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析图能力是地理教学核心的任务之一,但初中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普遍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图、析图的兴趣,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读图、析图技巧训练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地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09-01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通过读图、析图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笼统的知识具体化,以此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运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如果地理知识不能很好地落实到地图上,那么这些知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析图能力是地理教学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课本的语言表述减少了,增加了大量图表,这无疑对初中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广大初中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却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据调查“85%的老师和85%的初一学生89%的初二学生都认为读图题是学生较难得分的题目”。[1]可见初中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普遍较差。笔者做过一个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愿意读图、析图,是因为他们认为学地理就是背课本知识和结论,因此对读图、析图不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拿到地图后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分析。对此,不少地理教师也很困惑,为什么老师天天絮叨读图、析图但学生却学不会呢?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方面,教师至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出努力:

一、启发诱导学生,培养读图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是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前提。尽管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但在地理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坚持“填鸭式”教学,他们更多地关注课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和从地图中得出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把读图、析图看成一种负担,读图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提高自然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于课本明确表述的知识和现成结论,要让学生尽量少背,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探索和思考。只有创设出更多的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情景,激发他们兴趣,他们才能学会思考,学会读图和析图。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地图册、课本插图、教学挂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图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读图、析图的兴趣。

二、重视地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掌握地图语言,例如比例尺、图例、注记、方向等,这些都是构成地图的要素。每一幅图,都是各种地理信息的综合载体,从不同侧面可以提取出不同的信息。通过教师指导和不断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从地图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信息。例如学习中国地形图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山东丘陵等各种地形区的分布位置。然后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深层次信息:我国的高原、山地大部分分布在西部,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可见中国地势总体特征是西高东低。这样对中国大多数江河自西向东流的结论就水到渠成地得出来了。如果对这幅地图挖掘深层次信息,仅仅满足于学生知道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山东丘陵等各种地形区的分布位置,不深入挖掘深层次信息,就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析图能力。只有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发现、挖掘地图图语言蕴含的深层次信息,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其次,教师必须认真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的方法和步骤。切忌在课堂上指着教学挂图或投影图、幻灯片,把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山脉,那是什么河流,然后让学生记忆。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三步读图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第一步,读图名:明确该图表示什么内容。第二步,读图例、注记:明确该图的符号代表什么地理事物,获取准确信息。第三步,表述地图: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和再造,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如:在学习“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是一幅什么图。第二步让学生分辨出深浅不同的蓝色所代表的降水量的不同。第三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地图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平时,充分利用教材的“读图”或“读图思考”栏目,将地理知识融于读图过程,培养读图兴趣,养成爱读图、会读图的习惯,使地图成为获得、巩固地理知识和扩大知识面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陈小祥.初中阶段学生地理读图能力性别差异的调查和分析[J]. 新课程(下)2011,12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