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省属高校课程管理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省属高校课程管理满意度的调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省属高校课程管理中存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不足,课程设置不当和内容不实用,未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等问题。大学需要提高授课老师和学生在课程管理中的参与权,在课程内容调整中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加强对课程的评估,提高学生对大学课程管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课程管理;省属高校;满意度

大学的课程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课程管理是高校作为教育组织实施者与学生之间的重要链接关系,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课程管理的改革更加受关注。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其教育经历的质量与就读院校的课程设置息息相关。大学生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满意度如何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省属高校课程管理的现状及学生对大学课程管理的看法,探讨大学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措施。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与结果

(一)样本的代表性

本问卷面向G大学和F大学两所省属大学的全体本科学生,采用网上作答的方式进行。回收问卷共516份,其中有效问卷514份,涵盖了大一至大四的四个年级,其中,大一学生占23.56%,大二14.42%;大三22.12%;大四39.9%,涉及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分布较为合理均衡。

(二)调查结果

1.学生对所学课程系统不了解且缺乏了解的途径

但大多数学生对自己专业所有课程的完整教学计划只是略有了解,或者只清楚已参加的课程,非常了解的人很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目标与整体计划缺乏全面有效的认识。有一半学生找过专业教师讨论所学课程体系或职业生涯规划,这说明学生们有意向了解自己的课程,但是多数学生认为和教师的这种探讨收获不大,缺乏更好的了解自己专业课程体系的途径,学校课程管理中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明显不够畅通。

2.学校课程管理总体比较合适,但存在改善的空间

对于大学专业课的课程管理,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比较不满意,且持不满意态度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非常明显的递增情况。可见大学的专业课程的满意度不算乐观,仍然需要改善。调查还显示,对课程管理持满意态度的学生,其满意的原因主要为授课老师优秀、课程内容专业全面、课程内容实用和上课时间安排合理。对课程管理不满意学生,不满意的原因依次主要为缺少实践课程、课程内容不实用和教师教学模式不好。

二、省属高校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G大学和F大学作为广东省省属高校,其存在的问题虽然具有其特殊原因,但是也能发现大学课程管理上的一些共同的问题。

(一)课程管理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均有不足

在授课过程中,最直接面对学生的授课老师,对课程管理的涉及非常少,一般来说,授课老师直接面对学生,最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课程管理的质量效果,老师缺乏课程管理的参与权,可能会导致课程管理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脱节的情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大学课程决定权循着“国家大学学生”这样三段式的变化路线。从课程决定权的演变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课程的干预越来越侧重于宏观调控。随着课程权力的逐步下移,学校、学生摆脱了从上而下的课程束缚[1]。但是学生在大学的微观课程管理实施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计划实施基本没有参与权。各个高校在实施课程管理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而且,很多大学也较为忽视与学生在教学和课程体系上的沟通,不少学生无法有效了解自己专业的整个课程计划目标,容易导致学习上缺乏规划的、不够系统等问题。

(二)课程设置不当和内容不实用,未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社会控制方式的开放化和个性化,高校的课程管理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利益和选择自由。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也成为高校课程管理水平和提高教育服务满意度的重要衡量标准。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高校的选修课程授课整体水平偏低,而且可供选择的优质课程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每学期初学生在网上选择选修课的时候都要抢课,这固然与我国大学师资的不足有关,但也说明大学的课程设置和管理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保障学生的学习权益。

三、对省属高校课程管理的改善策略

(一)提高授课老师和学生在课程管理中的参与权

授课老师在课程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与学生接触,把握现场的学习状态,对课程实施的效果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在课程管理中提高老师的参与度,赋予老师更多的课程管理的参与权与话事权,才能获得教师的热情参与执行,课程管理才会更高效可行。高校课程管理应遵循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的程度,寻求更加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使课程更容易被接受吸收,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校方应加强与学生在课程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和重视学生对课程管理的评价,使课程管理不断完善,提高大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二)在课程内容调整中增加课程的实践性,提高课程实用性

在美国,“商业性质的大学选择所开设的课程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供需关系。如果对某个特定专业的需求降低了,那么就应该减少或是删掉这个专业的课程。而对需求大的领域,就应该增加新课程。”[2]因此,对于与社会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课程内容调整中,需要注重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讲究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内容上与就业需求体现较好的结合,使学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同时,高校的部分课程的设置,特别是大三、大四的课程设计中,应该倾向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3]

(三)大学加强对课程的评估

对课程的评估是课程管理控制职能的主要体现方式。包括对课程设置的监控和评价和对课程教学的评估。其中,对课程设置的监控是大学课程改革的一大挑战。比如,如何建立课程设置评价的依据。厦门大学的王伟廉教授曾以建筑类专业举例。“数学作为其基础,究竟应开设哪些内容?是强调计算还是强调原理?这里涉及到必须重新审视基础与应用、博与专、普遍性与针对性、学术性与职业性以至多样性与一致性等一系列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没有这些教育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课程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将一事无成。”[4]因此,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估是提高课程管理水平的保障。

注 释:

[1]刘本全.高校课程权力的演变与选修课课程管理[J].教育探索,2008(16).

[2][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王伟廉.高校课程管理:中国高校教学改革亟待开发的研究领域[J].江苏高教,2001(02).

参考文献:

[1]Powell J. P. & ShankerV. S. The Course Planning and Monitoring Arties of a University Teacher[J]. Higher Education,1982(11).

[2]Yinger, R. J. Routine in Teacher planning[J].Theory into Practice,1979(18).

[3]高有华.大学课程基本问题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4]张静.从学生发展角度看高校课程管理[J].许昌学院学报,2010(04).

[5]黄连金,黄小玲.浅谈高校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