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高校生态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高校生态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生态图书馆的内涵及特征,提出了高校生态图书馆建设发展策略。认为,在物质层面,要体现建筑生态文化;馆内环境生态要和谐;馆藏方式要创新。在精神文化层面,要构建信息生态文化和学术生态文化。在管理制度层面,要制定低碳节能制度;创新服务;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 高校;生态图书馆;建设;发展策略

随着生态学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学原理的广泛应用,使得图书馆同生态学之间的结合变得紧密。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到十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是支撑社会知识文化的主要场所,可以说,有效利用生态理念,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生态理论,探讨使其扎根于图书馆服务建设环境中,促进馆内各方面工作的提高,谋求图书馆事业的和谐发展。

一、生态图书馆的内涵

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指出:“图书馆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有机体”。近年来,学术界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生态图书馆存在的意义。

石同生老师,来自天津商学院,根据生态建筑,将生态图书馆定义为一种生态建筑的组成,即生态图书馆作为生态型建筑存在。马海峡老师根据建筑设计提出了绿色图书馆的理念:合理利用先进技术和先进材料,尊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浙江大学的吴小英女士,通过绿色环保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来追求无污染的自然健康图书馆。南京财经大学黄建年老师,通过图书馆建设视角,认为生态图书馆可以同传统、电子并列,是高级的电子图书,具有区别传统、电子的特征。

无疑,生态图书馆学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运用生态理念研究图书馆生态现象和未来发展规律,合理利用生态学原理,将其应用到图书馆中,合理改造现有图书馆学理论,从而建立生态图书馆。而这种生态理念更深刻的是对人文精神的觉悟,更要注重人文关怀,为读者创造绿色生态型的服务环境。

二、生态图书馆的特征

图书馆生态学的研究正处于发展之中,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综合上述研究观点来看,生态图书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理念、建筑学、绿色馆藏和管理创新等方面。

1、理念特征

(1)生态的定义是:一种包含所有自然生物生存状态的集合体,包含了所有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联通生物与生物周围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理念是一种良性发展的生命状态,强调有机性、内在关联性、整体性、和谐性、共生互动性。生态图书馆的建设要遵循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世界观,遵循生态规律。图书馆是一个生态系统,图书馆中包含的各种要素结合生态环境之中存在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结合,共同组成当前生态图书馆的结构。对于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系统与生态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换,维持生态平衡,同时构成了生态图书馆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信息循环、信息传递、信息交换等机制。

(2)生态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能够持续发展的研究理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言,能够帮助人类走向未来,是图书馆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发展的重要保证。所谓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要求日常的图书馆工作与借阅方面的环境保持良好,拥有较好的可利用可循环的设备。

(3)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同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同以生态为本的理念相统一,人类在进行发展的同时,要尊重客观生态规律,从而实现人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生态图书馆的建设要体现和谐生态价值观,生态图书馆在服务环境上要做到馆舍与外部环境相和谐,馆员与读者、馆员与馆员之间都应和谐相处。和谐是生态图书馆未来能够发展的重要保障,和谐发展的理念也就成为了生态图书馆本身的一个最主要特点。

2、建筑学特征

生态建筑学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生态建筑有效结合当地自然的生态环境,根据生态科学和建筑技术科学等的基本原则进行研究,使用具有现代化的有关技术方法,将建筑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合理安排,最终帮助建筑同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有机结合体。使用生态建筑,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实现和谐统一、自然舒适。对于图书馆的建筑而言,使用生态化理念,要着重考虑到建造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对于自然环境存在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于人类自身的发展是否产生一定不利的因素,根据实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水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其主要特点是节能、环保、舒适、实用,也就是读者在视觉、听觉、体觉、嗅觉所感受到的舒适度。

3、绿色馆藏特征

利用虚实结合的办法,将生态图书馆的馆藏结构进行展示,合理利用现代化的生态信息,改善馆藏结构中不合理的地方,将其进行优化,提升馆藏资源的生态建设,在选购图书时,要根据图书馆现有馆藏、学科建设需要和读者需求进行购置,最大程度上的优化馆藏结构和读书环境。建立特色数据库,还应树立文献资源共享理念,实现资源共享。在信息传递、循环交换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生态体系,不会使读者信息存在遗漏导致信息不足,也不会给读者产生过多的无用信息,造成信息污染。这就是生态图书馆的绿色馆藏核心所在。

4、功能特征

传统图书馆作为工作场所,存储书刊的基地,提供借、阅、藏一体化的模式。时至今日,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的功能已经多元化,不仅仅是信息的提供者,能够净化营造环境,这就是当前建立生态图书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信息生态化研究纳入研究者的考虑,因此,图书馆生态环境研究成为未来建立生态图书馆的主要内容。

5、生态管理特征

对图书馆进行生态管理,要建立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观。使人与书、藏与用、馆员与读者、馆员与馆员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在图书馆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处于生态失衡,传统的图书管理是以书为本,形成了管理中的错误定位,使读者处于被动地位;而现代的图书管理中,提出“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提倡以人为本。 在制度层面,要结合生态系统,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完善制度,合理规范馆员与读者活动。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图书馆高效的发展。

三、高校生态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策略

图书馆的生态发展涉及多层面多领域。基于生态理念,高校图书馆可以在物质、精神、制度层面进行优化。

1、物质层面

(1)体现建筑生态文化。建筑生态文化要求达到建筑与建筑、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高校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要注重主体特色,与周边环境协调。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建筑过程中,要注重体现图书馆的人文特征,通过合理的设计规划、建筑施工、材料、装修、开馆运行等,追求功能需求外的崭新建筑模式,以生态的理念,生态需求构思,在环保节能与物理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在建筑设计之中,从而使图书馆设计充分的回归到自然之中,通过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提升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浓厚文化。

(2)馆内环境生态要和谐。室温、照明、噪音、音乐、气味、色调等,影响读者停留在图书馆的时间或是否再次光临。图书馆内种植一些绿色盆栽既可吸收甲醛与废气,又可美化环境,舒缓情绪;光照、音响能够体现出和谐的理念,营造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帮助读者提升阅读享受。

(3)馆藏方式要创新。馆藏方式的多元化、开放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借、阅、藏一体化的馆藏模式以及计算机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实现了读者从图书检索、借还的自动服务。文献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不仅缓解了馆舍紧张的问题,还可减少废气污染。

2、精神文化层面

高校图书馆的生态化,需要馆员与读者,通过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让他们群聚到生态化信息中去,接受并且内化为生态理念。更深层次延伸到信息生态文化和学术生态文化之中。

(1)信息生态文化。要树立正确的读者生态化信息资源意识。图书馆不仅要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还需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信息资源质量以及信息资源的可持续性;而读者在信息交流中,应平等享有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权利。

(2)学术生态文化。图书馆可以作为一个小的生态群落,或是一个生态系统。图书馆学术生态,主体是知识,目的是学术创新,从而探讨复杂学问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等,追求的是读者与馆员和谐相处。促进这种共进,最好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学术自由;保障这种共进,最好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学术共享。高校图书馆在学术生态化进程中,不违背服务宗旨,围绕学科建设、科研和培养目标,进入日常工作,能够保证学术自由,将创新人才理念进行拓展;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中心,信息资源是有限、整体、不均衡的,图书馆则要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

3、管理制度层面

用生态管理理念对图书馆的管理进行变革,这种生态管理最大程度显现与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最佳效果的完美统一。

(1)制定低碳节能制度。进入图书馆,三楼以下可以选择爬楼梯不坐电梯,既有益身心健康,又节约能源。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自然光照;节约用水,杜绝浪费。

(2)创新服务。现代的高校图书馆,不单是文献收藏中心,而是呈现出多元化、更加开放、更加人文化。生态文明不单纯追求平衡,给我们的不只是自然的觉悟,更深层的是整个人文精神、价值的觉悟。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要求我们以生态化的理念服务读者,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把参考咨询落到实处,充分提升图书利用率;实现无障碍的借阅方式,提升图书的速度周转和合理进行资源共享,提供特色、自主服务,例如网上图书预约服务,节约时间。构建合理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制。

(3)建立激励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其目的是提升竞争、信息、效率和自主方面的意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高校图书馆要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首先,是兴趣激励,图书馆领导应结合个人能力与兴趣,激发员工的热情。尊重信任员工,能够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于已经安排的工作,要放心地让员工去做,充分发挥馆员的能力。其次,通过榜样进行激励。树立宣传学习榜样,为馆员提供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再次,进行物质激励。建立一套奖惩制度,奖罚分明,合理帮助工作人员,改变自身工作压力为工作动力,调动积极性。这种科学的激励机制旨在保持图书馆生态管理的平衡,促进文献交流和信息流动。

图书馆生态学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研究体系,文章仅对生态图书馆内涵及其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建设高校生态图书馆应采取的策略。今后,还有更多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石同生.生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4)8-10.

[2] 马海峡.生态图书馆及其系统探[J].现代情报,2006(8)46-47.

[3] 吴小英.绿色图书馆展望[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5)16-17.

[4] 吴滁年.兼论生态图书馆[J].晋图学刊,2003(1)18-20.

[5] 黄建年.关于生态图书馆的几点思考―兼与传统、电子图书馆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63-65.

[6] 刘学平.生态理念下的生态图书馆发展探.图书馆学理论研究,2009(10)12-15.66.

[7] 谢锦霞.生态理念: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创新[J].情报探索,2005(1)106-108.

[8] 孙颖.试论生态图书馆内涵与特征[J].晋图学刊,2009(2)40-42.

[9] 桑琰云,李敏.图书馆生态文化层次透视[J].图书馆学刊,2006(6)44-45.

【作者简介】

杨文艳(1982.5-)女,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馆员,现就职于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