏陶下,蒙特利尔发展出了独一无二的生活质量与人文素养。

21世纪,当人们都在大谈地球人要融合、共生和谐发展,都在向往如何同时让两种甚至多元文化、语言相安并存,并且能求同存异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面貌之时,人们惊喜地发现,美丽的蒙特利尔在这方面是成功的、宽容的实验场。它的兼容并蓄的大度,让自己成为北美最有创意、最具特色的城市。在建筑上,那极具中国特色的梦湖园就是一例。在文化上,她拥有北美最好的马戏团――太阳马戏团;她的交响乐团和加拿大芭蕾舞团,是国际一流的艺术团。更让人赏识的是,她几乎每年都敞开温暖的怀抱,热情地欢迎世界多民族文化在此交融互动,举办盛大的艺术活动。如:蒙特利尔国际爵士音乐节、嬉笑节、烟火节、电影节等,另外还有一些体育赛事。国际人士称赞她是“艺术之都”是当之无愧的。

正因为如此,很多欣赏领略过她的现代国际大城市魅力的游人说,来到加拿大,可以不去多伦多,也可以不去温哥华,但是你绝对不能错过蒙特利尔。这也是我此次出游首选蒙特利尔的缘由。

走进蒙特利尔,面对新奇秀丽的异域景观,我还是先让自己坐下来。坐定了,开始感觉脚下石砖道背景老城墙配科比意家具,点燃魁北克设计学派的长排街灯。这时,耳旁吹起微风,蒙特利尔优雅、轻快的出场,带着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节奏与华丽。

好几次,我在地理版图上完全迷失了,问身边的蒙特利尔人:“这里,怎么会是加拿大呢?!”

回答总是带着爽朗、兴味的笑容:“其实,我们更觉得自己是魁北克人。”

很多人对魁北克省独立运动依稀有印象,但那是40年前的旧事了。现在满城的小饭馆、酒吧、咖啡店、时尚Boutique Hotel、怀旧1950、1960年代二手家具、装饰、频频得国际大奖的工业设计、拉斯韦加斯赌城最卖座的魁北克舞团乐手……这才是我看见的新蒙特利尔。

喜欢过好日子,喜欢吃好食物,喜欢说笑话,随和、自在的蒙特利尔人天性中合,完全没有巴黎塞纳-马恩省河畔的不耐与骄矜。旅行的人们在巴黎承受过的渺小与低微,在蒙特利尔初春飘着浮冰的圣罗伦河,完全被洗净治疗了。从纽约、米兰、伦敦嗅到新鲜信息,敏感好奇的旅行者,抢先进城,享受着“双城”的历史丰厚与时髦酷炫。

我站在蒙特利尔街头,眼见从街头艺人起家的“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喜气洋洋在家乡搭起黄蓝相间条纹的大帐篷。音乐声起,吊起钢丝飞翔的天使、小丑、术士悬空起舞,场面浩荡。大部分人都不记得,1980年代初,一个在街上表演吞火踩高跷的小伙子,梦想成立马戏团。连续被50家银行嗤之以鼻。直到魁北克政府出钱支持,才有了“太阳马戏团”。他顶着国际表演舞台最闪亮的光环,征服了全世界。“太阳马戏团”最能表达蒙特利尔的创意:它一方面传承了法国工艺技法的琢磨,另一方面又学习了英美传播营销的操作,再加上好莱坞灯光、舞台、剧情的效果,结合英、法、北美的长处,形成一股让人吃惊的创造力。

天人合一的自在与宽容

处处在蒙特利尔撞见“创新”。国际、多元的气氛,更让这个城市有一种天人合一的自在与宽容。

通常,世界知名的建筑、设计师,都在争一个宣言式的作品,尽管那是盖在荒岛上的摩天大楼。但是蒙特利尔的顶尖人才,最卖力的表现反而是在街灯、地下道出入口、连接建筑与建筑间,夜晚散发迷人微光的行人道。

仿佛是不是“主戏”并不重要,胸襟宽大的愿意为别人的作品效劳,只为了让城市更容易亲近、更舒适。成就别人的价值,让创意不再是独奏,也多了和谐的美感。直到今天,虽然蒙特利尔的景观建筑,多少还带着1967年世界博览会“大梦想”的气派。但是,孤立的建筑之间,衔接着无数贴心、人性的设施。“国际区”就是明显的例子,5年前开始的一个市中心重整计划,试着把新兴的金融中心,与因着被一条高速公路切断,逐渐被遗弃的老城,用绿地、花市、喷水池、平整的人行道,重新连结起来。

除了建筑,人也是这样。我一直在马路上遇见好心情的蒙特利尔人。穿绿裙子、紧身裤、听iPod、溜直排轮的女孩,扶着银行外墙栏杆,换上一双酒杯高跟鞋,进餐厅跟朋友说话共餐。或是咖啡馆里开怀大笑的一桌中年男人,那种高兴劲,我差不多以为,在这个世界上都快要绝迹了。熟门熟路的朋友告诉我,蒙特利尔的精英圈子,每个人都“相识”每个人。我见过几个财力雄厚的商人,没有趾高气扬的贵气,也没有粗俗地暴发,反而是温和、平易近人。

时髦的旅馆,高雅的文化

专门替好莱坞做计算机3D动画的电影大亨,公司总部设在蒙特利St.Laurent大街上,Softimage的老板 Daneil Langlois ,4年前出资买下老城区18世纪纺织商人的五层楼毫宅。保留了古老外观,内部全部改建,设计为蒙特利尔目前最时髦的Hotel Gault。《纽约时报》形容它“现代感、流行、清爽,完全没有多余装模作样的矫饰。”

连续得了观光协会颁发的旅馆设计奖,Hotel Gault一共只有30多间房,踩在最新一波Boutique Hotel概念的先端。学美术出身的女总经理 Mariette Parent 是投资老板的弟妹。带着我参观每一个房间、每一件家具,都神情欢喜的像是解说自己的创作。问她什么是蒙特利尔的设计精神,她说:“只是希望营造一种超越流行的美感,让人有回到家的舒服。”

走进旅馆大厅,老实说,我还真没有感受到纽约、巴黎的时尚旅馆,那股冷峻雅痞,让人不敢随意踏入的压迫感。

我问她蒙特利尔女人跟法国女人的差别,她用几乎不带魁北克口音的标准法文,跟我说起她在波尔多试穿16双鞋子的故事。当时法国朋友惊呼:你怎么敢试穿这么多鞋子而不买!Mariette 觉得这在蒙特利尔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没有人会因此生气。

为什么这里没有巴黎人的骄气?

她毫不迟疑回答,“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社会阶级、贵族、国王路易十四什么的。我们的历史也很短,祖父母大多都是农夫、乡下人,不会有这种谁瞧不起谁的阶级气氛。”

或许是这种不代表任何正统的血液,或许是认清自己的边缘感。让蒙特利尔人即使尊重传统,也没有那么拘泥、非如此不可的僵硬。因此,蒙特利尔也吸引了大批有相同气质,创意、自在、习惯出入不同文化的人。

5月初的第一个礼拜,“艺术广场”演出前,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肯特长野签下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合约的第一次公开演出。

曾在全世界四处巡回演出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今晚把莫扎特21号钢琴曲演奏得让人通体舒畅。3000人的座位座无虚席。他们大多是没有过度隆重的长裙、礼服,而包买下整年的固定席位,一年随着曲目变化,聆听100多场演出的有钱人。

中场,长野站在演奏台上,他咬字清晰地先用法文接受电台访问,台下有些人开始显得不耐烦,敏感的他即刻自动转成漂亮的英文。主持人继续用法文提问,他也再以法文回答,然后又在某个转折点,不露痕迹地转换成英文。“在蒙特利尔,同时说法文、英文,是一种礼貌,”乐团低音提琴家Lindsey agher有着英国女人纤细的质感。她说大家对长野有很深的期待,因为他本身的气质――没有架子、幽默、很有创造力,就是蒙特利尔人。

除了会讲英、法、德语的日本指挥领导的古典音乐,到6、7月盛夏,蒙特利尔“国际爵士节”即将登场。萨克斯风吹起路易阿姆斯特朗的第一个音符,想起大师们精准操弄乐器的技法,加上随兴、不拘泥传统的演出,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蒙特利尔爵士音乐节能在世界上有这等份量,因为这是一种有能力掌握主流,却不在意自己边缘地位的自由,这不也正是蒙特利尔大度潇洒的魅力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