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野生灵芝与人工栽培灵芝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野生灵芝与人工栽培灵芝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野生灵芝人工栽培灵芝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效果,研究野生与人工栽培灵芝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有无差别,为临床选择应用灵芝和研究开发人工栽培灵芝提供依据。方法给予小鼠灌胃两种灵芝水提液,6 d后进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并测定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结果两种灵芝水提液组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作用强度: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人工灵芝与野生灵芝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灵芝水提液均具有良好的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在增强免疫功能方面,可以选择使用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人工栽培灵芝,并可大力推广、研发人工栽培灵芝,人工栽培灵芝具有良好的市场运用前景。

【关键词】 灵芝 巨噬细胞 吞噬作用

灵芝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和抗衰老等广泛的药理作用。由于灵芝是一种腐生性真菌,自然野生的灵芝又喜欢生于湿气较重的山林中,并多生于梅树、乐树的枯木上,而且在10万株枯木中只有两三株有灵芝生长,所以野生灵芝显得非常珍稀贵重[1]。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用科学方法人工栽培灵芝取得成功后,研究开发人工栽培灵芝工作得到医药工作者重视。本研究采用给予小鼠灌胃野生灵芝和人工栽培灵芝水提液,6 d后进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并测定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方法,观察比较野生灵芝与人工栽培灵芝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作用,以了解人工栽培灵芝在增强免疫功能方面与野生灵芝有无差异,为临床选择使用灵芝和研究开发利用人工栽培灵芝提供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野生灵芝,批号:080701,购自广州致信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测得含灵芝多糖为0.75%;人工栽培灵芝,批号:080701,购自广州致信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测得含灵芝多糖为0.68%。上述两种灵芝均产自云南,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谭树辉教授鉴定。spf级昆明小鼠,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合格证:粤监证2008a03。含台?D蓝染料的淀粉肉汤;5%鸡红细胞悬液;hank's液。olympus倒置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ix-71型。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小鼠30只,雄性,20~25 g,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实验第3天腹腔注射无菌淀粉肉汤1ml/次;人工灵芝治疗组:实验第3天腹腔注射无菌淀粉肉汤1ml/次,每日1次灌胃给予灵芝水提浓缩液1 ml,连续6 d;野生灵芝治疗组:实验第3天腹腔注射无菌淀粉肉汤1 ml/次,1次/d灌胃给予灵芝水提浓缩液1 ml,连续6 d。两种灵芝给药剂量均按成人(70 kg)每日服用50 g标准,以10倍于人与小鼠等效剂量1.3 g/kg小鼠灌胃给药。

2.2 吞噬功能检测注射5%鸡红细胞悬液1 ml于小鼠腹腔内,并轻揉腹部使鸡红细胞均匀分散至腹膜腔各处。30 min后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后,腹腔注射hank's液1 ml/只,轻轻按揉腹部数次,以充分洗出腹腔巨噬细胞。沿正中线将腹部皮肤剪开,暴露腹壁,提起腹壁剪开一小口,用吸管吸取1 ml腹腔洗液于24孔培养板内。于40×光镜下观察,各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情况见图1~3,并计算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2,3]。表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与吞噬指数(略)

2.3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s统计,各组间比较以spss11.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3 结果

两种灵芝水提液均具有良好的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作用强度统计学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种灵芝水提液治疗组相比,作用强度无统计学差异。

4 讨论

在本实验中,以巨噬细胞吞噬异物(鸡红细胞)功能检测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巨噬细胞能非特异性直接清除各种异物,杀伤病原体和肿瘤细胞的功能,并具有抗原提呈作用,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常用细胞型抗原如鸡红细胞、白色念珠菌、酵母细胞等与巨噬细胞孵育,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本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灵芝水提液均具有良好的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作用强度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提示通过合理调整灵芝栽培营养基所培育出的人工栽培灵芝,可以达到与野生灵芝相近的增强免疫功能,具有良好市场开发运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爱成,李柏.灵芝[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2.

[2]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15.

[3]李明春,雷林生,梁东升,等. 灵芝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gmp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房,1999,10(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