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空间跨越到形态架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空间跨越到形态架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当代雕塑进入全新的文化理念和语境,全方位地抵制了传统式的权威主义的阅读习惯和消解了新的经验主义模式的架构意识。它阐释的语言方式具有时代性的精神意义和体现出现代文化的本质属性。其对本体语言的空间形态解读以及对媒材感悟和勇于介入当下文化的实践方式,给当代文化赋予了独有的特质和品格。

关键词:视觉经验;空间意识;形态转换;媒材架构

在现今全面而明确的当代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雕塑实现了自身观念表达和语言突破,它的力量在于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经验和思维方式,冲击着我们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当代观念的疏理,呈现出现代文化特质的语言由形式到情绪及心态的置换。它在本体语言的实践过程中建构出有别于任何时代的雕塑观念和模式,体现出中国当代雕塑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跨越和转化过程中的价值及意义。

一、观念与现代文化背景

当代雕塑观念的性质和变异来自于时代的作用和产生于社会动能。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因素是具体的可变的和发展的,而所导致的现状与结果显然是质化的,就目前对中国当代雕塑的现状研判当然是复杂而难以疏理纯粹的。但同历史状态与现代状态相比较它又是清晰而明确的,它所产生的热能和特质对当下文化思考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在文化背景影响下所产生革命性质及呈因。

1、观念性重构

当代雕塑在当下社会生活和文化状态下,反映出自身语言建构的人文精神内涵、个体批判、情感张力及理想境界等层面的问题是多方面而全方位的。它具有全新的领域又与旧的传统势力交叉和揭示着新的现实内涵及时代意义。其本体模式的概念蕴涵不断更新的自我完善的实践特性,更着重当下文化观念的关注和开拓,从生存境遇和文化境遇中引发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使其自身不仅是一个纯文化形式和反判精神的重构,而更多是对现实作出的观念反映和暗示其社会各个形态之间的关系,由此来定位当下雕塑发展的切入点,支付理应的精神形式和有效的文化手段。最大限度地以自我特有的规定性和特殊性本体语言建构起一个新的视觉图式,而不把这种行为变成观念下的借口和修辞。它集中地反映了现今当代雕塑的语境和对观念所持的态度。

2、语言性重构

当代雕塑在其本体语言和文化特质上,主要反映在瓦解有史以来的文化经验和恒定的权威图式。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新发生和产生的模式属于现在和未来同样也属于过去,相互间的预先和统一推进了文化的进步。反映在实践的架构中,当代雕塑对空间形态和媒材都给以现代品质的定位,创造性地架驭当代视觉的去现元素,以其高度的理性语言表达诠释了精神化、复杂化和扭曲了的时间与空间关系。以冷峻的抽象意念,丰富了当今文化潮流的视觉思维,所展现的并非为天然的符合生理习惯的观看方式,而从雕塑的形态中所获得注意力是一种精神行为,而非直接的物化性结果,它是潜意识和矛盾的色彩,多向的或是不可名状的。这是对当下社会文化及状态情结的直接反映和出自内心的说解,从形式上讲有背离大众化及生活化的典型内容和常理视觉,而本质上它深层次地触及到了当下公共精神的思考,阐释了对流行图像所持有种种态度及追问,它是解放的和富有超越性的。

3、边缘性重构

当代艺术概念日趋宽泛化和边缘化,多元性质和新图式文化势如破竹。淡化艺术边界和消解个体语言表征,以及“新视觉文化”概念从来没有变得像今天这样强大。当代雕塑面对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思考和新的应对的选择是很明确的:只有翻山越岭,拓宽思维空间和范围,不囿于某种特定的模式去捕捉文化的“当即性和境遇性”,关注自身的呈现方式和找寻有效地进入流行图式的途径。这里面充满了很强的文化隐喻和价值评判,而时至今日,当代雕塑观念和语言已转化为参考者和评判者、推进者和塑造者,从而进入本体视觉艺术创作和疏理所存在的种种态度和价值评判尺度,以新的视野和包容性去重新凸现自身视觉文本。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和焦点是解决和关注新的思潮后所触及的当代社会和当下生存状态,否则,所有的辉煌都将成为一种放纵和物欲横流的陈设,这是当代雕塑正在警觉和思考的问题。

二、空间与现代文化形式

中国当代雕塑概念是一个从“原始秩序”中开始到“当代话语权”的彻底转移的发展过程,其实现了从“传统”的靠近到“观念”的转变。它沿于西方雕塑模式,经历了20世纪初叶“西方雕塑移植”,50年代“苏联模式”,60年代“红色经典”,80年代“美术新潮”和当下的“现代主义”的质变架构阶段。它完成了继文艺复兴米开郎基罗到罗丹期间的西方古典主义雕塑语言的继承,又开始了塞尚的后现代主义至今的新文化艺术的创建。它的后现代主义语言革命集中在中国社会变革和时代文化进步的20世纪末叶,在此阶段中其自身本体空间与形态语言的架构上的存在基础、发生机制和造型观念反映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价值取向特征

对于本体语言的结构发展,当代雕塑不是以人们惯常的逻辑思维和既定的概念来诠释,它超越了经验的传统造型和形态上的视觉习惯,摆脱了描述的再现性限制,向心理直接诉说。它对客体的有效认识形式往往是深刻的,因为其最大程度地克服了语言视觉的局限,提升了雕塑空间和形态归属的新的标准和语言价值,使物象的距离和乌瞰的透视得以锐化和强调,产生新的视觉表征,并直接了当地进入对深层次的建构和把握,得以在形式上重新排序和定位。它跳出了建构上原有的传统规则的束缚,以任意时间、区间和地点上去获得必要的感知和思维,创造有价值性的形式体认元素,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观看方式和角度,在这种特定的视觉嬗变中,走进一个崭新的空间领域。而这些特点正是客观外界赋予艺术的使命和艺术本身应有价值所在,它鲜明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艺术语言层面的属性。

(二)形态建构特征

当代雕塑形态领域突破了新的造型观念,以其促进空间语言结构的优化调整,而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给以自然以情感的方式加以强化,并把存在于本体的异化因素和概念解构出新的释放。视觉效应所面临的对象是以读者重新阅读后的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其行为本身是以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迫和强加的,这样使所派生出来的空间语言在意义的表达上更为充实,并得以拓展,发挥了空前的潜能,从而完成了与形体相宜的满足,这是人类的必然本,是通过想象和情感体验把握对象的隐秘内涵的心理过程。

这种形态和观念,把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品质植入于具体的造型空间中和化解于形态里,形成了现代主义的语言风格,使其视觉性和空间性,以及寓意性和哲理性得以无限的展开和强化,构成了清晰的当代文本结构,引导人们去解读当下观念、状态和把握未来。

(三)语言模式特征

当代雕塑通过对空间形象和造型态势的从新操作和衡定,把语言形态的每一个瞬间都提解到“神性和意化”的高度加以凝视。因为空间在这互动中渗透出无穷的间断结构,视觉印象印象越来越偏离客观存在的属性,伴随着对形象认知的推进,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无物之象”的视觉框架,使空间形态表现出明显的牵引力和作用性,突现出欲脱不得的视觉交合而实现了精神与物质概念的矛盾转换,完成了为思想产生的影响和促动。而其又不能明晰它的归属结果和衡量其存在的复杂性,以及似乎难以言表的文化现象,这也是对于当代雕塑新的空间语言不能众口一致和不可从一而终的原因所在。这需要更多的实践及时间磨合来判定其历史价值和文献定位。

三、媒材与现代文化态势

当下雕塑语言不但从观念和形态上改变人们思维认识和视觉目光,并通过媒材的组织方式创造出有效地解说新经验下的图式革命,颠覆和摆脱了延续和继承了千百年来贯穿始终的传统媒材形式(石材和金属)。进而否定了最具有创造力的20世纪中叶的享利•摩尔在传统媒材上进行“空间洞穴”式的革命,以及布朗库西在此基础上不断敲击和打造新的造型和视觉感知。因为从他们在传统媒材基础的“破坏性”上看,远远不能解放今日的观念和思想,在当下人类新文化背景的冲击下,显的分外苍白和无能为力。而其辉煌也是属于历史的,而真正历史是属于进步的,这个铁律和逻辑在今天更显得突出而直白。

而启示当代雕塑语言真正“解脱和逃离”这种久攻不破的革命声音,似乎同是来自于20世纪中后叶的杜尚和劳申伯,也许他们的精神更彻底一些:“最后的选择是放弃”,以“现成品”和“集合物”替代了传统媒材而从新“打造材料”介入的时代命脉和现存观念。他的意识和意义并非是真正放弃一种形式,而是在艺术背后的一种思想。他们的思考把艺术观念和雕塑方式推高了一个世纪,并影响了整个当代艺术的步伐,从而也结束了一个时代。中国当代雕塑从这种精神中得到了一种启示,在接下来的实践和创造中又不断延续了这种精神。

雕塑媒材是本体语言建构的根本需要,它是空间和形态所依付和支撑的要件,也是立体造型视觉艺术的“母体”部分。只要能传播视觉和表达观念的(而非功用的或是物质属性呈因),并着实存在于三维空间的,能够做到作为人们“审视”的层面和有效的“创造或选择”,就是属于雕塑及人类生命和创造的一部分,它明显的时代特质是富有观念的和可以不断架构而突破的,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这也是时代文化进步科学发展所预于我们的选择和力量。而中国当代雕塑拓宽了得以表达时代观念的语言形式和架构出了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最新最亮的文化。

中国当代雕塑把以往传统角度中各个看似并不相关甚至是对立的门类相互统一,而又不是停留在所谓当下“泛雕塑”概念中媒材形式层面上的创作,它崇尚在多元视觉中彼此对应和参照,同时在其矛盾和碰撞中产生相互的价值和体现出形态启示、视觉感召和图式的现代表达。而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由于不断受到来自于意识形态、政治及经济背景和文化因素,它的呈现方式和结果是复杂的,矛盾和持续性的。而重要的是在当代雕塑语言本体的媒材架构上,它全然以全新的物化语言去直接引发一种与现代社会和精神状态,而所有的材料转换和语式突破都集中在表现新的艺术文化思想的建构上,而且并非是为召示某种媒材造型方式而去主观操纵,否则对传统文化观念和语言疏离的初衷以及对新的观念定位都是虚设和无意义的。中国当代雕塑每一次富有革命性的创造与当下情景息息相关,并释放出极大的能量和以全新的方式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新生,这就是文化的进步及当代艺术赋予给人类的视觉文化的品质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2](法)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谈瀛州译,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4](美)鲁道夫•阿思海姻.《艺术与视知觉》腾宗尧译,成

都,四种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颜冶光,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当代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