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媒体让语文走进生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媒体让语文走进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98-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因为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精彩。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放飞”孩子,回归生活课堂呢?毋庸置疑,日新月异的多媒体,为学生架设了一道神奇的桥梁,把生活引进了课堂,更把课堂引向了生活。

1.让知识生活化

语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外延世界。教师必须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从教材引发开去,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突破传统教学的有限空间,让知识真正融入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最详实、最具体、最多彩的教科书,这样,无声的知识才会有形可感,有情可触。

《一粒种子》是北师大版第二册中的一篇说明科学知识的童话,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学生是无法感知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将种子在泥土中发芽、生长、破土而出的整个过程,用童话人物的方式展现给了学生,并且配上了课文的范读。进入了最爱的童话世界,他们便成为了那里的主人公――顽强的小种子,还有乐于助人的蚯蚓,太阳公公,春风姑娘等,个个情趣盎然,思维活跃。有了多媒体的催发,学生们不仅能模仿角色进行对话,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也牢牢记住了。我小结延伸:一粒种子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追求光明,追求美好的世界。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小种子那样,为美好的未来茁壮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这种需求在儿童内心世界更为强烈。"孩子们对知识地渴求是无穷无尽的,而语文教材只是一个精选版本,生活才是知识的大摇篮。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引入生活,如同引百川至东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课堂才会有你无法预约的精彩和成效。

2.让情感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但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生活体验和感知的能力有限,他们对教材中的一些富有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的语文活动,比较陌生,也难以产生兴趣。

《看花灯》是一首生动活泼,极富动感的儿歌,课文还配以充满年味的画面,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元宵节看花灯的欢腾场面。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这里的孩子们对于花灯了解并不多,很少见过,更别提亲手制作了。课前,我通过网络搜集了一些花灯的资料,如各式各样花灯的图片,以及花灯摄影展,还配上了有关花灯的歌曲。学生们看着花灯,听着音乐,想象着自己就走在花灯中间,正目不暇接地欣赏着一个一个奇妙的花灯,他们不禁呼声不停,赞不绝口。随即,我要求他们拿起书本,带着喜悦和赞叹的心情读完课文,有了刚刚地情感熏染,孩子们个个喜气洋洋,仿佛正提着心爱的花灯,说说笑笑,尽情观赏呢!

当我告诉他们,这些花灯都是人们亲手制作的,他们惊讶不已,都夸口说要学着做花灯。于是,我又把已经搜集的关于制作花灯的简单步骤和图片介绍给他们,并呼吁孩子们回去以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尝试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花灯。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令我喜出望外,一个个花灯像卓别林喜剧中的小丑,丑得有灵性,更是趣味横生,让人爱不释手。

看着孩子们灵动的眼神,我真正意识到,是多媒体触动了他们的情感,让孩子们贴近了文本,走进生活。情之所至,便是语文的最高境界。

3.让德育生活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要唤醒学生美好的灵魂,去遏制他们心中不良品德的滋生和发展。枯燥的说教,其效果屈指可见。生活,才是孩子们最大也是最好的课堂,如何走进生活进行德育呢?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实现生活化的德育。

《纪念》这篇课文是借动物们给自己造的小亭子留纪念的故事,告诉学生要爱护公物、爱护建筑。现在有些人,喜欢在旅行途中到处留名、留字,以求"流芳百世",这是一种恶习,如何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农村孩子很少出远门,更别提游山玩水,参观名胜古迹了,因此,对于"留纪念"的行为,学生们概念淡漠。我通过网络,搜集了几张名胜古迹的图片,并利用电脑处理,在几处建筑上,留下了一些痕迹,如"到此一游"等。看到古老、珍贵的建筑上,划痕累累,孩子们不禁皱起了眉头,我顺势提问:"你们觉得这样做对吗?"同学们异口同声道:"不对!"

学文之后,我将美丽校园的照片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大家。学校就是孩子们的大家庭,每一处他们都非常熟悉:教学楼高大漂亮,宿舍楼干净整洁,操场旁绿树环绕……生活中的场景另一种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他们激动不已。我引导提问:"校园是我们的家,美化靠大家!你决定怎么做?"

"我要在花池里栽些小花,天天给它们浇水。"

"我要把教师扫得干干净净!"

"有人乱写乱画,我就阻止他。"

……

我相信,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爱护公物、美化环境的良好习惯,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我的名字》也是第二册的一篇诗歌,从名字的角度写了四件"我"帮助别人的好事,赞美了"我"助人为乐、不留姓名的好品质。"雷锋"这个闪亮的名字,曾经是我们八零后心中永恒的榜样,但对于零零后的这些孩子而言,"雷锋"离他们的生活太过遥远了。他们的成长大都是娇生惯养、衣食无忧的,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思想对于他们,是非常概念化的,大多数孩子只是被动地在说唱而已。上课文之前,我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观看了电影《雷锋》,让"雷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看完后,我质疑激趣:雷h叔叔都做了些什么事?他是个怎样的人?你要怎样向雷锋叔叔学习?刚刚的影像还驻留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我乘势导入新课《我的名字》,在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后,孩子们学得很轻松,感悟也很多,个个下决心要做个雷锋式的好少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多媒体穿越了时空界限,让语文教材中的主体形象走近了学生,让学生真实可感、可触,思想与行为激宕后的感动和实践,才是德育的真正意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多媒体让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真正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