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因地适宜发展城镇化农业循环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因地适宜发展城镇化农业循环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是,它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的三口镇近年来大力发展高效的农业循环经济,目前已成为有较好投资环境、较强发展后劲的新兴乡镇。对此,文章从理论出发,结合三口镇的实际情况,探讨因地适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总理在201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农村建设应该保持农村的特点,要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的高消耗,致使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降低资源的摄入量和减少废物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统一,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节能环保模式。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眼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正为诸如环境污染、土地贫瘠化等问题所困扰。发展农业经济,不仅具有现实必要性,还有着紧迫性。

(一)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首先,农业循环经济所提倡的是立体种植,这种模式有助于加快物质循环的速度,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与普通农产品相比,由循环经济所生产的绿色产品在市场上更畅销,这就可使农民收入增加。其次,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劳动密集型优势,推广此项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因而大大缓解农村的就业问题。由此看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迫切要求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当下,愈加恶劣的生态环境不断制约着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表现形式有:水土流失加剧;淡水资源匮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生态系统紊乱等。唯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改变当前局势。重中之重的是,将物质的循环方式锁定为闭路模式,这样,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几乎不产生废弃物,因而给环境施加的压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从这一点来看,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三)农产品的供求关系要求改变农业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产品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存在矛盾,长期以来,农产品都是供不应求,而如今,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农产品开始出现过剩的状况。这就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质量要更有保证,换言之,农户必须要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绿色”农产品。综上所述,农户最好的选择、农业最好的出路就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也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一项符合地区具体情况、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从循环经济经营主体的特点出发,目前可以把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具体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家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农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和城镇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城镇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城镇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实现生态循环。城镇化过程中对一些工业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利用应通过各个环节的合作进行系统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比如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产业化利用,促进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城乡零排放、零污染。

城镇化循环经济模式的设计思路是:围绕垃圾处理站这个圆心,以点带面,建立大型沼气池,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开发区内的企业及农业示范基地等各种可利用资源,以适度的舆论宣传促使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要求各经营主体将产生的垃圾主动运往垃圾处理站,与此同时,可以较低的价格或依据运送垃圾的比例享受沼气池产生的成果,如电和肥料等,最终建成整个城镇的循环经济体系。

就具体模式内涵而言,这里介绍秸秆菌业循环模式。每年中国农业生产都伴随着大规模的秸秆废料,大面积被人为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最近几年,继传统食用菌的生产模式开发出后,又研制出了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的新技术,自此,秸秆成为食用菌的栽培料,从而形成一条“秸秆-食用菌-菌渣-有机肥-还田”的生态产业链。这类循环模式充分发掘秸秆的价值,经济合理地利用作物秸秆,既可使土地增强肥力,又能推进农、畜、牧、菌业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优化农作制度,言下之意是要着力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帮助农田生产出更优质的绿色产品。

三、案例研究

三口镇位于江苏省连云港灌南县东北部,拥有6万亩水稻田、5万亩三麦田,每年产生的秸秆有10万吨之多,农民对其大多进行焚烧处理,使空气质量下降。如今,在灌南县三口镇,随着一条“秸秆―食用菌―饲料―动物粪便发电”循环链的形成,由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也推动了该镇的经济发展。

(一)三口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

1.资源优势明显。一是农副产品货源充足。水稻、棉花、木材、蚕茧、食用菌、淮山药、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是市“食用菌之乡”、“蚕桑之乡”,现已初步形成万亩蚕桑、万亩优质棉、万亩蔬菜、2万亩优质粳稻、500亩淮山药、300万平方尺食用菌、500亩设施栽培等规模基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得天独厚。二是自然环境优越。工业污染较少,水源充足,水质清澈,树木葱郁,空气清新。三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全镇拥有耕地4.6万亩,劳动力2万余人,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赢得低成本扩张,高效益回报,提供了良好条件。

2.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全镇初步形成缫丝、酿酒、木材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以及化工、食品、纺织、建材、粮食加工等多门类产业。首先是缫丝业实力雄厚。灌南瑞华丝绸有限公司是台商合资企业,现有固定资产850万元,该公司依托该镇万亩蚕桑基地,借助人力资源优势,发展迅速,将带动丝织、印染、服装产业发展,成为当地新兴支柱产业。其次是酿酒业发展迅速。灌南县古早酒业有限公司1998年引进台资,组建连云港古早酒业有限公司,台商不仅带来资金,还带来技术、管理、市场。该公司先后开发出20余种系列产品,高、中、低档具全,不仅在本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出口到澳门、台湾等地区,发展前景广阔。最后是木材加工业存量较大。全镇现有24万立方米蓄积量的杨木,为发展木材加工提供丰富资源。现有木材加工企业,主要生产供外贸出口的桐木拼板、细木工板等。

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三口镇处于连云港、盐城两市交界处,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东临204国道,西接宁连高速公路,北到连云港机场、港口只需用70分钟的行车里程,北濒被誉为“苏北黄浦江”黄金入海通道的灌河。此外,灌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已经在全省率先完工,该县2010年度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分布在新安、三口、李集、孟兴庄、汤沟等5个乡镇境内。灌南县三口镇田间已经修建了多条防渗渠道,为水稻秧苗栽插输送着充足的灌溉水源。极大地提高了该镇农田的综合灌溉能力,及时保证了农田抗旱用水。

4.大学生村官发挥积极作用。灌南县三口镇现有15名大学生村官。该镇科协、农技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他们文化层次高、信息沟通快、接收能力强的特点,依托全镇20个村的远程教育站点这个快速、高效、便捷、科学的服务平台,培养他们当好宣传员、辅导员、讲解员以及信息员,为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开展科学素质教育培训,直接提供农业科技服务。

(二)三口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环节一:食用菌生产。“近几年,我们抓住县委县政府重点打造苏北食用菌基地的历史机遇,有意识地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引进、扶持力度。不但能促进经济发展,还能解决秸秆等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该镇党委书记陶必林说,“目前,我镇已经成功引进并投产参宝、茂兴等食用菌企业,形成年需秸秆20多万吨、实现产值近3个多亿、用工2000余人的菌菇种养和销售产业规模。”据悉,连云港参宝食用菌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秸秆、木屑、麦麸等农业废弃物作为生产原材料,制作菌包生产白灵菇、杏鲍菇等珍稀品种。年产量可达2500吨,产值近3000万元。与之类似,另一家落户该镇的茂兴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白玉菇时也需要大量的秸秆来栽培菇菌。

环节二:原料加工。引进能源公司是该镇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重要环节。据悉,该镇的能源公司通过引进荷兰隧道发酵等技术,将食用菌废菌废料包加工成次生食用菌培养料,以生产纯白金针菇等。同时,还有效地将秸秆、各菌菇企业使用过的生产废弃物固化成块,供应生物质能电厂作为发电燃料。还将废菌包转化成生物蛋白饲料,专供镇园区内的肉牛养殖企业,以发展养殖业,不仅解决了牲畜的部分饲料问题,也为秸秆找到了科学、生态的消化途径。

环节三:粪便发电。该镇养殖业的壮大,不仅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天然肥料,为多余粪便的其他用途提供了可能。比如,该镇引进投产的天兆实业是利用牲畜粪便来发电的企业。据统计,其每年需用牲畜粪便2.26万吨、年发电41.1万度,大大减少了煤炭发电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实现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目前,该镇已初步形成以菌菇产业和能源科技开发项目为抓手的农业循环产业经济格局。接下来,该镇将继续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科学开发可循环利用的废弃资源,以形成农业经济大循环。

总的来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但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从局部转向全面、由直线发展为系统的成果,这就要求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必须要针对不同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在弄清各地农业生产的状况和影响因子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一些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等情况相类似的县市区归类,找出各地区的差异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确定不同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导模式,从而为制定发展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龚远星.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法律政策研究[M].福建:福州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文.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力军,宋凤轩.循环经济是中国农业健康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国情国力,2010.

[4]司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