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说说《马说》的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妙点揣摩”,是品读作品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读法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我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来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下面让我们用“妙点揣摩”的方法来品味课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一文,妙在反面立论,妙在开篇提出论说的中心,妙在小小的文章点出了一个重大的主题。
妙在三个段落可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视为进行了说明、叙述和议论抒情。
妙在全文段落匀称,首段提问题,第二段摆现象,第三段点实质;妙在这三个层次中的波澜。
妙在将情感的抒发表现在语句中。
妙在每段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感情。三个段落都用“也”字结尾。情感的表达层层推进,首段末的“也”流露出惋惜、慨叹的感情,第二段末的“也”表达了同情、激愤与不平,第三段末的“也”,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与嘲讽。
妙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有说完一层意思再转换另一层意思的作用;“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是在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且两个“也”都有感叹的意味在其中。
妙在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强调了伯乐之少。
妙在第二段论述了千里马已经不能“千里”,从反面说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妙在第三段用“其真不知马也”这句铿锵有力的话,从正面提出与对方截然相反的结论,点出了全部问题的症结所在,直抒了郁结已久的不满情怀。
妙在对全文内容可以进行这样的推理式概括:唯伯乐知千里马,今食马者非伯乐,所以今食马者真不知马。
妙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以喻为论,托物寄意,针砭时弊;通篇说马,通篇喻人;说的是马,指的是人,点的是人才问题,可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妙在全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的描述来表现千里马的遭遇,摆出活生生的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
妙在以千里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文章寓意深挚,文气矫健,小中见大,有尺幅千里之势。
妙在以伯乐喻明主,表达出贤才俊杰难遇明主之叹。全文波澜起伏,寄意遥深,有一唱三叹的意味和意境。
妙在文中七次点到“千里马”,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小小短文,表现了一个绵延千古的主题。
妙在全文中用了11个“不”字。首段两个“不”,“不”中见命运;第二段5个“不”,“不”中见无知,见遭遇;第三段4个“不”,“不”中见平庸浅薄,见主旨。
妙在最后一段极有神采的表达;妙在此段中的层次。
妙在第三段第一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排比手法,分别从使用不得法、喂养不足量、嘶鸣不解意三个角度,表现执策者的“不知马”。
妙在第三段第二层“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中的“临之”二字含义很深,无异于说,有眼无珠,近在咫尺,视而不见。
妙在“天下无马”是文中最为形象的一笔,它可以读出鄙视、藐视、专横、高傲等各种语调,它让我们想象到、体味到食马者的那种形貌状态。
妙在第三段第三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反诘,感叹,先问后答,一锤定音。“不知马”三字,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妙在句式的运用非常精妙,表现在朗读上,可以让我们读出排比的语气,读出感叹、反问、推断的语气。
妙在它似寓言而非寓言,用比喻说理但又不去正面着力论述自己的看法,简洁洗练而又含蓄婉约,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
以上的“妙点揣摩”告诉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试着从发现“美”的角度、用审美的眼光去品析研读优美的作品,在“美点寻踪”“妙要列举”“妙点揣摩”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
1.课文简说
我们学习的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的《马说》。
这是一篇感叹食马者不识马的短文。文中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叹息和不平的感慨。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显得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学这一课,有一个总思考题:马说,真正是在说马的问题吗?
2.教学创意:进行“教学厚度”的尝试。
创意说明:厚度,指的是当某一种课堂活动的主体角度确定之后,就要想办法科学地、艺术地、反复而有变化地围绕着这个角度组织课中的活动,使之有一个一个的台阶,表现出一个一个的层次,表现出一个一个的细节,使这种活动的“量”“质”“趣”都达到理想的程度。这就叫做有了“厚度”。
3.教学思路
《马说》全课的教学,由两种主要活动构成,每一块的内容都很丰厚。
第一个教学板块――诵读练习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教师听读。
(2)教师点拨:朗读这篇文章,关键在于――语气。
(3)教师:表现文中的语气,首先要读好句内的停顿,听老师读一遍。
(4)同学们学读,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
(5)教师:表现文中的语气,要读好句中的关键词语,此文中重要的关键词有那11个“不”字。
(6)同学们学读,读出11个“不”字中表达出来的语气。
(7)教师:表现文中的语气,要读好句末虚词所表达的语气,也就是三个“也”所表达出来的语气。第一个“也”,表达出一种惋惜的语气;第二个“也”,表达出一种不平的语气;第三个“也”表达出一种气愤的语气。
(8)同学们试读。
(9)教师:表现文中的语气,还要读好重要段落中所表达出来的语气。课文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语气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
(10)同学们听读,自读。集体演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积累练习
(1)请同学们进行译读积累:
①自读课下注释。
②请同学们自读自讲课文内容。
③请同学们互读互讲课文内容。
④老师检查。
(2)请同学们进行辨读积累:
以“课文中的两个 意思不同”为题进行说话,进行词义辨读。
同学们说出的内容可能有:
①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②能:虽有千里之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④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常:千里马常有常马
⑥者:马之千里者食马者
⑦而: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⑧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3)请同学们进行背读积累:
①教师点拨:背读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背读《马说》,从大的方面讲,要注意课文的脉络,从小的方面讲,要注意11个“不”字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关系,要注意,“不”字是背读全文的纲。
②学生背读课文。
③演读式的背诵。
第三个教学板块:尾声――点破寓意
教师顺势过渡,指出《马说》构思上的特点是以喻为论,托物寄意,针砭时弊,说的是马,指的是人,点的是人才问题。
好像在写千里马,实际上是在写食马者的无知。
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顺势完成板书:
反面论证――不
亮观点――遗憾、 惋惜
摆现象――同情、 不平――呼唤伯乐
点实质――愤慨、 嘲讽