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国家前总书记也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学生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结合我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例如,学习曹操诗歌《短歌行》时,我们可以播放电视《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剧情,在直观形象的剧情中,让学生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让学生体味曹操惜才爱才的渴慕之情、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教育打开大门。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效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

俗话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老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这就是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造力,那语文教学也只会是一潭死水。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积极有效传播语文知识,在“温故”中实施创新教育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 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2、创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李炳亭说过:“当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时,就意味着他将对整个社会施加影响”。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改变“教师中心”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创新教育在想象中成长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创新意识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同样,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例如,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敢于质疑,在思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创新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例如,学习《李时珍》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文质疑:“为什么说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为什么要立志学医?”“他是怎样编写《本草纲目》的?”这些都是学生经过反复通读课文,认真思考,提出的有一定水平的问题。质疑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避免呆板枯燥。

总之,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应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