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业技术效率改革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业技术效率改革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对生产率水平的分析和测算,一直是各国和各行业关注的热点,研究的重点一般都放在寻找和测算促进生产率提高的来源上,研究的视角往往都放在对某一国或地区、某一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和测算上面,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关于生产率研究的相关文献,但尚未有专门针对于安徽省农业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虽然近几年大力发展工商业,但是农业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研究安徽省的农业生产率变动,对于安徽省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农业发展状况,制定三农政策,促进安徽省农业及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安徽省农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实证分析 2.1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距离函数,并进一步对安徽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国内关于农业生产率测算研究中几乎所有都将产出指标设定为农业总产值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只有徐琼的研究中将农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之一,而在投入指标中基本上都是从劳动力、土地、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的,只是所选择的指标有些细微的差别n矧。通过对各种研究的指标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产出指标选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不太合适,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农业往往是指狭义的农业而不是从广义上所说的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农业,而且由于地区的差异,对于林业、牧业和渔业各地区差异较大,一般不具有可比性;而农业总产值作为一个地区的农业总规模和总量,核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核算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使用反映最终成果的农业增加值更加合适,当然马凤才等人认为可以将粮食作物产量作为产出指标,实际上我们认为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和反映农业总规模的价值指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起作为产出指标,则具有强相关性,并不能表达出是两种产出的概念,实际上徐琼的研究也是如此。而投入指标的选择应该要和产出指标有着强相关性,也就是如果产出指标用狭义农业的指标,则投入指标也应该是与狭义农业相关的指标,如果产出指标是包括农林牧渔业的广义农业的概念,则投入指标也应该包括农林牧渔业的投入。因此,我们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的实际情况以及指标数据的易获得性,选择农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选择与狭义农业有关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农业从业人员数和年末实有耕地数作为投入指标。 在数据采集上,我们选择了2001--2009年安徽省17个地级市农业投入产出指标数值,其中为了避免不同年份农业增加值所受到的价格变动的影响,我们将农业增加值的数据根据2001年的可比价格进行了换算.四个投入指标因为都是实物量指标因而未作任何调整,所有数据均来自于2002--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 2.2基于DEA方法的安徽省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 根据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数据资料,从产出导向出发,假定规模收益可变,我们首先单纯以DEA的方法利用软件DEAP2.1系统测算了2001--2009年安徽省各地级市农业技术效率,在表1中列出了测算结果。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1--2009年只有宿州、铜陵和黄山三市农业技术效率全部为1,其投入产出处于生产前沿面上,在技术上是有效的,而蚌埠、六安两市九年来全部为技术上无效的,六安市也是17个地市中农业技术效率最低的,在2001--2009年的九年时问里技术效率始终处于垫底的位置。而且与其他地市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蚌埠市虽然在最初的两年里农业技术效率较低,但是从2004年开始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技术效率提高的速度很快,但2008年后又出现了下滑势头。从技术效率提高的角度来看,2003年是一个转折点,农业技术有效的地市由2002年的3个发展到2003年的8个,几乎占到了所有地市的一半,2004年和2006年技术有效的地市甚至达到了9个,并且近年来各市农业技术效率提高较快,除了六安、淮北和宣城三市以外,其他各市的农业技术效率均为有效或弱有效。从时间上来看,2001--2005年安徽省农业技术效率处于稳步提升阶段,五年来共提高了7.5%,随后的四年农业技术效率在波动中提高,2009年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938,较2001年提高了7.9%,也就是说在保持现有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安徽省的农业产出只需要提高6.2%就可以达到技术有效,从整体上已经非常接近生产前沿面了,农业技术效率具有弱有效性。另外,从各市九年来的农业技术效率变化来看,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上是不断提高的。 各市农业生产效率与规模效率变动的关系.以及是否达到了规模最优,则需要对每年的农业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析,但限于篇幅本文只选择最近的2009年作为代表进行分析。表2中列出了分别从CRS和VRS角度出发测算的2009年安徽省各地级市农业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测算结果。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合肥、马鞍山、黄山三市无论从CRS还是VRS技术下都是有效的,均位于生产前沿面上。而其他14个市均是CRS技术无效的,都位于生产前沿面以下,其中最低的六安市的农业CRS技术效率只有0.592,说明在保持当前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六安市大约还可以提高40.8%的农业产出。当然,大部分情况下各市的农业生产并不都是规模最优的,因而从VRS角度分析技术效率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从VRS技术效率来看,共有8个市农业技术有效,位于VRS生产前沿面之上,而剩下的9个市中有6个市的技术效率在平均水平之下。但是除了技术效率最低的六安市外,其他各市均是弱有效的,最低的六安市技术效率仅有0.703,这和六安市位于皖西山区.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也非常符合。从规模效率来看,只有合肥、马鞍山、芜湖和黄山达到了规模最优,其他的13个地市规模效率均小于1,均没有达到最优规模,如果从整体来看,安徽省的规模效率2009年达到了0.918.基本上具有弱有效性。从规模收益变动来看,只有淮南和铜陵两市落入了规模收益递增区域,说明两市的农业投入规模如果增加就会使产出得到更大比例的增加。 当然位于规模收益递增区域时,往往也表明该市的农业规模较小,未能达到规模最优配置,因此增加规模可以较大程度地增加产出,这与淮南和铜陵的情况基本相符,这两市辖区面积较小,经济基本上以工业为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够。另外有11个市落入了规模收益递减区域,规模收益递减表明这些地市的农业规模可能较大,再增加投入的话会造成技术效率下降,因此这些地市不应该再从增加投入规模的角度来提高农业生产率。#p#分页标题#e# 2.3安徽省农业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化与构成 单纯利用DEA测算的农业技术效率所构造的生产前沿面是基于同一时间上的横向比较,是一种相对技术效率,也就是说每年的农业技术效率都是根据当年农业投入产出表现最好的地市进行相对比较后进行测算的,不能反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因而本文还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TFP指数相结合,来测算安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动态变化。 (1)安徽省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表3列出了利用DEA方法计算的2002—2009年安徽省17个地市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平均变化以及构成。安徽省17个地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来说全部呈下降趋势,全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均值为0.772,9年间安徽的农业生产率平均下降了22.8%,并且只有铜陵、马鞍山和黄山三市在平均水平之上,农业生产率指数在均值之下的地市占到了76%。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各地市的TFP变化具有很明显的集中趋势,大部分地市的农业TFP指数都在0.76左右,生产率最低的宣城市与生产率最高的铜陵市相比仅相差10.1%,具有很明显的区域相似性。 从TFP的构成来看,除了淮南市和马鞍山市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上是弱有效的以外,其他15个地市在8年间平均来说是都是技术有效的和规模有效的,这与前文利用单纯DEA方法测算结果的弱有效性基本接近,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测算的方法和生产前沿面的构造有所区别。而影响TFP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变化,从各市的技术变化来看,8年来各市的农业都出现了技术退步现象,最低的下降了14.2%,最高的下降了24.3%,技术退步直接导致了安徽各市农业TFP的下降。技术变化反映了生产率变动来源中的时间因素,这种技术的进步或倒退表现为生产前沿面的上升或下降,也就是对应于相同的投入,技术退步表示安徽省的农业产出较上年有所减少,造成这种产出减少的因素很多,我们一般都把它包含在技术变化上。这些因素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变化也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例如自然灾害造成农业产出的减少,我们在测算时会将其看成技术退步。而对于农业生产技术往往不具有逆转性,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技术往往是不会退步的,那么针对安徽省的情况来看,马芜铜等东部沿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市和以工业为主的两淮地区以及以旅游业为主的黄山、池州地区相对来说技术退步较小,而技术退步较大的主要集中于毫州、宿州、阜阳等皖北主要农业生产区以及皖西皖南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而这些地区一向是安徽省的主要劳务输出区,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造成当地农业劳动力不足,再加上前几年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造成农民对农业生产重视不够,土地抛荒和疏于田问管理现象较为严重,这可能是导致安徽省农业技术退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2)安徽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变动。 在表4中我们列出了2002--2009年安徽省malmquistTFP指数的变动情况及构成生产率来源的技术效率(包括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技术变化的变动情况。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2002、2004、2006和2009这四年相对于上一年技术效率有所下降,农业生产为弱有效以外,其他各年相对于上一年农业技术效率均保持有效或轻微的上升。而从纯技术效率来看,所有年份都是技术有效的,只是由于2002、2004、2006和2009这四年规模效率未达到最优,才导致安徽省农业技术效率在这四年出现轻微下降。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几年都是处于技术退步之中,只是技术退步的速度在下降,但是如果换成另一个角度来看,截至2009年,技术变化指数累计提高了31.7%,则可以看作技术进步了31.7%,其幅度是相当大的。从MalmquistTFP指数来看,安徽省农业TFP所有年份都未达到最优,但是在不断地得到改善,TFP呈现增长的趋势。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率最低的是2002年,当年MalmquistTFP指数只有0.534,这意味着相同的投入,还可以提高46.6%的产出,不过随着这几年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安徽省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加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因而在短短的几年时问内,安徽省的农业生产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008年MalmquistTFP指数达到了0.88,与2002年相比累计提高了34.6%,2009年农业生产率出现了轻微的下滑,但仍累计提高了31.4%。从安徽省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来看,2005年以前提高的速度很快,但之后增速放缓并逐年下降。到2009年甚至较上一年下降了3.2%。根据安徽省这几年的自然灾害发生情况来看,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005年以后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2009年我国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安徽农业也受到了旱灾的很大影响。造成农业生产率的下降。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生产环境变化,这害造成农业生产环境变化,这可能也是导致技术退步的另一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了安徽省的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3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利用DEA方法分析了安徽省17个地市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动情况,然后利用DEA—Malmquist方法对安徽省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和测算,并结合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安徽省农业技术效率变动和生产率变动的原因,主要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安徽省的农业技术效率整体上逐步改善并基本上具有弱有效性,技术效率累计提高了7.9%,全要素生产率累计提高了31.4%,农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各市的情况来看,各市的农业技术效率也是在逐步提高。到2009年,除六安等少数几个地市外,其他地市农业技术均有效或弱有效,地域趋同性非常明显,传统的皖北平原地区并未显示出其农业生产的优势。二是从农业生产率的分解来看,影响安徽省农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变化,而影响技术变化的主要原因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造成的耕地抛荒、疏于田间管理以及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弱有关。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技术效率,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我们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p#分页标题#e# (1)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增加农业气象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防范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增加用于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农业的研究及推广的投入,加强对于高产、稳产、抗旱涝农产品品种的研发,尤其要重视对传统“农家肥”的生产、保存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减少化肥施用量,通过发展减少外部投入的循环农业来提高生产率,同时还能够改善长期使用化肥所造成的土壤结构破坏等有害影响。有利于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鼓励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让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足够的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大力促进小城镇建设,在农村及小城镇优先发展涉农工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在“种好田”的前提下“有工做”,同时还可以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例如适合发展大农业的平原地区,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可考虑允许采用农民入股的方式成立农场式股份制公司,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逐步成为产业工人,农场采用机械化规模生产,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与技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