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白庙地区油气聚集规律及成藏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白庙地区油气聚集规律及成藏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白庙构造位于东濮凹陷兰聊断裂中部,前梨园与葛岗集两个生油洼陷的结合部,是受基底隆起和兰聊断层控制形成的半背斜构造,西与桥口构造相望。沙二~东营期形成的滚动背斜是中浅层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白庙深层储层类型低孔、低渗,碳酸含量高,非均质性严重,是典型低孔渗深层气藏。深层油气藏侧向上受构造、岩性两种因素控制,是带油环的构造岩性复合凝析气藏。

关键词:白庙地区 油气藏特征 成藏模式

一、概况

白庙构造位于东濮凹陷兰聊断裂中部,前梨园洼陷与葛岗集洼陷的结合部,是受基底隆起和兰聊断层控制形成的半背斜构造。西与桥口构造相望,南北倾伏于生油洼陷、勘探面积约240km2。

近年来,在该区进行了三维地震采集处理,摸清了构造格局,理顺了各级断层展布特征,通过老井压裂改造和综合研究,搞清了白庙深层为具油环的凝析气藏,油气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气藏。

二、构造特征

白庙地区主要发育有NNE向延伸的兰聊断层、杜寨断层和近东西向的两组断裂系等三级断裂:

一级兰聊断层是东濮凹陷的控边断层,走向NNE,它形成时间早,长期继承性活动,是白庙构造的控制性断层。

二级杜寨断层为与兰聊断层行展布、同时期形成的断层,向北消失于前梨园洼陷,向南在白51井附近与兰聊断层合并,它结束于沙二下沉积初期,对深层油气成藏具较强的封隔作用。

三级白12断裂系,发育于二台阶北侧,走向近东西向,断距较小。它们形成于沙三4时期,结束于沙三1时期,对深层油气聚集具控制作用。

三级白10断裂系,走向近东西,断距一般小于100m,主要活动时期为沙二期,结束于东营未,形成较明显的滚动背斜。它们断至沙三段成为油气运移通道,形成了沙二下段的天然气富集。

三、油气藏特征

白庙油气藏埋藏深,一般在3600-4100m之间,储集层相对不发育,砂岩百分比低,油气层纵向上比较分散,构造复杂破碎,断块多。在白庙构造形成过程中发育了早晚两组不同性质的配套断层,它们断距小、延伸短、数目较多,切割深层油气藏为复杂小断块油气藏。

白庙深层不同层组不同区块有不同的压力系统,不同的压力异常。平面上压力异常最大在白17附近,向其它部位压力异常变小,和储层好坏有紧密关系,反映出储层好的地方,连通性好,油气充满程度高,造成高压区。

油气藏特点:多层状油气藏,油气水体系各样,甚至单砂体自成体系,形成薄层储盖组合,侧向上具上倾尖灭,物性变化封堵或断层封堵;深层储层类型低孔、低渗,碳酸含量高,受储层变化剧烈、非均质性严重,是典型低孔渗深层气藏。

气藏类型:白庙深层油气藏侧向上受构造、岩性两种因素控制,东边侧向上即有砂岩上倾尖灭,又有砂岩向物源根部变粗,渗透性变差形成的封堵。其西侧以杜寨断层为界,向南抬升的高部位为几条早期东南掉断层和岩性封堵,是带油环的构造岩性复合凝析气藏。

四、油气分布特征

构造岩性同时制约油气分布是该区的最大特点。整体油气分布具有宝塔形特征:

沙三1段含气范围有所扩大,集中在构造高部位的白7-白8井一带,气水界面向低部位推进,探明含气面积9.36km2。

沙三2段含油气范围继续扩大,由构造的高部位向翼部推至白13井、白21井附近,已探明的含油气面积19.86km2,白16井、白25井试油获工业油流说明存在油环。

沙三3-4段含油气范围进一步增大,翼部白55井、白21井已见气,表现出半背斜整体含油气的基本趋势。白12井压裂获高产油流,说明构造翼部也具有油环的分布。高部位含气范围严格受有效储层控制。

五、成藏条件、控制因素和成藏模式

1.构造形成及演化控制油气成藏和富集

白庙构造处于前梨园和葛岗集生油洼陷之间,长期继承性发育,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指向区。沙三期形成并趋于停止的杜寨断层和白12断裂系形成的断块群圈闭,控制了深层油气聚集;沙二~东营期形成的滚动背斜是中浅层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白10断裂系下切至沙三段生油岩,形成油气运移通道,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白庙中浅层的气藏。可见构造的形成演化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2.储集层对油气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油气藏的控制因素主要是各种地质条件和背景、沉积相、储层、构造因素对油气藏的影响。

白庙地区不同的沉积相带有不同性质的砂岩发育,深层油气藏明显受沉积相带、储集层性能的影响。首先形成两种类型的上倾岩性封堵。其次,储集层分布影响油气藏的富集,主水道、河口砂坝处形成良好渗透性储集体,储集大量油气,形成油气的富集。

白庙构造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到保存,受以上各种地质条件和因素的影响控制,是一个较完美的成藏体系。

通过构造演化分析,白庙半背斜由南北两个明显局部古隆起构造组成,并形成了后期的继承性半背斜构造。由于杜寨断层的控制作用,形成了上下两盘油气藏体系,受杜寨断层的封堵,白庙构造二台阶上实质上只有一个油气源即前梨园油气北向南供给。来自前梨园的油气首先在北部构造中富集,并受早期东南掉断层和岩性封堵形成深层富集的油气藏。只有超出溢出点多余的部分油气才继续向南部的半背斜构造运移聚集,而这种运移是突破溢出点的运移,其难度受油气源条件、岩性变化及断层发育状况的影响大,南边半背斜构造含油气性差。另一方面,晚期桥白断层具有一定的运移通道作用,从而使油气向中浅层运移并富集,形成中、浅层油气藏。

生油岩是前梨园沙三3-4地层,油气运移以侧向顺储层向白庙构造运移,在邻近生油洼陷边缘的圈闭中首先聚集,然后沿断层向浅层运移,进入新的圈闭、新的层系之中。正是这种运移成藏式作用,才形成白庙地区油气藏在构造高部位以中浅层富集为主,构造低部位以中深层油气藏分布为主的油气藏分布格局。这完全符合东濮凹陷黄河南地区油气运移与富集成藏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任来义等,东濮凹陷深层气成藏机理与有利区带评价,2001.

[2]张洪安等,白庙深层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研究,2001.

[3]任战利等,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深层油气藏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研究,2001.

[4]陈开远等,东濮凹陷深层油气成藏机制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