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同行 第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同行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访谈时间:2012年8月23日下午2点

访谈地点:黄华三、高毅工作室

访谈艺术家:黄华三、高毅、杨社伟、李婷婷、王晓珞

《东方艺术·国画》:杨建国、邓馨

摄影师:黄尊群

文字整合:邓馨

展览计划启动

杨建国(以下简称“杨”):11月3日你们要在798桥艺术中心做一个五人作品展,有怎样的计划呢?

黄华三(以下简称“黄”):我、高毅和杨社伟、李婷婷、王晓珞五个人,我们既是独立艺术家,又曾是师生的关系。我和高毅在教学之余,创作没有间断,三位年轻的艺术家在毕业后的几年中,也一直非常勤奋地在创作,积累了很多作品。我们希望有一个长期的关于当代水墨的展览规划,通过这些展览既可以记录我们的艺术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未来的教学与创作。 这次展览启动之后,我们会持续地举办一些具有学术主题的展览。

杨:人大艺术学院在国内艺术院校中相对来说比较年轻,但这几年学生们都逐渐成熟起来了,不少学生在艺术界已崭露头角,获得可喜的成绩,二位老师的因人施教,给学生以更自由的创作空间的这一教学理念以及付出的心血已明显看到成果,确实应该多举办一些展览了。

黄:事实上,我们这样的师生团队的展览已经举办过两次了,第一次是2011年的五月初我们在温州的7号艺术中心办了一个“黄华三及其学生当代水墨邀请展”。然后,就是今年的二月我们在美国的凤凰城大学举办了“中国当代水墨展”。之所以确定持续举办画展的这一个想法,也是为了不断地激励大家创作出新作品,每一个展览都需要大家投入非常大的精力,从一个主题的确定到作品的完成,直至布置展厅等等的整体设想,这对大家也是一种促进和锻炼。这几年中国当代水墨展览比较多,也很热闹。这种活跃的艺术氛围,对我们而言正是好时候。

20世纪80年代,我在美院读书的时候,学生都按照老师教的画法画画,大家画得没什么区别可以理解。可是现在人们思想很开放,什么观念都能接受,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虽然面貌各异,但同质的现象比较严重。

杨:你说的是当代绘画的一种大的趋势。在你上学的时候,大家以画得像为标准,这是因为主题性的创作还占有重要地位,这也是为政治服务的需要,即使“”已经结束,美院的教学很长时间都没有摆脱“红、光、亮”,“高、大、全”审美趣味的束缚。为什么现在大家画得都差不多?因为当代水墨所表现的内容都来自现实生活,大家对当下的感受和描绘都是非常具体的。大多数人关注的是表面上的当代人、社会和过去的不同,包括人物、行为、服饰等等,虽然表达方式丰富了,画面感觉却很相像。然而艺术创作更需要发掘内在,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需要沉下心来琢磨研究,年轻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才能表现出这种“不同”。

因材施教

杨:黄老师的教学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题材、语言、色彩体系都很自我。教出来的学生一人一面、一人一品。有人说绘画不能太个性化,我觉得绘画需要个性化。比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就是一种极个性的绘画语言,他们的那种独特的审美语言即使是古代的艺术,对今天的艺术创作依然有深远的影响。目前讨论很多的就是传统画法的问题,李可染先生说过“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

黄:我也一直专注于传统文化,可是好多人一辈子都没能“打进去”,更别说“打出来”了。我是这么考虑的:传统文化太博大精深,与其耗费很多时间泛泛地学一遍,最后得到一个做不精的结果,不如你先做你的作品,需要哪一部分传统的营养,再有针对性地深入进去学习、借鉴、吸纳。如果你画很多画,慢慢地积累经验,自己也能锤炼出一套有效的技术方法来。我想曹仲达、吴道子的人物造像,也不是几年就能做好的,达到那个高度必然是经过长期的锤炼过程。

高毅(以下简称“高”):黄老师的教学理念我很熟悉也很认同,他在教学中不是制定一种标准来整体划一地提出要求,而是通过与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充分了解其性格特点、喜好等等,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想,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黄老师性格温和,爱和学生开玩笑,很容易与学生沟通。在让学生们自由创作时,他们往往感到,这比起命题创作或者对物写生来说反而更让他们觉得束手无策。 这时,老师怎样把学生从背负沉重包袱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然后再一点点地引导、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不能畏惧,才能自由地表达。

王晓珞(以下简称“王”):我对这个问题感受很深。以前我接受的教育就是,有人告诉你,这个对,那个好,你就要照着去做,去临摹。后来我觉得自己画来画去都在通过别人的审美去感受事物,很麻木,也感觉不到兴趣,而且我知道的很多原本喜欢画画的朋友也是这样慢慢失去兴趣的。那么我自己到底要画什么,表现什么,怎样表现?黄老师说过,你要先发现你自己,认识你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再考虑用什么方法去表现更加合适。

高:艺术是自身感受的表达,很自我的。画画在某种状态下就像写日记一样,是很隐私的事情。

杨社伟: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纠结于技法、造型,好像这些都是做给别人看的。我在跟黄老师读研究生的时候,他逐渐给我“洗脑”了。他说,放下那些纠结的东西,从最关心的事情出发。之后我就开始画自己关注的人,比如保安、画着脸谱的人等等。毕业后,黄老师要我调整一下,逐渐和传统的文脉联系上,这不单单是从具体的技法方面,而是从大的文化传承里吸收营养。

黄:其实他的画法和作品流露出的气息还是和传统有关的,因为传统文化非常具有包容性。他画的是他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他画保安,是日常所见,他画小孩,是因为他生了儿子,特别真实。艺术家应该首先关心自己的真实生活。

杨社伟:撇开对社会的焦虑和思考,从自身出发画一些细腻的、有趣味的东西。

黄:学习传统,像古人那样的态度对待画画这件事就很好。

高:西方的艺术家大多是关心政治、社会、人文、历史。中国人对这些问题的表述,似乎更隐蔽些、婉转些,不是那么直接地表述。这可能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