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评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观摩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评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观摩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古文。黄厚江老师一堂《阿房宫赋》的观摩课精彩四溢,获得了观摩者的一致好评。作者仅从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上对这堂观摩课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认识。比如,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效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延伸关注不够,以及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关注不够等。

关键词: 黄厚江 《阿房宫赋》观摩课 不足之处

我在认真观看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观摩课的录像后,对黄老师的整堂课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和一些看法。我认为这堂课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老师通过让学生对比老师和自己给课文写的结尾和课文本身的结尾更好地体会到课文结尾好的地方,而且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阿房宫赋》主题的阐释。许多这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这些是黄老师本人和其他课堂观摩者都已经知道的。我下面就提一些自认为的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一、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资源

我们看到这堂课引入了幻灯片的使用,但是黄老师只是在课堂的开头和结尾处三次用到幻灯片。其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都能利用幻灯片让本堂课更成功。比如,[1]黄老师完全可以把课前学生上交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而不是拿着纸条自己去读。而且既然纸条是课前交上去的,黄老师完全有时间来制作幻灯片。辅以幻灯片可以避免学生听不清或错过黄老师的讲话而影响对问题的思考,也让黄老师所给的信息除听觉刺激外多了一种视觉刺激,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2]我注意到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多半时间在学生中间走动,不仅数次挡住幻灯片投影,而且多次拿起学生的课本看课文以提示自己。黄老师的这种行为在教育心理学上是不被提倡的,因为这会影响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如果黄老师能提前把所需文本信息用幻灯片放出来,则不仅可以避免以上不妥,而且可以多给学生一种视觉刺激,有利于课堂教学,就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现场给学生呈现更多的网络资源信息。

我觉得这里牵涉到我国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一方面我们意识到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来做教学辅助,一方面这种意识还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在这一点上,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现在教学中的“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已被引入我国并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其在国内的存在现状却并不理想。

二、教师在讲解文本中的语言点时联系上下文不足

虽然黄老师在课堂上说:“文言文中的句子看起来难,其实跟上下文联系起来就不难了。”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堂课上所看到的是黄老师在讲解语言点时并没有联系上下文。比如:在讲“辇来”两字的语法关系时,先是问学生:“应该是名作状还是承接关系?”等两个学生回答之后就直接得出结论:还是承接关系好。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黄老师联系文本给出自己的理由。类似的不足还有:在讲“鼎铛”一词时,说“鼎”字在文中是以动用法,没有与文本联系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还有讲课文后面一段里的几个“后人”的准确所指时也有这种不足。我认为在讲解这些地方时黄老师应该联系全文及写作背景知识,再辅以必要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有所领悟、自己得出结论。不论是从自己的学习经验还是心理学上的验证都表明:这样引导型的教学比简单的输入更能让学生对所接受信息真正信服并理解深刻。

三、教学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延伸关注不够

课堂上黄老师的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原话不再陈述,大意就是说,有一些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意思,但是不是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可以课下自己去找找答案。举了个例子:“项羽把阿房宫烧了三个月却没有人阻止,为什么?”我觉得这里黄老师可以不必那么直接了当地回避,可以反过来问学生是否找到了答案,是否仔细看了课文,是否查找了相关资料。老师此时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他们自己去向外界资源寻求帮助。这也是引导了学生去利用课堂以外的资源的好时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学并不是为了课文而教,更不是为了课堂而教。既然学生有疑问,教师就应该破译解惑,至少也应该“授之以道”。

与中国语文课本主要收录文学作品的选段不同,美国中学生被要求完整阅读整本著作,并且教师会按进度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一个班的学生同时阅读一本文学作品,基本进度相当,这就是美国人熟悉的“读书会”似的语文教育。一些美国学校甚至引进了“工作坊”式的语文课教学形式,即学生选自己想读的书,并跟同学们分享。一位美国教授对只主张学生读“精华读物”的观点反驳称,学生读《哈利・波特》还是狄更斯都无所谓,关键是在信息时代具有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四、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关注不够

我注意到黄老师在讲课时说了这样几句话:[1]“我们这里要讲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提的……”我想问:难道只有大多数人提的问题才有讲得必要?诚然,具有普遍性问题是值得一讲,但是这样是不是会漏掉一些个别人想到的有意义的问题呢?黄老师这样说是不是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误导呢?下次,同学有问题想问了,但看到其他同学都不关注,那自己就主动放弃了。[2]黄老师问:“两种解释大家倾向哪一种呢?”学生举手示意第二种。黄老师说:“既然大家都选择第二种,意见很一致,那我有不同看法也只能保留了。”我在听到这几句话时的第一反应是:老师是在故意调侃还是怎样?这会给学生什么感觉?(“大多数人的意见就是对的!”)我不知道这样的课堂用语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思想认识。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这样的看法有点小题大作,但是我觉得黄老师还是应该避免这种有不良心理引导的教学用语。黄老师的上述说法表明了一种从众的思想,对学生有消极的心理暗示,尤其不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发展。因为毕竟学生们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成长需要老师们格外细心的陪护。

语文教学应该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并重,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又要在文化、情感和人生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蕴含在语言中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内涵的重要部分,我想这部分的教育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而且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语言中,我们不应让教材中或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人文教育过于淡薄或流于传统说教。

五、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待提高

整堂课,除了黄老师设计的气氛高潮处外,我看到大部分时间学生表情过于严肃,思维和发言都不够积极,课堂气氛不是十分高涨。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固然不能只关注课堂气氛的好坏,但是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高低也是部分反映了一堂课成功与否的。不管教师把教学部分设计得多好,外界辅助做得多好,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涨的话,不能认为这堂课是完美的。所以,我认为这堂课的缺陷之一在于没有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表现方面,中国学生与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明显被动。这固然与我们东方人的个性有关,但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不说是这种差异存在的助长因素。我们一味灌输型授课让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甚至会造成个人思维能力的消失。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以及师生互动。

我国母语教育存在不少困境和尴尬,所以有些教学中的不足实在不是黄老师造成的。一堂课可能在别人看来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它却是授课老师花费很多心血精心呈现的。最后,我想借用靳建老师的几句话表达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期待,我期待学生们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语文,在人们的互相交流中学语文,在生动活泼的各项活动中学语文,在读写听说的综合发展中学语文”。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靳建.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