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性化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性化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经济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品味有了较大的提升,景观设计中更加注重了人与空间的精神对话,亲和性、互动性在景观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任何景观的形成过程都是人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人的过程。塑造的过程当然是通过主体的行为进行的,即人类通过自身的行为创造着环境,环境又反过来通过限制人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能真正参与其中,而不是“死”的景物,缺乏真实的“场所”。 但是,现在的许多景观设计的不合理,没有发挥其作用。盲目崇洋和不合理的仿古,不符合当地风俗文化,过度追求独特等现象存在。

根植于当地人们生活中的地脉文化,孕育了当地独有的“场所精神”,景观应当成为是时代、地域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忠实记录者;是为真实的地方人的生活而设计,同时要发掘和重塑文化。

【关键词】亲和性 互动性 运动 休闲 游憩

一 在休闲、游憩中的应用

景观的功能之一就是供人们休闲、游憩。这就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人融为一体,园林要为人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深圳的世界之窗是一个很有名、很值得观赏的主题公园景观,它里面几乎是世界有名建筑的一个缩影,人置于其中就像周游了世界一样,可以欣赏各国建筑。特别是对建筑、设计方面的专业人员,更值得去观赏。路边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非洲民居时可以坐下来休歇同时可以欣赏表演。概言之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把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之后或可在要紧处以细部刻画等手段,不失时机地点破机锋,引起人们对景观更强烈的共鸣。

在景观休闲区种植植物,也不是随便乱种,也要以人为本,体现互动。儿童休闲活动区树种树型丰富,色彩明快,比例恰当。一般采用生长健壮,少病虫害,树姿优美,无刺、无毒、无飞絮的树种。配置的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心理,色彩丰富、体态活泼,便于儿童记忆和辨认。老人活动区应选择高大的乔木为老人休息处遮荫,为散步创造意境。在静态空间中建亭子,且亭子里设有象棋桌,吸引老人去下棋。

在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也越来越重视互动性的融入。向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泰山、华山等等自然旅游区,增加了许多让人与自然的互动。到景区除了观赏优美的自然景观,互动性、参与性较强的休闲活动也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主打活动之一。比如,在有种着许多茶叶的山上就可以推出采茶制茶休闲活动,让游客在山野间体验采茶的乐趣,还能当作是一次很好的踏青活动。象一些山洞旅游风景区可以提供场地、设施,在景区内为游客举办篝火联欢会,让游客在游览过美丽的自然风光后,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放松心情。如果你不吝啬优美的嗓音,那么景区广场上举行的狂欢再适合你不过了,在给自己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将你的快乐传染给其他游客。

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是世界级公园,它之所以能走向世界,是与它的设计理念分不开的。它是一个打破年龄界限,人性化的大型综合性公园。迪斯尼乐园项目的建造可谓匠心独具,每个主题园区都通过特定的情节、角色、背景构成特定的情景氛围,场面气势宏大,场景逼真诱人,而且采用激光、电子高科技来创造效果。从米老鼠、唐老鸭的短片卡通,到白雪公主、小木偶、仙履奇遇等长篇电影,全部突破了年龄的界限,不仅深受儿童喜爱,而且连大人也津津乐道,带给人们珍贵的梦想与真诚的爱。还比如在儿童公园,设计时可以专门提供一个场地让孩子们做丢沙包、跳皮筋的休闲活动。因为现在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交流性,这就给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交流的机会。像我们江西理工大学八角塘,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休闲地,塘里设了一些字母形状的蹬,像赣州市的红旗大道两边的景观设计按摩路,供市民散步、休闲,青石凳子、桌子,供市民休息。而且,绿化带用水泥做了一些树墩,让人有亲近感。廊虽然是用水泥做的,但是由于在其外面涂刷成树的纹理,还是让人感觉亲近,想去坐。设计的灯光也很有利于人们晚上休闲、散步,灯光的色相、它的位置有种吸引力,产生了景观与人的互动,发挥了景观的作用,因此,许多人都说赣州市的红旗大道两边的景观设计非常成功。

二 在教化、追思中的应用

景观也起到教化、追思的作用,就是在一些公园中建一些雕塑等来教导人们,起到科普教育作用。按照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说,人们建造园林本身就是创造文化,“文化建园”应该理解为创造什么样的园林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园林造出来了,文化层次是高是低基本上就决定了,并不以人们对它的解释为转移。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文中说道:“一种深刻的文化能力同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国家。……当有能力而没有需求的时候,或有需求而没有能力的时候,都不可能发展。”这里所谓“文化能力”,其实就是人的创造能力,“社会需求”则指的是人的生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就是所谓的人与景观的互动。如,一些革命烈士园林,在设计时就会考虑到塑造一些庄严的氛围,来教育人们要热爱和平,保护自己的家园。这也是体现环境与人的互动,用环境渲染氛围,让人们被环境感染。革命烈士碑下方,大概在人的高度,会刻一些革命烈士拿着枪冲锋的各种英勇姿态,还有一些无辜百姓被敌人惨无人性的杀害的各种面孔。当人们看到这个场面,就会有思想的停留,甚至去想革命烈士在杀场上英勇杀敌的情形,激起爱国情潮。

上海东方绿洲公园是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主要面对的是青少年,目的是进行科普教育。刚进门就会看到一些雕塑,让青少年学些知识,属于一个静态空间,所塑造的是一个学习氛围。再向前走,到了动态空间,有攀岩、抢渡河流等。充分理解青少年的心理,青少年有喜欢爬高、戏水的爱好,体现了互动性。而且,渡河流时那个桥有地方只能是两个、三个或四个人配合才能过去,这就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远远胜过书本呆板的教育。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之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那么,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就应该是如何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

三 在运动、社交、中的应用

运动、社交、保安也是景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中,要特别重视交流、运动、保安。当人们进入绿地就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小区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坚持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现在的住宅商品房都是封闭住宅,不利于邻居相处、交流,所以,这就要在景观上下工夫来弥补其不足,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住宅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在设计小区夜景时,也要考虑照明对人的影响、作用。环保性环保是绿色照明的核心宗旨。通过采用高效、节能、环保、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产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夜生活质量,从而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经济、有益的环境并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照明的目的。这样也有利于小区居民在晚上出来散步时,有适宜的灯光能调节好的心情,有利于交流。午夜12点以后,应根据不同环境情况通过“开关控制器”实现路灯照明“半夜灯”或“选择性亮灯”。来实现小区保卫、安全。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也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互相融合、人与自然环境的亲和。设计中应关注建筑空间的通透、停留休息空间的布局、绿色景观空间的贯通等,使宜人的环境渗透到全部校园生活,创造更加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空间。例如,我们江西理工大学,图书馆西边的弧形的长廊就是为了学生在一起学习、交流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很好,首先长廊为弧形,有亲近感,而且长廊是围着一棵大榕树建的,可以遮太阳,让人更想进长廊里去坐。教学主楼的下面有一些石凳,也是考虑到给学生下课或课余时间坐下闲谈、交流的地方。现代校园文化中的理想景观模式旨在建设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富人性化与生活气息的文化家园,强调校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性,强调校园宜人环境与人性化的相互关联,强调环境与人的互动,倡导寓教于生活的模式。

总之,提到景观,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它的好坏都不能从绝对意义上划出一个界线,因为其中只要有了人的参与,就不可避免地体现着人的情感、美感和创作灵感。不论是林地、溪流,还是建筑、小品,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否则只是些毫无生机的创作元素,有如绘画中的笔墨,音乐中的大、小调,一旦失去了它们得以存在的背景,就显得十分苍白无力。现代的景观园林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福利,园林是最佳的人的环境。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于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的景观设计会越来越重视互动性的应用,以达到人与景观的互动,才能充分体现景观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张善荣、杨倬. 《高等学校建筑与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徐磊青、杨公侠. 《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唐纳德.A.诺谩,翻译者:梅琼. 《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03。

[5]马志民. 《对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的几点看法》,中国旅游报,1999。

[6]鲍勃・托马斯. 《娱乐大王迪斯尼》,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