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探究阅读教学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探究阅读教学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指向语言习得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是针对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过程,即为接受并记忆“标准”阅读结论的过程这一弊端提出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语言的意义,即为语言的习得。

这种语言的习得,不仅在于获取语言承载的情感、主旨等信息,还在于领会文本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作用、效果等内容。我在执教四下《乡下人家》这课时,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我引导学生在感受第5自然段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时,让学生紧扣“和谐”一词,展开了语言的习得。

师:再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文中是如何写这幅田园风景画的和谐?

生:乡下人家能和归巢的鸟儿一起和谐共处。

生:乡下人家还能与红霞、微风、鸟儿做朋友,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师:人与自然的和谐仅仅体现在这一方面吗?再结合上下文来说一说。

生:第4自然段中,捣衣的妇女与水中觅食的鸭子的和谐。

生:第6自然段中,秋天的夜晚,纺织娘为人们唱催眠曲,也是一种和谐。

师:乡下人家的和谐是那么美好,那生活在县城的我们,和谐之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上学过马路时,我按照交通规则来走,这是我与城市的和谐。

生:坐校车时,我和同学都能按秩序上下车,这是我与同学之间的和谐。

师:由此看来,和谐无处不在,给人以美的享受,带着这份美好,再来赏析这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围绕“和谐”一词,我试图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方面,我引导学生紧紧地抓住文本语言,来理解特定语境下语言文字的美;另一方面,我又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在语言文字运用中,领悟文本用语的精当之处。文本语言的习得从文中来,反观生活再回到文中去的过程,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

二、 指向言语模仿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发现并挖掘文本语言隐藏的训练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文本语境,进行说与写的训练。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模式来表达生活。此类言语模仿,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作句式训练,还可以抓住片段进行仿写。我在教三上的《秋天的雨》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巧设语言的生长点:

师:仔细读读课文,秋天的雨都把哪些颜色给了谁?

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生: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

师:课文又是如何把这些颜色写具体的呢?读读相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都把它们当作人来写。

师:除此之外,秋天的雨还会把哪些颜色给了谁呢?拿出纸,仿照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看谁能把句子写得既生动,又具体?

……

在层层递进的指导朗读中,我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写作手法,并掌握这种写作手法,结合文本语境进行句式训练,试图通过言语模仿,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这个词的理解,进而感受秋天的色彩美。

三、 指向言语创造的运用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应该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去发现、建构、甚至创造,是学生借助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经验的认知,对文本语言加工、润色的实践过程。

对于言语创造的运用,可以是语言材料的重组与内化,也可以是语意内容的丰富与拓展。我在执教三下《和时间赛跑》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在反复诵读这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的散文基础上,我紧扣文本语言――“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巧构言语创造的突破点。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写到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生:爸爸说的话。

生:太阳落山。

生:鸟儿飞行。

师:不管是爸爸说的,还是“我”自己看到的自然现象,都在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同学们,我们也时时刻刻处在时间的河流里,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说说还有哪些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

从文本到生活的无缝对接,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意的丰富与拓展。面对这样的语言训练,同学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再加上有文本的示范表达,这让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上个星期,我到肯德基吃了,虽然还会再去吃,可再也吃不到上个星期的肯德基快餐了”;“今天我的本子被同学撕破了,本子再也回不到没破前的样子了”;“现在,小学生太累了,再也回不到幼儿园时无忧无虑的时光了”……学生的真情流露,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是对文本语言的深化理解,还是内心表达情感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说写训练。

四、 指向阅读策略的运用

所谓的阅读策略,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示范引导,教给方法;学生利用方法,反复实践。我在教学三下《她是我的朋友》这课时,为了体会阮恒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语句,来揣测人物内心活动。为了教给同学们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我结合第5自然段,抓住阮恒的第一次动作描写:举――放――举,引导学生探究阮恒此时内心的想法。在学生争先恐后的角色扮演下,体会到了阮恒在是否献血的问题上,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朋友,强忍着自己的痛苦――误认为给别人献血,自己就要死掉,最后下定决心举起手来。本段文本语言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透过人物动作,揣测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我第一步的示范教学,就是为了学生第二步的自主实践――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来阅读阮恒的其他八处神态、动作描写。学生不仅读出了输血过程中,阮恒“痛苦”的加剧,还想象到阮恒内心世界的复杂(恐惧而勇敢)。在读文本,话内心的阅读策略指引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自主感与存在感,立刻被激活了。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策略的应用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让课堂变得省时高效。执教三上《开天地》这课时,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文本读成了三幅主要的画面――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试图引导学生抓住“开天辟地”画面中的重点词――“抡、劈”,发挥想象,体会的勇敢。在精读第一幅画面的基础上,旨在让学生掌握这种把文本语言读“胖”的阅读方法,来自主阅读后面的两幅画面,这种阅读策略的引导,顿时让学生活跃了起来:“顶天立地”画面中“使劲”一词,让学生想象到顶出了篮球似的汗珠;“改天换地”画面中,“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句,让学生想象到的c子变成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正是这种把文本语言读“胖”的阅读策略的运用,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的阅读不再枯燥,而变得有趣而富有个性。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建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