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泥”同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浚县泥塑是河南省鹤壁市的民间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块瑰宝。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项目,河南省鹤壁市湘江小学依托地区优势,开展泥塑艺术传承教育,形成了人人有泥塑作品、班班有泥塑能手的可喜局面。
一、携手名家,创办“泥校”
2009年6月,湘江小学携手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知名民间艺术家、“非遗”传人“泥猴张”――张希和先生,共同创办了 “鹤壁市湘江小学‘泥猴张’少儿艺术学院”。
学校聘任张希和先生担任“泥猴张”少儿艺术学院名誉校长,兼任泥塑指导教师,在指导全校泥塑教学工作的同时,重点负责专任泥塑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张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学校泥塑课专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快速提升。2012年,在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中,湘江小学教师李莉的泥塑课《学捏泥动物――猴子》荣获“特等奖”,李莉本人也因泥塑教学成绩显著、特色明显,于次年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为确保泥塑课程系统开展、有序实施,湘江小学成立了教材编写组,为学校泥塑课程编写专业教材。2010年8月,在张希和先生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湘江小学特色校本教材,也是鹤壁市首部乡土文化特色教材――《“泥猴张”爷爷教我学泥塑》正式出版发行,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试用,为泥塑文化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泥猴张”爷爷教我学泥塑》不仅在湘江小学师生中广受好评,在社会上也备受欢迎。2010年9月11日,张希和先生在鹤壁市新华书店举行《“泥猴张”爷爷教我学泥塑》新书签售会,一小时内便签售一空。2012年,在第六届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评选中,这本对传承泥塑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的教材,毫无悬念地被评为“特等奖”。
学校泥塑教学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开展,做到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全面性即每周开设一课时的泥塑课程,一至三年级学生人人参加,做到个个有泥塑作品,班班有泥塑能手。重点性即成立泥塑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兴趣活动,由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培养泥塑新苗,发挥学生特长。通过上泥塑课,大部分学生掌握了鉴别泥土的基本方法和捏制泥塑的基本技巧,懂得了如何鉴赏泥塑作品。如今,湘江小学参与泥塑学习的学生已达全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
二、丰富载体,扩大影响
为了扩大泥塑艺术的影响,学校不定期举办泥塑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泥塑文化氛围。
学校将张希和先生的部分作品搬进校园,举办“泥猴张艺术作品展”,组织全体师生和部分外校学生、家长参观欣赏,充分感受泥塑艺术的魅力和精髓(见图1)。
学校定期举办泥塑作品展评,对学生的泥塑作品进行评选、展示(见图2)。师生送展的作品千姿百态、内涵丰富,其中不乏泥塑精品。2012年10月,河南省第四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在鹤壁举行时,组委会特地为湘江小学泥塑作品开辟展区,展出学生作品150余件,受到各地师生的好评。
湘江小学“太阳花”艺术团结合泥塑艺术特点,参照泥塑作品造型,编创了多个形式新颖的节目,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感受泥塑艺术魅力,接受泥塑文化熏陶。情景音乐剧《爷爷教我学泥塑》不仅在各类大型演出活动中广受好评,在省、市和国家级评比中也屡获殊荣:鹤壁市“庆六一文艺汇演”特等奖、河南省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电视展演活动金奖……
三、凝炼特色,深挖内涵
经过数年的发展,湘江小学在泥塑艺术传承教育上取得了累累硕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传统。教师们从关注学生塑型技能发展到关注泥塑活动对学生情感、能力、态度等全方位发展的影响;从以主题为线索设计活动内容拓展到与节日、领域、生活情景等相结合;从单一的个体创作形式到同伴间的协商、合作的大型创作活动。以泥塑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研究课题也应运而生:与泥塑文化相吻合的《泥塑的起源》,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开展的《泥塑文化与风土人情》《中国各地泥塑艺术的比较》等,都是对泥塑这一民间艺术的拓展和提升。
在开展泥塑艺术传承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可参考的适宜先例,每个课例都是在教师的集体智慧碰撞中产生。教师们为了一种新的塑型技能一遍遍地尝试,为寻找适宜的载体分析一个又一个教材,为举办一场大型活动反复修改方案……泥塑艺术传承教育的活动内容、环境创设,随着研讨的深入越来越丰富,鲜活的活动层出不穷:陪父母重温儿提时代玩泥的乐趣;和同学共同制作“蛋糕”祝福祖国母亲;用泥巴制作出千姿百态的月饼……学校每年举行“学区泥塑艺术文化节”,通过亲子制作、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整合家长、社区等社会资源,不断推进“泥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鹤壁市湘江小学多年的泥塑艺术教育实践,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使泥塑艺术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在此得以传承。丰富的实践证明,泥塑艺术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课堂,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